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文明史学思想的输入与影响

西方文明史学思想的输入与影响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翻译介绍及其对中国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影响,除了前列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和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之外,特别要提到西方的文明史学。说明梁启超当时对西方史学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在这之前,已经读过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并曾受其影响。说明巴克尔《英国文明史》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

西方文明史学思想的输入与影响

关于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翻译介绍及其对中国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影响,除了前列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和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之外,特别要提到西方的文明史学。

我们知道,19世纪中期,以创建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史学闻名的,除法国基佐(Franc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1874)而外,要算英国的巴克尔(Henry Thomas Buckle,1821—1862)。他们的史学,不但对西方,而且对日本和中国,都曾有所影响。中国开始受到影响,要比日本晚二十多年。

基佐的《欧洲文明史》,早在1877年(明治维新后九年),日本就有永峰秀树的译本出版[27]。中国,据1900年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译书汇编》第2期记载,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已译待印”(作者译为尼骚),说明当时留日学生中已经有人把它从日文转译成中文。书尚未得见,但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最早通过日译本转译的一种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名著。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把基佐《欧洲文明史》的日译本推荐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并给以高度评价。他说,“基氏为文明史学家第一人。此书在欧洲,其声价几与孟德斯鸠之《万法精理》、卢梭之《民约论》相埒。近世作者,大率取材于彼者居多”[28]。说明梁启超当时对西方史学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在这之前,已经读过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并曾受其影响。

与梁启超同时,有署名“中国广东青年”者,翻译出版日本杉山藤次郎编纂的《泰西政治学者列传》[29],其中有专门的一篇《基率特传》,对基佐的生平和著作,特别是对其《欧洲文明史》在史学理论上的意义和贡献,有比梁启超更为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基率特传》中指出,“有历史而无史理学,则国家治乱兴废之原因,文明进步之本故,不可得而知”。“夫惟知治乱兴废之实迹,而于其所以治乱兴废之故,则一不具论,其所可贵重点果何在哉,吾知其无可贵重者也”。如果只知道“治乱兴衰之实迹”,而不去探究“治乱兴衰之故”,则历史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基率特氏者,实为史理学之嚆矢”。“基率特后讲史理者虽仅得邈克尔(即巴克尔)一人,而其影响之及于寻常史传,而因以改良进步者,亦属多有之”。《基率特传》中认为,基佐的《文明史》,可与中国“孔子之《春秋》、左(丘明)氏之《(左)传》”“比肩”。在基佐书未出以前,欧洲对自身文明的发展,“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为文明乃是“自天而降”。在基佐书出以后,“始以为欧洲文明,其渊源启自日耳曼之封建政体与圣会,及罗马自由市邑之三者,而各种政道,因而并立互相竞争,是即为欧洲文明之精神,而欧洲人民,此后乃得知文明之原因”。所以,基佐的贡献是“伟大”的。

英国的巴克尔,以1857—1861年间所著的《英国文明史》著名于世。他的《英国文明史》,不同于一般的国别文化史,而是以很大的篇幅阐述了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问题[30]。虽然巴克尔终究没有能够超出唯心主义史学的范围,但他在世界史学史上是有贡献的;贡献在于他敢以革新的精神,冲破英国某些传统的史学观念,根据亲自调查所得的大量具体史实材料,注意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试图把历史的研究提到科学的地位,并提出了有关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在19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对欧美、俄国、日本,以至中国的史学发展,都曾先后有所影响。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的新史学思潮中,强调要注意文明史的研究,反对“君史”,重视“民史”,要讨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求证历史发展的“公理”或“公例”,开始提到历史和科学的关系问题,这些显然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巴克尔文明史学思想的影响,对于当时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据我初步调查所知:日本译刊巴克尔的《英国文明史》早于中国二十五年。明治维新后不久,《英国文明史》传入日本,于1878年由著名文明史学家田口卯吉译成日文刊行[31],在日本史学界引起兴趣,发生影响。中国到20世纪初年,除了通过日文翻译介绍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外,主要是直接从英文原本翻译介绍的。最早介绍巴克尔及其史学的,还是1902年署名“中国广东青年”译刊的那本《泰西政治学者列传》。而《英国文明史》,当时曾有四种译本之多,其中有两种我见到了出版物,另外一种见于《政艺通报》的新书广告,一种见于《美国留学报告》。

《泰西政治学者列传》中,有专门一篇《巴克尔传》,简要介绍巴克尔的生平和著作。《巴克尔传》中介绍,巴克尔从幼有志于学问,善于独立自修,博览群书,“及壮,深有见于人事开进之理,遂大为著述,以论历史成败隆污之所由来,欲自成一家言”,于是“勤苦刻励”,坚持二十多年,“欲先成总论,乃及本史,而总论才成二卷,未脱全稿,即以病逝”。这就是未完稿的《英国文明史》。传中高度评价巴克尔的“所有著述,立论尖新,着着出人意表”,“以豪迈之气,兼卓绝之识,谠言直论,肆无忌惮,鞭笞一世,矫千古之弊败”,“多有言人所不能言,以故有识者皆好读其书”。“巴克尔总论二卷,已倍于基率特文明史全书,使天假以年,则全卷落成,不几如涑水《通鉴》之大著”,“至于史理,则以基率特为嚆矢,邈克尔次之。若比较其议论之高下优劣,则又非同日而论,巴克尔应处以高度,基率特应处以低度”。说明巴克尔《英国文明史》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

我所见到的两种译本,一种是1903年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刊的[32],另一种则是在清末学部主办的《学部官报》“选译书报”专栏从1906到1907年间分期(从第3期到第28期)陆续译刊的[33],译者是经常与林纾合作翻译西方小说的魏易。这两种都译自英文原本。(www.xing528.com)

《政艺通报》新书广告见于1903年4月27日第15号,有短篇评介,说明是从日文译本转译的,书名改为《文明史论》。

据1904年作新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留学报告》中的“留学生著述”部分报导,其中有番禺王建祖译的《英国文明史》,可以推知,也是从巴克尔《英国文明史》英文本翻译的。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1903年南洋公学译书院的译本,它前面载有较详的《亨利·多马斯·勃克鲁传》,是1906—1907年间魏易译刊在《学部官报》的《文明史》,以及后来1936年、1946年胡肇椿的译本《英国文化史》所没有的[34]。我看到1934年美国根据伦敦第二版印行的英文原本,也并没有这样的传记。这篇传记不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巴克尔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著述《英国文明史》的过程,而且提要钩玄,把《英国文明史》中有关史学理论和方法部分,集中概括出十条大意[35]。如果这是译者所撰,则说明当时中国学者对它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和深度。

《巴克尔传》中对巴克尔的《英国文明史》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勃克鲁以著《英国文明史》得盛名,全书具在,发而读之,觉理绪深微,节次秩如也。开章专论著史之法,揭其大纲,渐及统核人群进化程途之公例。次乃撮举各国历史记载之异同,以发明著史之法,与所谓大纲,所谓统核人群进化程途之公例,如引西班牙、苏格兰、日耳曼、合众国诸国历史之体要皆是也”,言颇中肯切要。

从1903年《政艺通报》新书广告上对巴克尔《英国文明史》重译本的介绍和评论,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当时中国学者对它的推崇,说“是书日本博士译英国伯古路氏之《文明史论》也。氏生于十九世纪,浸淫于欧风美雨,所见者文明之事迹,所闻者文明之风潮,故潜心研究各国宗教、政治、学术、制度、风土、人情,如何变迁,如何改良,与夫列邦进步之原因,人群开化之结果,考据精确,议论宏伟。日本辰巳小次郎有言曰,氏以稀代之才,著未曾有之书,为史家至高无之佳构也。而重译者又能以龙队虎跳之笔达之,立论端正,行文畅快,引证广博,而新奇道理,深入而浅出。学者手此一书,当有百读不厌之趣”。

1904年,京师大学堂史学教习陈黻宸读了《英国文明史》后,在《中国史学通论续编》[36]的《读史总论》[37]中把它的某些思想加以阐发,并指出,“善哉英伦《文明史》曰,天下精微之理,极数千年,通人学士,竭虑研思,万方未得其解者,求之日用见闻之间,而其理悉备。而我中国之学者,往往识足以洞天地无尽之奥,而不足以知氏族之原;办(辨)足以凿浑沌七窍之灵,而不足证闾里之事”。说明陈黻宸也是受到巴克尔文明史学思想的影响,而痛感中国旧史之弊。当时在中国学界,像陈黻宸那样读过《英国文明史》而受其影响的,应该是不少的。

拙稿试图对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新史学思潮做初步调查,勾画出一个极其粗略的轮廓。这里,主要着重提供有关巴克尔《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翻译介绍,及其在史学界的反映和影响的一些原始材料,以供学者的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至于《英国文明史》的具体内容,请看前边提到的几种译本,并参考谭英华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发表的专题论文《试论博克尔的史学》。这篇论文对巴克尔的《英国文明史》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是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史上专门论述巴克尔史学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讲到巴克尔史学与中国学术界的关系时,曾提到1932年朱谦之著的《历史哲学大纲》和1936、1946年先后由胡肇椿翻译的《英国文化史》,惜未涉及早在20世纪初,1902、1903、1906年间,巴克尔的《英国文明史》在中国已经开始有翻译介绍,并且也已经有所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