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昙曜五窟:佛教遗迹传承的历史壮丽景观

昙曜五窟:佛教遗迹传承的历史壮丽景观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印度石窟的佛像,到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直至云冈昙曜五窟,明显由西向东传播而来,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图3-2-2昙曜五窟第19窟南壁西侧释迦牟尼和罗睺罗立像北魏图3-2-3昙曜五窟第19窟外景及主佛像北魏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也是最早开凿的洞窟,当年在昙曜法师的监督下按时完工。图3-2-9昙曜五窟第17窟交脚弥勒像北魏第16窟为椭圆形窟型,四周是千佛、观音坐像和交脚弥勒佛龛。

昙曜五窟:佛教遗迹传承的历史壮丽景观

当人们进入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第20窟的大佛(图3-2-1),因为此窟的前壁已经倒塌,窟前的建筑物也已崩毁,大佛背靠山崖,暴露在阳光之下,造型雄伟,线条明晰。这座结跏趺坐的佛祖像正是云冈石窟的象征,此窟也正是著名的“昙曜五窟”中最靠西的一窟。昙曜五窟是云冈第一期开凿的工程,始建于460年。

图3-2-1 昙曜五窟第20窟主佛像

北魏

昙曜法师是北魏时期的著名高僧,“少出家,摄行坚贞”,经历太武帝的灭佛运动,坚守佛门,誓不还俗隐居山中,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佩服。文成帝开始复佛事业后,昙曜法师也被召回平城。

据史书记载,460年,北魏朝廷中道人统师贤高僧逝世,昙曜法师被任命为沙门统。他从中山(今属河北)来到首都平城上任,路上正遇到文成帝和皇后出行,皇帝的御马咬住了昙曜法师的袈裟,人们均认为“骏马识善人”。路遇高僧,皇帝皇后以礼相见,并委以他重任,开凿云冈石窟。昙曜法师选择了京城西侧的武周山,营建雄伟壮观的五个大石窟,主像代表北魏早期的五位皇帝,把佛祖释迦牟尼和北魏的帝王合为一体。据考证,第19窟主像代表开国皇帝拓跋珪,第18窟是第二代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第20窟是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第17窟代表太武帝的儿子景穆帝拓跋晃(未即位就去世了),第16窟就是当时在位的文成帝拓跋濬。这五窟统称为昙曜五窟。

从造型上看,昙曜五窟的佛像继承了典型的印度犍陀罗造像传统。从印度石窟的佛像,到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直至云冈昙曜五窟,明显由西向东传播而来,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传承关系。特别是从云冈第19窟南壁上3米高的释迦牟尼与儿子罗睺罗的雕像,就可以推想出50米高的帕米扬大佛的完整形象,无论是形体、姿势还是衣纹,都具有相似性(图3-2-2)。

第20窟的主尊是云冈石窟中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此窟石质含钙性大,不甚坚固,前壁在辽代以前就崩塌了,下部和右侧风化严重,右侧的菩萨已经倒塌无存,左侧菩萨保存完好。大佛采用了犍陀罗造型,线条简洁,转折明朗,大目高鼻,两耳垂肩,端庄慈善。身上衣纹是“凉州袈裟”图案,由于昙曜法师是凉州人,可能与大法师的选择有关。主尊古朴硕大,高13.7米,背光中有火焰纹、千佛、飞天的浮雕,装饰华丽。

图3-2-2 昙曜五窟第19窟南壁西侧释迦牟尼和罗睺罗立像

北魏

图3-2-3 昙曜五窟第19窟外景及主佛像

北魏

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也是最早开凿的洞窟,当年在昙曜法师的监督下按时完工。主尊是结跏趺坐佛像,形体巨大,高达17米,袒右肩,衣纹是阶梯式,上加阴线雕刻。因为主尊巨大,窟内空间有限,很难看清大佛全貌,必须站在洞窟外面通过明窗观看佛像(图3-2-3)。明窗内两侧有两尊小佛(图3-2-2、图3-2-4),雕刻精彩,栩栩如生。

图3-2-4 昙曜五窟第19窟明窗内东侧立佛

北魏

第18窟为三世佛,窟内的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多保存完好。中央立佛衣纹上雕刻千佛浮雕图案,人们称之“千佛袈裟”,在中原地区还是首次出现。佛像高16米,眼睛镶嵌黑珠子,放在胸口的左手雕刻细腻,犹如富有弹性的女性美手(图3-2-5、图3-2-6)。两旁各一位胁侍佛像,高9米。此窟明窗大,采光效果好。在第18窟北壁两侧各有一组菩萨和弟子头像,神态各异,生动活泼,形象丰富,从崖壁上探出微笑的面孔。有的肖像高额深目,鼻梁挺拔,显然是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图3-2-7)。其中一尊头戴三面圆盘宝冠的菩萨像,图案变化多端,雕刻精美(图3-2-8)。窟内还保存着西域柔然国的可汗(国王)和妻子在云冈建龛供佛的题迹。

图3-2-5 昙曜五窟第18窟主佛像

北魏(www.xing528.com)

图3-2-6 昙曜五窟第18窟主佛像“千佛袈裟”和左手

北魏

图3-2-7 昙曜五窟第18窟北壁东侧(上、左下)和西侧(右下)弟子像(局部)

北魏

图3-2-8 昙曜五窟第18窟北壁东侧菩萨头像

北魏

第17窟也为三世佛,正中是交脚弥勒像(图3-2-9),高15.6米,风化腐蚀严重,头部受损,肩部和背光大部分已经崩毁。两侧有两尊一立一坐胁侍菩萨,保存完好。在明窗东侧有太和十三年(489)题记佛龛,这是开凿洞窟以后补刻的。

图3-2-9 昙曜五窟第17窟交脚弥勒像

北魏

第16窟为椭圆形窟型,四周是千佛、观音坐像和交脚弥勒佛龛。主尊是释迦牟尼立像,高13.5米,下半身破残,左手雕刻生动,持“与愿印”手势(图3-2-10)。袈裟是阶梯式衣纹,胸前有飘带,与前几窟内的袒右肩袈裟不同,这是汉化的褒衣博带的中国式袈裟(图3-2-11)。

图3-2-10 昙曜五窟第16窟主佛像左手手势

北魏

图3-2-11 昙曜五窟第16窟主佛像袈裟

北魏

昙曜五窟是皇家的宫廷艺术,也有高层官僚和少数民族贵族为了积功德在窟内建佛龛。北方石窟早期主要是禅窟,窟内设有禅洞,供僧侣坐禅修行,在印度称“毗诃罗窟”,而到了云冈石窟发生变化,云冈是以宫廷建筑形式为主的石窟,外壁上建有宏伟的古建筑,具有皇家豪华气派。窟内佛像动作不大,主题突出,形象生动,佛祖和菩萨的衣饰逐渐转变成褒衣博带汉化样式。艺术装饰上图案样式更为丰富,二方连续纹样增多。当时工匠主要是因为战争,从今安徽、内蒙古、山东等地俘虏来的人口,很多人是信仰佛教的,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不断渗透。加上灭北凉后,从今甘肃一带虏得3万多人口,他们都像奴隶一样生活在平城周围。北凉地区佛教徒众多,雕刻技术熟练,熟悉西域佛教艺术,所以在云冈石窟雕刻中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的印度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