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藩。瞧,今天我从王妃们的首饰盒里翻出一个必须好好说道的物件——凤纹桃形霞帔金坠。为什么要好好说说呢?因为如果你不了解它的由来,很容易把它误认为香囊。也难怪,乍一看,它跟古代的香囊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唉~我们金坠宝宝心里苦啊!
首饰档案:
首饰主人:益端王朱祐槟王妃彭氏(公元1543-1580年)
材料:金
重量:70克
规格:通长16厘米,金坠长9厘米,宽7厘米
纹样:整体为桃形,两面镂空呈飞凤纹
大衫、霞帔、金坠子
霞帔坠子,顾名思义,就是与霞帔配套使用的一种饰件。霞帔是服饰的一种,形似两条彩练,上绣各类纹样或饰以珠翠,使用时绕过头颈,披挂于胸前,下端重合处用坠子固定,称为“霞帔坠子”。
不过,在详细介绍霞帔与霞帔坠子之前,小藩我想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明代王妃礼服的最高规格——大衫霞帔。在明代,凡是受册、助祭、朝会等各种重要仪式场合上,必须要按照国家规定身着庄重的礼服。皇后的礼服包括九龙四凤冠、翟衣等,像益端王彭妃这样的亲王妃,以及公主、世子妃、郡王妃等人则要穿戴翟冠、大衫、霞帔。根据《大明会典》记载,亲王妃大衫为红色,直领、对襟、大袖,材质纻丝、纱、罗随用。霞帔为并列两条,深青色,饰织金云霞凤纹,或绣,或铺翠、圈金,并饰以珠,纻丝、纱、罗随用。霞帔末端用金坠子,钑凤纹。在明代初年所绘的明太祖朱元璋姐姐曹国长公主画像上,长公主身着大衫、霞帔,霞帔下金坠子清晰可见。此外,在皇后的常服中,大衫霞帔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东宫冠服》所绘大衫霞帔
曹国长公主像(www.xing528.com)
唐人宫乐图
北宋昭宪杜太后画像
严格的使用规制
霞帔起源于魏晋南北时期的“帔”,到隋唐时期演变为“帔帛”,就像《唐人宫乐图》里的仕女小姐姐们肩上披挂之物。到了宋代之后被称为“霞帔”,并开始成为礼仪服饰的一部分,有严格的品级制度。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昭宪杜太后画像上就清楚地呈现了宋代时期霞帔的使用。
明代继承宋代霞帔的制度,并分别在洪武四年、洪武五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对霞帔的纹样、用色、工艺均做过修改,霞帔的使用也逐渐地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明永乐三年的规定,皇后、皇妃与皇太子妃的霞帔用织金或者绣或者铺翠圈金饰以珠;其他命妇只可采用金绣;而平民女子在婚庆之时可用霞帔,但只可用素色无装饰的。
霞帔坠子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据《大明会典》卷六十一记载:“坠子中钑花禽一,四面云霞纹,禽如霞帔,随品级用。”按永乐年的制度,皇后当用龙纹玉坠子,皇妃与皇太子妃使用凤纹玉坠子,亲王妃与世子妃则用凤纹金坠子。这样严格的服饰制度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思想。
益端王妃彭氏的这件金坠子,呈桃形,中空,上面镂刻飞凤图案,坠上有钩,钩上刻卷草纹,符合明代亲王妃霞帔坠子的规制。
有凤来仪
根据礼制,明代制定出只有皇家使用龙凤形象或图案的规定,其他臣民不得逾制。除非是受到恩宠,得到赏赐。明代的凤纹装饰已成一种特定的形式,这时期的凤纹,采用锦鸡的头,鹦鹉的嘴,鸳鸯的身子,仙鹤的腿,大鹏的翅膀,孔雀的尾。类别有坐凤、立凤、飞凤、团凤等。凤纹表现手法多,想象力丰富,形式感强,洋溢着勃勃生机。
低调实用的礼仪饰品
霞帔坠子有着很明显的装饰效果,它作为礼仪服饰重要的一环,却被悬挂于霞帔的最下端。小藩我虽然身为明代藩王的后裔,但也不禁疑惑了:为什么要在这么不起眼的位置挂个坠子呢?
原来,霞帔坠子有着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在佩戴者行动时保证霞帔不会大幅度移动,影响仪态,还可以平展熨帖地附着在大衫上不生褶皱。这就能让古代贵族妇女的整体造型显得优雅大方,尤其在正式场合,更显端庄严谨。所以,霞帔坠子不仅有好看的外表,彰显着佩戴者的身份与地位,也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