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是根据《华严经》内容建造的。华严寺分为上寺和下寺,是一组宏伟的辽代建筑群,以祈祷拜佛的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建筑群称为上寺,收藏佛经的“佛经图书馆”薄伽教殿是下寺。现存最早建筑薄伽教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清宁八年(1062)扩建并命名为华严寺。大雄宝殿几经兵火毁坏和重建,至明宣德年间重造殿内塑像,保存至今。万历年间大华严寺被分为上寺和下寺(万历碑文上有“上华严寺”名),至2008年两寺最终合并为统一的寺院进行管理(1964—1983年曾有合并)。日本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此寺进行研究,曾发表《辽金建筑和佛像》《关于中国北方的古建筑》等论文。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也曾考察此寺,他登上大梁顶部,测量梁柱的宽度和长度,获得精确数据,了解其营造结构的细节,并著写详细的研究报告。经梁先生的介绍,华严寺建筑群闻名于世,成为著名的东方古建筑代表作品。
华严寺上寺主殿大雄宝殿宽九间、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殿堂之大在国内屈指可数,是辽代最大的佛寺,其结构严谨,气势磅礴。五脊殿顶上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图3-5-1),自汉代起鸱吻便是镇火灾的象征物。从屋檐到台阶9.5米,建造中采用减柱法,减少了12根立柱,后来故宫的保和殿也沿袭了这种营造方式。大雄宝殿大木梁保存完好,殿内供奉的高大的五方佛是明代宣德年间雕作,最初雕塑中间三尊木质佛像,后来又加上两尊泥塑,合为五方佛,象征着统治东南西北中。五尊佛像均为金身佛面,造型威严,安详慈悲。大佛两旁为胁侍菩萨,南北立着两排二十诸天雕像,形态各异,表情微妙。雕像平均向前倾斜15度,这种手法也是极少见的,对于进入大殿仰头观佛的信仰者,视觉效果极佳。殿内四周画满壁画,明代初绘,清乾隆年间又加色重绘。壁画气势宏大,内容繁乱,有禅宗、密宗,还有讲经、净土变、罗汉图、佛传故事等等,面积805平方米。山西永乐宫全寺壁画是1100多平方米,而华严寺仅一个大雄宝殿的壁画就有800多平方米,可见规模之大,而其粉本也是比较古老的。大殿天花板有900多块,基本上是清代安置的,画满环形的以花草、龙凤为主的图案,每块图案纹样不同,同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字,有待研究。斗拱有8种不同的样式。在大雄宝殿前面原有一个海会殿,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拆毁,现在只剩下辽代台基。
图3-5-1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顶上的鸱吻
金代
图3-5-2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佛坛群像(局部)
辽代
图3-5-3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菩萨立像
辽代
图3-5-4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菩萨立像
辽代(www.xing528.com)
图3-5-5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菩萨立像
辽代
图3-5-6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合掌露齿”菩萨立像
辽代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是存放佛经的殿堂,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宽五间、深四间,九脊顶,下置蜀柱,屋顶坡度28度,与独乐寺差不多,斗拱和柱头比例适当稳定,门饰不如上寺古老。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古朴,森严肃穆,保存唐代遗风,屋顶鸱吻也是一新一旧,北侧为金代原作。殿内斗八藻井为辽代原作,宽阔的佛坛上布置31尊泥质彩塑,其中29尊为辽代菩萨和武士雕像(图3-5-2—图3-5-6),造型优美,神情微妙,富有动感,是中国古典艺术精华。最著名的是一尊合掌露齿的菩萨像,有“东方维纳斯”美称,面带微笑,表情生动,犹如初入佛门的菩萨(图3-5-7)。据传这是辽代的能工巧匠们以一位老工匠的女儿形象为原型塑造的,把她露齿微笑的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这在佛教雕像中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佛门所不能允许的,但是辽代皇帝见了这尊雕像,赞不绝口,甚至忘记她是一尊泥塑,邀请菩萨走下佛坛来叙话。佛坛四角各立一尊金刚雕像,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如今这些辽代雕塑金身已经发黑,稳健,浑厚,并不是画册中印刷的蓝紫效果,实物是很庄重的黑色。殿内三尊主佛,分别是如来佛、未来佛和过去佛,前面有普贤和文珠菩萨,表现佛祖正在给弟子们讲经说法的场面。主尊背光内侧有网目和忍冬纹样,这是辽代比较典型的图案。佛陀上方的圆顶中有辽代绘制的飞天和云彩,圆顶上有八根木梁。
殿内四周依墙而建两层楼阁式藏经柜,栏杆雕凿极为精致,丰富多彩,有30多种纹样,檐下的柔草装饰是辽代风格。在后窗处,因地制宜,设计了一座圆券拱桥连接两侧壁藏,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5间(图3-5-8),雕刻玲珑精巧,堪称一绝。梁思成先生称这一壁藏建筑是“海内之孤品”。藏经柜里收藏了明清经文18000多册,均为佛经中珍品。来大同参观访问者必定要来欣赏这座“天宫楼阁”。
图3-5-7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合掌露齿”菩萨立像(局部)
辽代
图3-5-8 华严寺下寺薄伽教殿内的“天宫楼阁”
辽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