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答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回答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三百年史学史上为探索新综合体的每一进展,都是历史家付出艰苦的劳动获得的。近代史家章太炎、梁启超则是在熟悉中国史学演进并且吸取西方近代学说的基础上,才提出编撰《中国通史》的设想的。这样,史学的发展必然要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课题:融合多种体裁的优点,创造出新的综合体裁。

回答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三百年史学史上为探索新综合体的每一进展,都是历史家付出艰苦的劳动获得的。马骕的《绎史》是他一生精力之所萃。章学诚“辨析体例”数十年,才总结出新的编撰原则。近代史家章太炎梁启超则是在熟悉中国史学演进并且吸取西方近代学说的基础上,才提出编撰《中国通史》的设想的。他们治史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吸取传统史学的丰富遗产,而又具有别识心裁,勇于创造。他们探索的收获,代表了一批有作为的历史家辛勤劳动的积极成果,包含着很可宝贵的真理的成分。

这一探索趋势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就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讲,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作为史家之“极则”的纪传体出现了种种流弊,章学诚等的评述,便是历史家观察得出的结论,这就促使人们去寻求改革的办法。二是纪事本末体创立之后,它在叙述史事上具有的优点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因而明清两代作者继出,以致这一体裁的史书也能贯穿古今而自成系统,成为编年、纪传之外又一种主要史书体裁,从而为史书编撰提供了新鲜经验。这样,史学的发展必然要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课题:融合多种体裁的优点,创造出新的综合体裁。这种融合不但必要,而且可能。因为前代史家先后创造的三种主要史书体裁,实际上反映了历史家主要地从某一角度认识和叙述历史,编年体以年代先后为主要角度;纪传体以人物为主要角度,纪事本末体则以事件为主要角度;观察和反映的角度虽有不同,其对象则同是历史过程本身。所以,不同的体裁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司马迁创造的纪传体中包含有编年体,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所用的就是《通鉴》的原文,便是明证。所以,探索新的综合体,实际上是表明史学发展到这一阶段之后,要求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能显示历史大势、而又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史丰富内容的新形式。马骕等人,就是勇于回答这一课题的有识史家。这一探索趋势不但有利于改进史书的编撰,且又说明史家对于观察和反映历史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因而也就具有历史哲学上的意义。

然而由于时代条件限制等原因,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马骕的书存在着资料汇编气味太浓的缺点,章学诚重修宋史并未着手,章太炎提出设想之后只写了两篇“别录”[35],梁启超修史的实际工作也刚开了头而未能继续下去,这说明这项创新工作虽很有意义又极为艰巨,除了个人的探索精神和编撰技术外,还要有一种贯串全书的进步的历史哲学,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史家有一些进步的史学观点,但未能形成足以构成一部新史的历史哲学。马骕和章学诚的思想体系还是封建时代的观点。章太炎和梁启超虽有近代倾向,但也远未建立起一套自成系统的历史理论,因为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是拿不出成熟的思想体系来的,更不用说他们这样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人物和改良主义者了。我们对于前人不应苛求,但对他们的局限应有正确的说明。此外,创修新史工作复杂艰巨,单靠一人之力不能胜任,梁启超对此深有感受,说这项工作“必须分途以赴,合力以成”。[36]

我们今天的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内容与旧史学有根本的不同,远远比封建史学,资产阶级史学进步得多。但是今天的史学还是要发展的。我们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中国历史的规律和丰富内容,同时在形式上要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此,必须遵循毛泽东同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指示,从传统史学的多样形式中,包括从近三百年史家探索新综合体的经验中得到借鉴。这一点,正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1]王士祯:《池北偶谈》。

[2]《绎史·征言》。

[3]李清在清初曾被荐纂修《明史》,不就。著有《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诸史异汇》等。

[4]《文史通义·家书三》。

[5]《文史通义·家书三》。

[6]《文史通义·书教下》。

[7]《文史通义·史学别录例议》。

[8]《文史通义·书教下》。

[9]《文史通义·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

[10]《文史通义·书教下》。

[11]《文史通义·史学别录例议》。

[12]《文史通义·书教下》。

[13]《文史通义·答沈枫墀论学》。

[14]见《章氏遗书》卷二十四《湖北通志检存稿》。

[15]全部通志,又与“湖北掌故”“湖北文征”配合,构成“方志三书”。

[16]《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17]《略例》附在《訄书》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后,始见于《訄书》手校本。(www.xing528.com)

[18]《訄书·哀清史附中国通史略例》。

[19]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1902年条。

[20]《章太炎政论选集·致梁任公信》(1902年8月4日《新民丛报》载《章太炎来简》)。

[21]《訄书·哀清史附中国通史略例》。

[22]丁文江:《梁任公年谱长编初稿》,转引自李凡:《梁启超对中国通史的编纂和设想》,《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下引《梁任公年谱长编初稿》者同此。

[23]标题下编者注:按此《志语言文字》及《志(三代)宗教礼学》两篇为中国通史稿之一部分。

[24]还有一份《原拟中国文化史目录》,所列内容大致相同,包括有朝代篇、种族篇、地理篇等共二十八篇名。

[25]《梁任公年谱长编初稿》。

[26]《梁任公年谱长编初稿》。

[27]《饮冰室合集·春秋载记》。

[28]《饮冰室合集·春秋载记》。

[29]《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

[30]《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

[31]《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32]《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33]《饮冰室合集·新史学》。

[34]《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

[35]《訄书》中有“别录”两篇。

[36]《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