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研究由点到面全部展开,全体语文、数学、英语老师都行动起来,我们结伴研究,共同探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寻找合理的设计;我们想充分发挥“目标导航”的作用支持学生的学,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我们反思研究的收获,面对出现的问题,不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017年,骨干教师们又拿出了研究成果——促进儿童思维漫溯的“30个”故事。30篇文稿传达出的是我们执着于对儿童的理解、痴情于对课堂变革、享受着解决问题的快意。我们这个与“目标导航”研究相遇八年的团队成员,通过我们的文稿,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感悟、思想的涅槃、情感的积淀。
30篇文稿,从不同学科、不同侧面、不同问题点,呈现了“目标导航”研究中的问题解决和思想成长。我们有的就“目标导航”支持课前预习,从生字学习、让优质提问催生深度思维、提升交流的实效等寻找对策;有的就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航”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们的学习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引进符号,让思维可视”“运用‘目标导航’,架起复述的云梯”等;有的对课后如何引领孩子对学习的收获进行自主梳理做了尝试;还有的是就“目标导航”的整体设计如何对应学习目标,促进目标的达成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30篇文稿均以“问题—分析—策略—观点”的思路来组织行文的。这既是文稿的思路,也是研究的思路。这样结构化的思维,让我们的研究过程走过一个环状闭合的研究圈,让研究有迹可循。对问题的分析与诊断,是对问题真伪的辨析,对解决问题理论依据的寻找,对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寻找与选择。而对策寻找,则直接指向实践现场,通过对现场执行的实然状态的观察与分析,使教学改革痕迹化。
我们的团队,把对“问题的寻找与辨别”、“问题的解决与反思”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轨迹。因为这样的研究思路,让我们在不断追问、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走出了“目标导航”在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教师哪里探索的多元经验。这是一次既聚焦于“目标导航”的专题研究,也是直面现实问题的、观照教师经验的智慧生长。团队成员能够站在学科课程的视野下,思考课堂的变革;能够以儿童的素养养成为基点,让“导航”靠近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呵护儿童的成长;能够关注儿童学习中知识与能力转化的点,关注儿童学习系统性建构。
30篇文稿,30个故事,10倍于30次的探索、凝思,汇聚成一个个支持儿童学会学习的非常实用的方法策略。所以,我们想说“目标导航”的研究以一个支点撬动了课堂的变革,撬动了每一位教师对课堂的探索热情。
(杭海燕)
“米字格”生字预习,让学习真的发生
问题:在运用“目标导航”引领孩子进行生字预习时,发现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自我学习的需要,而且孩子更多的是做题记忆,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效果不是很好。
一、反思原因
图4-1 预习设计
以上(图4-1)是我们在借助“目标导航”进行字词预习时经常使用的设计方式。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不能兼顾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习需求呢?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不好呢?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首先,我们该思考预习生字词的目的:我们应该有预习的目标,引领学生预习时应该将预习的目标落到实处、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其次,再来分析我们的“目标导航”上的设计是否有支持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作用呢?
第一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们先读熟课文,虽然提出了许多要求,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空泛的,因为许多孩子在读书时并不知道自己读错了,多字了,或者少字了。第二题是从字音的角度设计,是老师从自己的角度挑出三个容易读错的字词让孩子们进行判断,主要是为了加强记忆。这虽然是一些易读错的字音,可能是本课学习中应该记住的重点,但是这些字词也许对于一些孩子并不是易读错的字。所以引导对生字字音的预习并没有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第三、四题都是从字义理解的角度引导孩子区别三组形近字,并去理解文中的词语。同样第三题的设计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题目的设计没有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第四题的设计虽然开放了,但是却没有说清楚预习的范围,所以孩子们在对词意的理解时随心所欲,没有重点。另外 ,从1-4题来看设计者更多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思考,而没有考虑对学习方法掌握的引导和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的尝试
(一)何为“‘米字格’生字预习”
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在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课文学习中,我尝试了对孩子的生字预习进行立体多维的引导——“米字格”生字预习(见图4-2)。引导孩子们在进行生字预习时,除了能从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外,学会与形近字、同音字比一比,辨一辨,主动积累一连串的与之相关的词语、诗句;养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学会通过研究生字的字源来找到记忆字形、辨析字词的方法。
图4-2 “米字格”生字预习
(二)如何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的操作
基于“‘米字格’生字预习”的目的: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所以操作步骤如下:
①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在一类生字中自己选取一个生字,按照“‘米字格’生字预习”中所提醒的一些方面进行研究。其他的生字按照以前的常规预习(读准,尝试记忆,理解词意)
②对所选的生字一般必须完成的有“音”“形”“归类”“字源探究”“义”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实验初期只要求完成“音”“形”“义”)。“音”:必须读准这个生字在本文中的读音。如果是多音字,鼓励关注其它读音,希望A\B层同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由好到差分成了A\B\C\D层)研究;“形”:首先要知道这个生字的正确笔顺、知道它的结构,然后能运用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它。“义”:就是要弄懂这个生字在本课词句中的意思。“归类”是让孩子们找找这个生字的偏旁部首,能找出几个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并进行组词。“同音”就是把与这个生字相同读音的字找出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法区分。
③另外,还有三个方面。“字源”:鼓励A\B层同学研究这个生字的字源,清楚这个字的构成及最初的意思。(提供的工具书有:《汉字图解字典》,网上《象形字典》,目的是帮助孩子正确地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从而正确地辨析形近字,减少错别字。)“联”鼓励学生能把生字学习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由生字想到含有生字的或者与之有联系的成语、诗句、谚语等,形成一张以这个字为中心的学习建构的网络图,以助于对生字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辨”:就是引导孩子学会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如:对这个生字字源的了解、对偏旁部首的了解、对所在句子的意思的了解等)来分析、辨别一些与之有联系的形近字,培养孩子分析辨别的学习能力。
④同时孩子们还要完成《“米字格”生字预习自我评价表》(见图4-3)
图4-3 自我评价表
让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中体会到学习的收获,培养识字的兴趣,学会使用工具书,慢慢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⑤课前老师认真批阅每个孩子完成的《米字格生字预习》稿:对每项内容批阅,完成正确的打“★”奖励。如,有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奖励“★”,辨析形近字时能通过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有据就可以奖励“★”,由生字能联想到两个成语或者一句诗句奖励“★”,总之对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果都予以肯定,加以激励。让孩子们看到这些,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在生字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
⑥课堂学习中,每课生字学习时都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大多是同桌交流,有时根据需要,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根据生字学习的重点,原则上一篇课文在全班重点交流的是1、2个生字。在学生进行交流时,老师通常在黑板上把一些重点板书出来。通过交流、展示后,许多同学对自己研究的生字又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老师就给时间让学生完善自己的生字研究,给了他们一个再次学习的机会。
⑦再次评价:对孩子们的生字研究完善的内容再次进行评价,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学习成果的充分肯定。
三、两组数据的对比
实验两个月,我连续做了8课。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的效果怎样呢?我选取了两个点进行了对比(见表4-1)。
表4-1 统计单元考试中对自己研究的生字掌握的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过的生字在孩子们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基本上都能记住字形、字音。
四、检测独立识字的能力与平行班对比
选取了一个对比班,两个班同样完成一篇没有读过的短文中的生字预习(见附件1《北京亮起来了》),让孩子们按照自己平时预习新课的方式,先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自由选取一个生字进行重点预习,学习工具自己提前准备,时间15分钟。(见表4-2 表4-3)
表4-2 班级预习内容对比
从以上表2、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孩子在学习工具的运用上,研究内容的选择上都比对比班丰富。
五、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的建议
从以上两项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运用 “米字格”进行生字预习,兴趣日益增强。为了更好地实施,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实行开放,任其选择,提高识字兴趣
“米字格”生字研究是对生字学习一般基础上的深度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首先,字的选择要开放的。每个学生研究的这个生字,是学生自己自由选择的,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学习的、便于自己找到信息的生字,这样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二,学习的方向要开放的,除了基础的音、形、义,“米字格”生字预习的其他方面就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的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方向思考、学习、查找信息,这样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儿童识字的特点,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其三,孩子们识字中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要开放,孩子们可用上自己喜欢的工具书,可以上网,可以约同学讨论,这样多渠道获取信息,让学生获得的信息更丰富。还有,研究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也要开放,如:“联”是鼓励学生能把生字学习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可以由生字想到含有生字的成语、诗句、谚语等,也可以是与之有联系的成语、诗句、谚语等,还可以联想到一幅图,一段文字等。在理解字义中,可以查字典,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可以画一画,可以用上它说话……只要理解就可以。这样让孩子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学习,顺应儿童的特点,让学习气氛轻松活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满足需要,主动建构,提升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在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这样才有助于识字质量的提高。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裴娣娜教授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来主动地构建能动地改造。”在完成“米字格”生字预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上网、与同学讨论等)自主学习完成“生字研究”。让学生自主选,自由研究,力求满足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满足需要、主动建构中,提升识字能力 。
(三)以评促学,培养习惯,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编码”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一次次的“自主学习”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因此,我们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首先评价的是“音”“形”“义”这三块,另外鼓励基础较好的A\B层孩子运用工具书尽力完成“字源探究”“字词辨析”“联(与之有联系的词句)”这样从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一个多维的立体网络。渐渐地孩子们也形成了进行生字学习的“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还有“‘米字格’生字预习”放射性、直观形象性 、立体关联性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好处。
总之,进行“‘米字格’生字预习”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从中切实体会和反省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杭海燕)
“目标导航”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
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不相同,“目标导航”预习版块完成的质量就有了差距。
一、反思原因
原因之一:预习没有准确目标,学生盲目预习
之前的“目标导航”不会给孩子提出准确的预习目标,只会在预习之前给孩子提出一个笼统的要求:预习第几课。学生往往不知道预习该干什么,通常只会把课文读读,把生字词划一划。至于课文该读到何种程度为预习好,生字词该如何记忆为好,这些都没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所以,学生的预习是盲目的,读了课文,划了生字词,都是在走预习过场,走马观花,什么都没留下。毫无目标可言,毫无章法可言。
原因之二:预习方法单一,教师没有指导
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和学生的预习方式大多是自读教材,而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思考,顺着教材人云亦云,使预习的过程成为浏览教材的过程,成为被书本灌输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为课前预习是发生在课外的,老师一般都只是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却没有办法能给予学生课前预习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预习方法单一,毫无效果可言,甚至有时可能起到反作用,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得不到老师的指导,会让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走弯路,甚至于受到误导,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
原因之三:预习思维含量低,学生不会独立思考
预习的任务如果仅仅停留在读书,记忆生字词,那么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明显不足。课前预习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当课堂上出现思考题时,学生就会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会让他对课堂教学失去信心。
二、寻找对策
针对运用“目标导航”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将“目标导航”做了相应的调整,解决学生预习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目标更具体
之前的“目标导航”预习版块以朗读这一预习任务为例是这样的(见图4-4):
图4-4 预习设计
这样的预习要求目标不明确,许多认真的学生完成了朗读任务,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完成得怎样,不认真的学生可能读一遍课文就了事了。针对这样不明确的要求,我对“目标导航”的预习版块做了如下调整(见图4-5):
图4-5 调整后的预习设计
在这预习导航设计中,对于学生朗读课文,给出了具体的要求。一共提出了八个要求,每达到一个要求,就可以把相对应的星星涂上颜色。并且告诉孩子能达到八颗星那就是最棒的。学生根据这一具体的朗读要求,既解决了预习没有精准目标的尴尬,学生也不会去盲目预习了。也知道了自己朗读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好的。这一预习导航的设计还便于老师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对于那些朗读很好的同学,可以课堂上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那些朗读欠缺的孩子,课堂上应多给予他们朗读的机会,并多教会他们朗读的方法,以弥补他们在课前自主预习中的不足。
(二)方法更多样
之前的“目标导航”预习版块设计(见图4-6):
图4-6 预习版块设计
我喜欢给予学生一些题目,让他们依据题目预习,以期达到检测预习的效果,但是到头来发现,我仿佛是给学生定了个框子,把学生框死了。
所以,我对这一版块的设计进行了调整,从字音、字形、词义三个方面引导预习,但是预习的具体内容没有,学生还是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学习。就拿预习生字这一任务来说,“目标导航”就是这样设计的(见图4-7):
图4-7 调整后的预习设计
在这预习导航中,把生字的预习分为了字音、字形、词义,三个版块,符合学生学习汉字的规律。从这三块入手,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生字并且记住生字。这里只给了三个版块,也就是给予学生一个学习汉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据可依,但是具体怎么学习生字,完全是留白的。学生在这留白上,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自由发挥。就拿字音来说,学生一般会提醒生字中有难读、易错的字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逐渐到后来,学生关注到了多音字、词语里的轻声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中的创新之处,也使得自己的自主学习更有效。
字形的识记更是多种多样,标新立异。极具学生个性化的特色。他们会把生字拆分来记忆,如:读(言字旁和卖),阁(门和阁),也会换偏旁来记忆,如“胞”,能联想到:饱、抱、苞、包、孢、鲍、雹等,也会自己创编有意思的小口诀来记忆如记忆“糊”这个字,有的同学就说:有一个人真糊涂,吃完饭胡子上沾上米粒。还会根据字理来记忆生字,如在记忆“册”这个生字时,有同学就查到“册”的字源。“册”是象形字,他的字形就是古代的书简。一看字源就知道,古代的书是竹简一根根用绳子串起来,一本书就是一册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预习生字的方法多样。有了这一高质量的“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三)思维更活跃
之前的“目标导航”预习版块,我会这样设计(见图4-8):
图4-8 预习版块设计
只是用题目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就会发现学生预习的质量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学困生基本上题目都会做不对。鉴于此,我进行了调整(见图4-9):
图4-9 调整后的预习设计
预习中,学困生依据书本,也会做出自己易错的字音和字形,并且也要思考自己怎么记住这个难写的字。在未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就有了深入的思考,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真正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场所,老师的教也真正是以学定教。目标导航让学生的课前预习精思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更开阔,更活跃,更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用这种出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让他们的预习自主化。学生出题的过程是一个看书、思考、出题、练习构建知识的过程,它不仅要揽知识于胸中,而且要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对方看起来觉得新奇,做起来感到费劲,在对方面前显显自己的能耐,也“秀”它一把。做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巩固知识,增加本领,增长智慧的过程,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展示着个人的风采。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知其然”了,而且更“知其所以然”了。
三、我的想法
(一)“导航”不“限航”
转变学习方式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决不在方式本身,而在于方式转变的背后或深处的意义和价值,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核心。需要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让学生无目标、无原则地做“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在教学的活动中实现统一,实现“有指导的再创造”。目标导航给予学生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可以奔着目标前进,而至于路怎么走,用什么方法走,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摸索。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所以,我们目标导航的设计起到的是“导航”的作用,而不是“限航”。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只会事半功倍,效率更高。
(二)“真学”又“争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视为“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学习则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这里的“交互作用”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或媒体之间的课堂互动对话中产生的。而相互的协作、讨论又能增进个体的反省,扩充群体的知识建构。“目标导航”设计作为学生的学习载体,在学生未进入课堂之前,就与学生形成了“交互作用”的过程,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学生在“目标导航”上的思维呈现,就是学生的“真学”。我们的目标导航也不是哑巴学习,在学生自己经历了真正学习的过程,还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与同伴,与老师进行交流,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约翰·布兰斯福特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当学习者外显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会更深入,效果会更好。学生就从“真学”又进化为“争学”,我相信这是每个教育者最想看到的学习效果。
(三)“增值”不“增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云漷说课堂学习有四种值: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学习的方法;三是数量值,即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或受用的。纵观这四种值,在我们这种借助目标导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一页纸的学习,既轻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目标导航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助推器,让学生预习更有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刘翠红)
以“目标导航”为引领,促有效自主预习
问题:在运用“目标导航”进行课前自主预习时,发现学生在预习时能力差距较大,优生的学习能力强,能从生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抓准重点进行自主预习,并针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行思考及提问,而学困生还是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不能根据文章和生字词的重难点,进行自主有效地预习。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想之前“目标导航”中的自主预习版块,我的操作方法如下:
(一)自主预习能力标准
根据课标要求,我对学生的自主预习定了以下评价标准。(见表4-4)
表4-4 自主预习评价标准
(二)原来的自主预习版块设计(图4-10)
图4-10 原来的预习版块
在设计自主预习版块时,我之前只想着给所有孩子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却忽略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没有梯度和层次的设计,反而会让一部分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手足无措。
一部分能力强的孩子,能准确找出字音中易错的字,会特别关注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平时上课强调的重点。在字形上能关注笔画多,并能用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方法来辨析识字,有自己的识字方法和能力。这部分孩子也能围绕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针对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对于一大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这样的导航预习版块,对他们来说困难重重,不能把握重点,有的同学甚至无从下手。他们甚至于把所有生字的字音全部写下来,词义中更是挑自己学会的,或者会解释的词语随便写一个。在“我想问”中的质疑提问,不能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提问,或者就是空着。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开始反思我的自主预习设计版块。这样的设计虽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的预习空间,但同时也让很多孩子没有重点和明确的方向,以至于“目标导航”的引领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老师的指导和“目标导航”设计明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平时课中虽经常反馈导航的预习版块,也指导如何把握预习版块的重难点,但我的自主预习版块设计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到掌握课文字词和主要内容的重难点?如何让学困生们在家有重点地自主预习课文?我没有想到让学生有一定的梯度,他们怎么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学生的自主预习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生在课堂学习将会吃力很多,而且会造成一部分孩子不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自主预习版块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将无法有效地得到提升。
二、寻找策略
针对在课文自主预习中暴露的问题,我尝试在课文预习版块做出改变,尝试新的版块设计,能让学生有章可循,根据自主预习版块来提升课文预习的有效性,让自主预习落到实处。
(一)从音形义入手,引领自主预习
根据课文有效设计自主预习版块,我从音、形、义等几个方面重新设计自主预习版块。从课文中帮学生梳理易错的重点字词,并让孩子学会辨析同音字,形近字等。这样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也会注重积累和辨析。在词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根据我给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会因为不理解词语而造成对课文不理解,从而游离于课堂之外了。另外,在课文重点的把握上,我让学生尝试去理解课文的重点,如第4课中,对于“远方的大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主思考。(见图4-11)
图4-11 新的预习版块
新的自主预习版块的设计,的确提高了学生自主预习的效率,让学生不再无从下手,目标导航不再是任务,而是学习的帮手,是自主预习课文的引领。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否局限的了学生的思维,是否适合每个孩子?是否真的做到了每个孩子都能很有效地自主预习呢?
(二)深入课文,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目标导航”进行了新的设计和完善。我对“目标导航”中的语言进行细化,让语言更明确,从而让学生根据“目标导航”的引领,就能做到自主预习,做到有效地自主预习。以16课《跟踪台风的卫星》(见图4-12)为例: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图4-12 《跟踪台风的卫星》预习设计
首先,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学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同时,学生遇到不会读的生字词,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借助课后的读音,来熟读课文,达到自主预习的目的。另外,我给出课后的生字词语,之后让孩子把自己觉得易错的,难读的再标注出来,这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等,来提醒自己的同时也提醒其他同学。这样在课堂交流“目标导航”预习时,效果更好,并且没有限制孩子的思维。第二、在课文中出现重点较难区分的同音字时。我给孩子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查字典区分字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填空词语,孩子自主预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当然,对于学困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但长期这样的自主预习,再加上课堂反馈,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参与课堂,从而使预习落到实处,让自主预习,收获新知便水到渠成。第三、围绕课文内容来提问的环节,我用文字来提醒孩子一定是围绕课文中自己遇到的难懂的或难理解的部分来提问,这样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紧跟老师的讲解来释疑。
这样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让学生紧紧围绕课文来自主预习,并让学生有目的、有内容地进行自主预习,虽然不能达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做好,但长此以往这样的自主预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我的建议
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要老师作为掌舵人,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方法,一定能成功到达学习的彼岸。因此,“目标导航”的设计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只有方向正确,学生的努力才更有效。
(一)因材而定
一、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重难点,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把准教材,吃透教材,这样设计“目标导航”才能根据目标,有重点地设计,让学生有章可循,在不觉得吃力的同时,又有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自主预习才更有效。二、这个“材”还是学生,我们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已知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有层次、有目的地制定“目标导航”,这样“目标导航”的设计才能让学生行之有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
(二)新颖有型
每个人都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目标导航”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新奇有趣的小研究、小挑战等等,要多变题型,而不是一成不变,这样让学生觉得“目标导航”有趣,才能容易接受它,从而爱上用“目标导航”来引领学习。
(三)关注优生的发展和学困生的进步
班上学困生的进步很重要,而优生的能力提升也很重要。我们在设计“目标导航”的自主预习版块,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那我们就要设计特定的小版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做或在“目标导航”的反馈中要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一次次的进步,一定能让学生由弱变强。
(陶玲梅)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 ——例谈《蘑菇该奖给谁》预习“目标导航”设计
问题:在初始阶段,运用“目标导航”课前预习时,学生有些敷衍了事,不利于教师摸清学情进行教学。预习的形式大于内容,效果大大降低。
一、反思成因
深思以往的做法,笔者总结以下两条成因:
(一)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预习什么
“目标导航”使用初期,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预习第一版块”,笔者常常是留有大片的空白,美其名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小学生年龄小,自我认知能力较弱,常常面对老师留下的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这就导致学习认真的学生把“预习版块”写得满满的,其中既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可是对于“想知”的却未曾提及。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就直接从文中随意找一些字音、词语填在上面。深究下去,这两种情形的预习都是毫无价值的,是无意义学习。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预习什么。
(二)指导不到位,学生不知如何预习
“目标导航”使用初期,学生根据“第一版块”预习课文,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读课文,有的孩子是标上自然段,大声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查找字典;有的是用眼睛扫视,字音读不准,词语不理解。遇到多音字,有的直接就使用猜的方法……课堂检查预习时,问题全部暴露无遗。究其根本,是教师未对学生预习的方法加以指导。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引,对他们而言,预习第一步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明确步骤,让预习变得犹如科学实验一样可操作。预习同样需要教。
(三)课堂不关注,学生不知为何预习
“目标导航”使用初期,因为“预习版块”教师布置随意性大,学生完成随意性大,笔者上课时未过多关注,导致了学生的预习和课堂教学是两张皮,中间缺少必要的联系。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于为何预习,越来越模糊。原本习惯良好的孩子也会渐渐对于预习作业变得不那么认真起来。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版块”的真正作用。预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透了学生的学情,课堂常常事半功倍。
二、寻找对策
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架起学生课前预习的云梯,引导学生扶梯而上,与文本课前对话。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一)精准定位目标
精准的目标定位极其重要,引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以起到引领、航标的作用。《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学习目标:
①学会“练”等10个生字,特别注意读准“练、临、品”的字音。“蘑”等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得地”,能在具体语境中区分读音。
②能按笔顺正确、美观地书写“练”等10个生字,特别注意“练、参”的写法。认识2个偏旁。
③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认识偏旁,理解“嘱咐”。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做动作理解“得意、难为情、不服气”。
④读熟课文能圈画出人物说的话和说话者,并初步认识提示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以及提示语的作用。
⑤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图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二)教师依标定航
图4-13 预习版块设计
(三)学生依标导航
批阅学生“目标导航”,发现总结学生学的起点:
①有些字音特别难读,我要提醒大家( )。
学生学的起点:排在前五位的难度生字是临(边音)、嘱咐(比较陌生)、品(前鼻音)、得(多音字)。
②我会区分bǐ( )和( ),我是这样区分的( )。
学生学的起点:
生1:我会区分(笔)和(比),我是这样区分的(“笔”上面是竹子,下面是毛,就像古代的毛笔,是我们写字用的笔。“比”就像两个人并肩走,像在比赛。)
生2:考考你:比笔
铅( ) 对( )( )画( )赛
③读了课文,我想问( )?
学生学的起点:全班29个学生,共提出关于字词、课文内容等15个问题,其中排在前两位的问题:1.“嘱咐”是什么意思?2.兔妈妈为什么要把大蘑菇给小白兔?
(四)师生依标返航
根据学生学的起点,调整教学:
预习1——突出重点
笔者在课堂上仅出现上述五个生字组成的词语“临走、嘱咐、奖品、得了第一名”,指名说出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当小老师领读,最后全班开火车读这课的其它15个词语。时间由预设的8分钟缩短为3分钟。
预习2——生生互教
笔者在课堂上由教师教学生改为生生互教。
生1上台拿着自己的目标导航投影讲给全班学生听,然后大家再来一起做一做生2的题目,生2小老师还表扬做对的学生呢!其他学生还扩充了词语,如“黑笔、笔头、相比、比较”等。
预习 3——朗读中理解
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展示,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要考试了,妈妈一次又一次对你说什么?天冷了,妈妈一次又一次对你说什么?兔妈妈要出门了,一次又一次对小白兔和小黑兔说什么?”理解“嘱咐”。
在全班朗读表演中,理解骏马是跑步高手,只有和高手比,才能跑得越来越快,所以兔妈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
尝试用朗读和表演演绎这篇童话故事,剔除琐碎的分析,学生们读得兴趣盎然,水到渠成理解了课文重难点。
三、我的建议
(一)让预习看得见,摸得着
预习作业之所以沦为鸡肋,究其原因的就是学生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所以第一步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明确预习的步骤,让预习变得犹如科学实验一样可操作,同时在“目标导航”上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痕迹。针对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笔者和学生共同制定出以下步骤:
①课文标自然段。
②读生字2遍(包括一类和二类),在目标导航上写出要注意的读音。
③读课文2遍,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④自学笔顺图,易错笔顺写在“目标导航”上。
⑤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可以尝试借助上下文、字典、网络、生活等初步理解,并把你理解的写在“目标导航”上。
这样的预习步骤清晰明确,简单可操作,学生跟着教师做一次集体预习就能自己独立预习了。
(二)让预习有批改,有反馈
学生认真完成了预习作业,期待着教师的批改及反馈。通常,笔者会在一天中任意抽查三位学生的“目标导航”课前预习,逐条对照预习步骤进行反馈,根据完成质量评定等级,给个人加星。
一开始,通过批改,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圈画字音、词语,易错字描红等比较随意,他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找出来的并不是自己或者教学中的难点。比如,批改苏教版二上第8课《小鹰学飞》的“目标导航”课前预习时,笔者发现张子轩字音圈的是“盘、总”,王润昕圈的是“顶、命、拼”。笔者先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圈?张子轩说:“盘是前鼻音,总是后鼻音,容易错。”王润昕说:“‘顶、命’韵母是ing,‘拼’韵母是in,我们南京人最难区分的两个韵母,所以我圈出来,提醒自己。”接着笔者让下面的学生评判谁进行了思考,圈出来的字音最容易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王润昕。渐渐地,学生们生出了一双慧眼,圈出来的字音、词语和描红的生字都是难点和重点。
笔者还会特意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检查他们的预习,这时的检查通常会增加一个项目,请他们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说一说课前圈出来的词语意思。几次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会自觉地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擦掉预习时的问号,写上对于词语或者问题的理解。这是笔者始料未及的,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一边听讲一边思考,寻求自己问题的答案,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三)让预习有交流,有展示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过成功的喜悦,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动力。一段时间的预习之后,学生们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把握了字词的重点,笔者尝试改变字词教学的常规模式,由学生上台举着“目标导航”的“成果”教学生,给予他们预习展示的空间。如苏教版二上第12课《狐狸和乌鸦》,王子卿教学生区分“珠”“株”,他先请学生们关注这两个字的偏旁,介绍道:“‘株’是木字旁,多用于树木的词语中;‘珠’是斜玉旁,多用于珠宝之类的词语中。你们听懂了吗?”下面的学生点点头。他接着说:“那我出个题目考考你们?”大屏幕出示“珍( ) 守( )待兔 一( )桃花( )宝 眼( )”,学生们的小手纷纷举起,竟无一人答错。学习效益金字塔理论提出“教别人掌握知识,两周后学习内容能留下90%。”这个同音字的区分王子卿一定记得最牢。这小小的一个改变,不仅让预习有展示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笔者使用“目标导航”,批阅学生的预习,摸清学情,了解教学的起点,深知教学起点在儿童学的起点上。从这个起点出发,站在儿童立场,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改变教师教的法子,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改进教学设计,越发感觉到这样的课堂轻松、高效、愉悦。
(孙颖)
“目标导航”让优质提问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要想学习真的发生,学生必须认真思考,而思考的发生一定是基于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提问题,能提问题,会提问题对于深入学习非常重要。在开始的“目标导航”设计中,笔者在预习版块中设计了一个提问小版块。例:“我想问:_______________?”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不理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学生的提问是从课后练习上抄下来的,没有自己的思考;二,部分学生的提问是简单敷衍,应付差事;三,部分学生的提问较浅显,只要再认真读文章即可解决,思维深度不够。真正有质量、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很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反思原因
针对学生导航预习版块出现的问题,笔者做了分析和反思。归结起来,原因是两个方面的:首先,“目标导航”本身设计不够细致完善,设计的角度、理念及形式不够合理,未能充分将学情和课程内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未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并提问的兴趣;其次,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批判性思维欠缺,提问能力不足。
(一)设计不合理,未将学情和文本充分结合
原先的“目标导航”在预习版块的设计上有些想当然(见图4-14),按部就班地从音、形、义等几个方面来设计检测题,再加上一个提问题的版块,以为这样就很全面了。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就会乖乖地按照要求去做,去认真读文本,提出问题。
图4-14 预习版块设计
这样的“目标导航”设计质量不高,看似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要求,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预设,但实际是简单的想当然。这样的设计,其设计出发点是机械僵化的,其形式是单向且无思维深度的,其实际检查预习的效果要大打折扣。此外,这样的设计正好给一些学习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学生以可乘之机,简简单单写几个一二类生字,在课课通上抄几个词语解释就万事大吉了。
这样的设计,未能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学习需求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未能将学情和文本内容充分结合,因此是不合理的。
(二)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欠缺,提问能力不足
其次,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没有主见,欠缺独立思考精神,因而批判性思维也很欠缺。欠缺批判性思维,其对于文本的思考及问题的表述,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其提问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很难提出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如下两幅图(图4-15,图4-16),学生的问题欠缺思维深度,提问能力还有待提高。图4-15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学生提的问题。学生问的是:“为什么一个妇女也参加战争?”这个问题从表述上来说是有问题的,有歧义的。其实,他想问的是“为什么妇女会被卷进战争中来?”,但表述不准确,直接影响他本人和其他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及求解。此外,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很低。其实,只要认真多读几遍文章,加上预习时查找资料,了解背景,他是很容易理解伯诺德夫人被卷进战争是因为被迫和爱国。图4-16的问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学生提的问题。该学生的问题是:“为什么老人要在天游峰扫路?”。这个问题与理解文本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关系微乎其微,没必要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文本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欠缺,找不到文本的核心。因此,提出的问题自然偏离了文本理解的核心,当然很难推进学习走向深入。
图4-15 学生预习
图4-16 学生预习
(三)少数学生的学习态度马虎,应付任务
因为种种原因,少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很淡,不想学,所以学习态度非常马虎,所有的作业及学习活动都是在应付任务,敷衍了事。其思维根本就没有运转,学习根本就没有真正发生。因此,其所提问题,要么是抄袭别人的,要么是胡乱诌一个。这自然是很难有利于其深度学习的。
二、寻找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的三种原因,笔者在“目标导航”稿的设计上做出了一些改进和尝试,以期能促进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习得提问方法,提升提问能力,进而促进他们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一)课堂示范,引导掌握“把握文本核心,提炼关键问题”方法
针对学生们发现文本核心并提出优质问题的能力不足问题,笔者以具体课文的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住文本中心,学习在大量的提问中筛选出关键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提出优质问题。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为例。这一课的核心就是在写作者非常喜爱夹竹桃,文中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留恋和喜爱,因此这是我引导学生首先要把握的。接下来的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深度读文,质疑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探究筛选出最能引发思考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于是,“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夹竹桃?”“夹竹桃有哪些妙处?”“课文第三节写了十几种花就是没写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这一节?”“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幻想?”等几个问题便成为学生们票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不难看出,这几个问题是非常有价值、有思维深度的。并且,这几个问题是层层递进,不断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核心即深入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喜爱夹竹桃。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对于作者因为夹竹桃可贵的任性和能引起幻想而爱上夹竹桃这内在原因,理解得比初读文本时更加深刻。这就是收获,这就是有所得。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把握文本核心,提炼关键问题”的方法,成就感顿时提升,学习兴趣更浓了,问题提得越来越有思维深度了。
(二)改进设计,有铺垫有回答,让提问促进深度学习
除了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本核心,提炼关键问题”方法外,在“目标导航”稿的设计上笔者也做了两处改进。
改进一:
图4-17 学生预习
图4-18 学生预习
如上两幅图(图4-17、图4-18),图4-18为改进之后的“目标导航”稿。改进稿摒弃了之前简单的三个字:“我想问:__________ ”,在表述上多了一个前缀,也是一个提示:“熟读课文,经过思考后,我想问:____________ ”。虽是简简单单的一处改进,但对学生来说多了一个提示和警醒,提醒他们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要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问。这在概率上,增加了学生提出优质问题的概率,促进他们不断深入思考,进而走向深度学习。从学生的问题来看,是有一定收效的。
改进二:
图4-19 学生预习
图4-20 学生预习
如上两幅图(见图4-19、图4-20),均是改进之后的“目标导航”稿。这改进,便是由原来的单向的一去不复返的提问改为有问有答有途径的双向全面的提问。这样能清晰地反馈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同时,这种先提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理解,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我解答的方式,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学习。最后,这种有来有往、闭合式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完整的、有始有终的思维习惯。从“目标导航”稿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课堂上听课更专注了,发言也更加积极了。
(三)个别谈话,多方激励,营造你争我赶的探究氛围
对于因为学习态度马虎的学生,笔者并未放弃,而是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心理动向,课堂上多方激励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在班级营造一种你争我赶的探究氛围,进而感染这些少数派。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可喜的是,他们课上专注度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虽然马虎的情况会反复发生,但明显比之前有所减少,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笔者也很欣慰。
三、我的建议
学校的“目标导航”研究对于学生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思考原因,改进调整,这样的实践研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良多。思忖良久,有如下两点建议。
(一)“目标导航”设计是为学生学服务的,理念、形式、操作上应不断改革,适应学生学习需求
我们“目标导航”研究的宗旨是“让教于学,自主建构”,即一切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然而学情是不断变化的,所学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的“目标导航”稿不必古板地以固定的版块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设计的理念、形式上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在导航稿的操作上也应灵活处理,课上课下对于导航稿的使用要及时跟进,教师的指导和反馈应精准及时,以期实效。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导航为载体,让优质提问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学生的学习力对于其自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目标导航”稿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应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理念,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持续进行深度学习,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李明)
利用“目标导航”预习 交流,提升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
问题:老师们在“目标导航”设计的第一版块总是不忘基础字词的预习,但是这预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加以引导、训练,“目标导航”的运用对他们识字及提升识字能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益处。实际的字词学习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往往很被动,很多时候他们是通过抄写、强记来记住生字的。所以在运用“目标导航”进行字词学习时,我们发现优等生凭借的也只是记忆力好的优势,而学困生今天学明天忘,字词掌握很不牢固,完成“目标导航”的这一版块也只是走了一个形式。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字词预习程式化,并不是学生内心的一种需要。
预习字词时,我们以往只是让学生关注这课有哪些易错字、易错读音,最多让他们把易错的地方红笔标注,负责任的老师还会出一点形近字、同音字比较组词。不过,学生已经形成一种范式,如读音易错的,他们往往知道找一找鼻音、平翘舌音、后鼻音之类的写上去,但真正考察下来,他们整理出来的往往还是会错;而比较组词,学生们更是忽略了比较,直接化为组词,实际运用中也不能正确区分。总之,这样的预习调动不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是他们内心的一种需要,对提升他们识字能力的帮助也微乎其微。
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而某种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不断建构的,教师在其间所扮演的正是引导与辅助者的角色。所以在引导低年级学生运用“目标导航”提高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能力方面,教师应加强指导,鼓励,让学生在完成基础预习的同时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二、寻找对策
(一)放手预习前,教会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探寻的习惯
前面说过,学生对于字词中易错点的寻找往往只停留在导航纸上。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走心”。
如何“走心”?教会一些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给自己一个“理由”。
汉字无论是读音还是字形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带有相同部件的字,前、后鼻音方面都是差不多的,像“丁”是后鼻音,所以带有“丁”这个部件的字,“盯、顶、订、厅、停”等等,都是后鼻音,“艮”是前鼻音,所以带有“艮”这个部件的字,“很、恨、恳、银”等等,都是前鼻音。
“艮”学生不认识,那么又可以教给学生新的方法——用熟悉的字推断:“很”字学生认识,而且不容易读错,由此,利用熟识的“很”学生很快就能推断出“银”也应该是前鼻音……这样的“部件推断法”可以让学生只记少数的基本字,却大大地提高识记的准确率;另外,也让他们逐渐养成了主动探索的习惯。
字音方面如此引导,字形方面,作为老师也要教会孩子一些方法,比如形声字的一些规律、易错字的一些本源、一些部首的本义等等。像衣字旁、示字旁学生易混,初始教学中就要讲清意思,然后让学生想想部首与字义的联系。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形近字的比较,老师更是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区别,通过儿歌、故事、顺口溜等等创造性地把区别点、易错点强化出来。比如“瓜、爪”,“西瓜有籽莫忘点,爪子尖尖很锋利”,孩子们编出这样的顺口溜,给了自己提示,再写这两个字就不会错了。“琴”字读音易错,看到它下面带有“今”这个部件,知道带有这个部件的字都是前鼻音,读音问题解决了;字形上学生喜欢多加一点,那么,找个理由,解释一下——琴声悠扬,传到很远,让它一直飘出去,所以不要写“点”。从造字上也许这样的理由、解释不合理,可是孩子们开动了脑筋,让字形得到了强化,也让枯燥的文字有了生趣,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预习交流、鼓励,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教会了方法,学生在预习时能够主动探究、利用规律提高效率之后,作为老师,借助“目标导航”的预习交流,鼓起学生更高的识字热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利用小组评价、全班交流及老师批改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导航”上的梳理,评出各种高效奖、创意奖等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开阔。
三、我的建议
学生的识字热情被激发出来后,往往一些很简单的字他们也要编一个故事,想一个新奇的方法,这样反而会让交流的效率变低。所以在一开始阶段,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预习生字时能够先把自己会的排除掉,切切实实找出难点、易错点;在评价、总结阶段,老师也要有意识强调。另外,对于一些新奇的、却不合字理的说法,老师在鼓励学生创意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字源、字理上认识,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董敏)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搭建支架,降低写话的难度 ——以《学用比喻句》一课为例
问题:教师在运用“目标导航”进行写话训练时,发现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优生写起来得心应手,而学困生还是语言贫乏,甚至是无从下手。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想平时的写话训练中,我的操作方法如下:
(一)制定标准
根据课标要求,我对学生写话制定了以下评价标准。(见表4-5)
表4-5 写话评价标准
(二)结合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上《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看到文中的比喻句比较多,我就在“目标导航”上设计了“写一处景物,并用上几个比喻句”的写话训练(同时,我提供了几幅图让孩子们选择)。分析班上40份写话,结果如下:(见表4-6)
表4-6 写话分析
在写话要求上,明确写明要用上比喻的修辞,其中用上2处及以上比喻的只有5人,用上1处比喻的22人,没有用比喻或比喻运用不当的有13人。其中用上一处比喻的22位同学中,有13人都写了“小草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雷同现象非常严重,缺乏新意。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而某种学习能力的形成自然也是需要不断建构的,教师在其间所扮演的正是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在写话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并未掌握足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师的指导过程更显重要。可是我在指导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我没有设计针对学困生该怎么引导;我没有设计该如何利用“目标导航”,为学生写话搭建支架,降低写话的难度。学生的写话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我在日常的写话教学中会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表达,但是,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表达上的能力差异,没有设计对应写话过程和能力提升的教学环节,无法实现学生能力的合理建构。
二、寻找对策
针对在写话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尝试在写话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搭建学生写话的支架,帮助学生降低写话的难度,并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一)精心选定写话内容
现用的教材中安排的写话训练不多,学生在缺少训练的情况下,很难有能力上的提高。然而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语文书上,就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其实就是在学习语言表达。在写话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就可以从语文教材出发,衍生出写话主题。
我在上《学用比喻句》这一主题写话时,首先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句子:
(1)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2)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3)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4)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让学生观察,看看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几句话都是比喻句。接着,我去掉比喻,再让学生比较一下用上比喻和不用比喻,句子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朗读,感知用上比喻句,能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细化梯度指导
在给学生搭建梯度的过程中,我把教学分为四个版块。
版块一:我会说
在学生了解了比喻句在表达时的作用之后,我让学生尝试把比喻句运用于句子中。
我先让学生观察图
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望去像什么?
秋天到了,银杏树的叶子像什么?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上去展开想象。比如在说苹果树的时候,有同学说“苹果像一个个小皮球。”我就继续引导,苹果像一个个小皮球,这是从形状上去展开想象,我们再来看一看,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它挂在树上,你觉得像什么?有同学就继续想象说“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望去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写句子时往往会思维僵化、固定。如写月亮,几乎十个中有九个会写“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殊不知,月亮每天都在变化,同样是弯弯的月亮,初三初四时的月亮和初九初十是不同的,和二七二八时也是不同的。学生平时可能会疏于观察,我在课上出示了一系列月亮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月亮像什么?
通过直观的图片,学生发现,同样是弯弯的月亮,有时细细的,像一道银鈎,有时像一根香蕉,有时是倒挂在天空,像一座拱桥,也像弯弯的眉毛。通过观察想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优美的词句如泉水,汩汩涌出,不再千篇一律,不再干涩贫乏。
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枫树,远看,近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写时要抓住观察的角度。(见图4-21、图4-22)
图4-21 学生写话
图4-22 学生作品
版块二:我会改
在练说句子之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去写话,完成段的练习,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图及一段话,让学生修改。(见图4-23)
图4-23 写话训练
这样一来,降低了难度,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原来可以从这些角度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呀!(见图4-24、图4-25)
图4-24 学生写话作品1
图4-25 学生写话作品2
版块三:我会写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看图描写一个地方的景物是较为困难的。在这个环节,我也为学生搭建支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明白该从那几个角度进行描写。由于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此时的写话也是水到渠成。(见图4-26、图4-27)
图4-26 学生写话作品3
图4-27 学生写话作品4
版块四:我会评
通常,评价与修改是习作教学的最后环节,一些教师因为时间的关系,会将其压缩甚至直接跳过。但是我认为,这一环节不仅不能被忽视,而且还是最能提升写话质量的。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想学生日后能独立完成习作,必须教会他们如何修改。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成几句话就已属不易,还要求他们评价修改更是困难。为此,在组织修改时,还需老师搭建适当的梯度,使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享受成功。
在“目标导航”最后一环节,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4-7),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判。
表4-7 写话评价表
在学生动笔评价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试评,告诉他们,评什么,如何评,为之后的集体互评活动做好示范。针对这张表格,我在选取一位同学的写话点评时,告诉学生“句子通顺”可以得一颗星,“没有错别字,正确运用逗号、句号”可以得一颗星,“用上比喻修辞”用上一处比喻,得一颗星;用上两处比喻,得两颗星;用上三处或三处以上,得三颗星。这样,学生在互评时知道,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评价,给学生评价搭建梯度,让学生评价时有据可依。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最为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标》中也特别强调了要让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同伴互评不仅能帮助到写话有困难的学生,更为集体智慧的迸发创造了可能性。
审视梯度搭建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环环相扣的引导中完成了由句到段的练习,在无形中一步一步提升台阶。(见图4-28、图4-29)
图4-29 教学环节
课后,我把学生的写话进行分析,参照上面的评价标准(见表4-8):
表4-8 写话分析
从知道写什么,到知道怎么写,直到最后的学会修改完成作品,教师运用“目标导航”,让低段写话指导的梯度基本搭建,在这样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教学辅助下,学生的写话思路被充分打开,写话能力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提升。
三、我的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因此,在运用“目标导航”搭建写话支架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关注以下三个原则对学生进行写话指导。
(一)以生活经验为基石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师应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藉以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可见学生作文与生活经验的关系之密切。教师在运用“目标导航”指导学生写话时,也应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看到金黄的银杏叶,联想到金色的小扇子,小姑娘的裙子,或是黄色的蝴蝶,这些就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联想让学生的写话增添了趣味。但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所以教师应利用导航引导他们去学会观察和感受,从中获得丰富的写话素材,为课堂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个性表达为追求
在《课标》的实施建议中有以下表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有些时候,成人无法理解儿童的语言,这大都是由于社会经验的累积反倒遏制了他们所具有的童趣与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运用“目标导航”指导学生写话时,应为学生创造条件去想象,减少他们的表达束缚,鼓励个性化表达至关重要。只有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自由表达的广阔天地。
(三)以扶弱变强为目标
由于家庭教养环境的不同,学前教育水平的参差,使得目前学生一入学就差异明显。一些生活体验丰富,识字量大,有一定阅读积累的孩子,只写几句话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书面表达需求,而那些入学时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写话的困难就相对较大。面对个体差异,教师的施力点应放在“弱”上,关注弱势孩子,关注孩子的弱势。而教师以“目标导航”为载体,正是为这些写话能力较弱的学生搭建支架,降低写话的难度。教师在方法指导上进行细化分层,搭建了一个由扶到放,由教到写的教学梯度,让他们可以较为容易地一步步达成写话目标,提升写话能力。
(姚村艳)
以“目标导航”为支架,实施“看得见”的写作提升 ——中年段阅读课堂的读与写融合性策略
问题:语文教学从“读”本位到“写”本位的转变,阅读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越来越受到认可。在中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我总是尝试在“目标导航”中开辟一块或仿写、或拓展资料写话的版块,以期达到读写结合、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将占用课堂10-20分钟的时间,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感到无从下手。时间一长,有的学生便丧失了写作信心。
一、反思原因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写作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但千篇一律的拓展写话是否能最大率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不难发现,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可供学生练写的教学点,有时候为写而写,反而割裂了与文本的内在情感或逻辑联系。怎样以“目标导航”为抓手,研读促写,以写促读,让阅读课堂的读与写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呢?另一方面,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否能通过“目标导航”更好实施?学优生与学困生能否在课堂上得到各自适合的提升与训练?
这一切都指向我们的“目标导航”怎样设计。
二、寻找对策
针对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我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为支架,凸显边导边学,层层深入,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图4-30 《燕子》导航设计
案例一
步骤一:初读文本,梳理层次。
师:读一读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段文字写了小燕子的样子。
生:我知道它有乌黑光亮的羽毛。
生:第一小节写了燕子有剪刀似的尾巴。
师:短短的一句话,勾勒出一只小燕子的形象。谁来读清楚燕子的样子?
步骤二:关注写法:抓两个顺序,提升写作技巧。
师:句子虽短,作者是怎样表达清楚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使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顺序写的,先写头再写尾巴。
生:我有疑问,羽毛算头的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先整体再局部!
师:真不错!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的顺序来写燕子的。那为什么不写它的眼睛、爪子呢?
生:我认为那不是燕子的特色,所以作者就忽略不写了。老师教我们习作要写重点。
师:可不是嘛!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燕子最后特色的部位来描写。你们发现了作者另一个巧思了么?
生:我们平常写燕子会先说名字,再说样子,郑振铎写反过来了。
师:这样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点像猜谜语啊,挺好玩的。
生:这样写会让我更有兴趣读的。
步骤三:总结方法,激发兴趣,迁移写作。
师:短短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作者在写作上的两个巧思,真会读书。下面我们也来玩个游戏:选一个同学或老师,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他的样子。
生:一头黄黄的头发,一副黑框眼镜,加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白老师。
生:我想帮他改一改,一头头发重复了,可以改成一头发黄的长发。
师:5人小组合作,读一读你们的创作,猜一猜,再帮他修改润色一下,然后全班展示读一读你们的作品,咱们不妨一起来猜猜。
……
写人的文章是学生小学阶段的写作训练重点之一,但在平日的写作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对人物外貌以及事物样子描写的技巧上都有所欠缺,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从本班级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全局着手,进行了相应的有层次的训练与迁移。在学生小组汇报中展示了精彩的课堂生成,连对写作有消极情绪的孩子也饶有兴趣地大胆创作。课堂练笔并非一蹴而就,写是读的延伸。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不妨借助“目标导航”这个抓手,最大化发挥文本的工具性作用,抓住训练点,引导学生读中有思,边思边练,以练促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练的好习惯。
[案例二]
《第一朵杏花》第6小节: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步骤一:初读文本关注写法,体会排比、体会拟人化动词搭配的妙处。
师:读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柳树绿了,小草情青了,小河的冰水融化了,杏花快开花了。
生:我给她概括一下,其实就是春天来了。
生:我还发现这是个排比句,吹这个动作重复了四次。
步骤二:拓展情境,分步尝试仿写。
师:春风这么神奇!你觉得春风还会带给人间怎样的惊喜?留白想象说话:春风吹( )。
生:春风吹开了桃花。
生:春风吹化了玄武湖的冰。
生: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
步骤三:拓展情境,分层尝试仿写。
师:说得真好!大家根据不同的内容搭配了不同的动词,让你们的语句更生动、准确。时间过得真快,夏天到了,暑风又会给大地带来哪些变化?秋风、北风呢?请你想一想,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生:暑风吹转了教室里的电风扇,吹圆了池塘里的荷叶,吹起了女孩子的花裙子,吹熟了香甜的西瓜。
生:秋风吹落了大操场上梧桐树的叶子,吹红了枫叶,吹蓝了天空,吹熟了果园。
生:北风吹冻了湖水,吹圆了人们的衣装,吹光了树叶,吹来了银装素裹的世界。
……
步骤四:对比炼句,体会、品味语言文字对优美意境的营造。
师:同学们汇报了精彩的语句(展示在实物投影中)。再次品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XX写得特别美。
生:我有不同意见,吹熟了果园感觉不太通顺,我想改成“吹开了石榴宝宝的笑脸”更好。(生鼓掌叫好)
师:被你这么一改,不仅更有画面感,还更俏皮了!小组合作,互相提提意见,修改出你们认可的最佳语句。
图4-31 学生仿写
图4-32 学生仿写
(学生修改、再次汇报)(见图4-31 图4-32)
步骤五:回归文本
师:将你们创作的精彩语句连起来读一读……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引读课文第6小节)
[评析]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升入中年级的本班学生没有深厚的语言积累,或者缺乏活跃的思维,难以当堂成就流畅、灵动的表达。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可称得上是跃跃欲试、侃侃而谈。反思此处教学,我觉得根源还是在老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法上: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用目标导航不应该是机械性的割裂过程,学生的自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出,相反,课堂教学理应是一个对话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想要训练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必须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利用“目标导航”步步牵引,并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已知,生发未知,在合作中进一步处理、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我的建议:
在中年段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目标导航”之时应确立大语文教学观,在学生中间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深入与文本的对话,以其为支架,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写作。学生明其旨、获其识、得其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在操作中,教师不妨注意以下两点:
(一)顺其自然——巧设梯度,拾级而上,层层推进
在阅读课堂中运用读写结合,如果仅仅把文本当作例子,作为在某个知识点上进行模仿的对象。但是这种线性、一篇一练的目标导航训练忽略了文本的丰厚内涵,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练习写作时很难从文本中找到素材,只能是凭空想象,其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对文本进行整体架构,搭建起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通过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发展学生见此明彼、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心智技能,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第一朵杏花》第6小节的教学中,我尝试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亲近文字,再有步骤地仿照课文形式替换。在替换中品味动词搭配的精妙,悟精髓,打开思路,变换文字,灵活运用。在教学时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并层层推进。连缀文字后便是春夏秋冬又一年,感受时间的周而复始回归文本,不要将目标导航沦为一纸练习,而是多维启发读和写的内在关联,在比较中品味,习得语文趣味。
(二)无中生有——变换角度,融会贯通,形髓合一
在目标导航的设计中,我们教师不难发现,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可供学生练写的教学点,有时候为写而写,反而割裂了与文本的内在情感或逻辑联系。此时不妨变换角度,“无中生有”,读写结合不一定非拘泥于“写”这种形式,可以从横纵两个层面进行深度挖掘。
例如《燕子》一课第二小节对春天的描写,如此生动,我们不妨变换个角度去“创造”,古为今用:搜肠刮肚,用已知的古诗句来概括每一句所呈现的魅力春景。学生依次迅速找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串成一篇全新的诗文,融会贯通。此处,运用恰当的联想,能使读写结合的形式新颖独特,激活了学生的内在积累,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只要仔细观察,注意积累素材,多多揣摩,经常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才会更具体生动、耐人寻味。这便要求教师能够站在比学生更高、更前的位置上,才能“无中生有”,将教学引向“深处”,才能帮助学生进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若没有一定的积累,恐怕是求之而不得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习作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若能揣摩阅读训练的高度,悟精髓,推其意,从全局出发,巧设“目标导航”的梯度,让学生大胆创作,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白李洁)
以“目标导航”为抓手,使课堂练笔走向高效
问题:在运用“目标导航”进行小练笔训练时,“目标导航”上缺乏方法(过程性)指导,导致练笔与课文割裂,达不到训练成效。
一、反思原因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小练笔训练没有效果呢?回想平时的设计,似乎揭开了谜底。
(一)作为机动环节,造成效果低下
每一课都设计有小练笔环节,可是当学生刚要写或只写了一两句的时候,下课铃声就响起了,只好让学生将小练笔的内容留到课外去完成,于是每次完成的练笔效果就极不好。把小练笔当作机动的教学环节,有时间就去完成,没有时间就留在课下完成,这样的想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把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作为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怎么会有练笔效果呢?怎么会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呢?
(二)读文练写脱节,造成效果低下
我虽然认识到了课堂小练笔的重要性,也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就急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造成课堂小练笔的低效,甚至无效。在执教《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粗略地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便急忙出示小练笔: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学生在愣怔之后,仅仅是按照课文顺序及内容,像扩句一样写出几句干瘪瘪的话语,只有几个写作较好的学生能发挥一点想象,语言稍微丰富一些。
(三)训练点不合理,造成效果低下
在许多小练笔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取得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我在执教《七律 长征》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点: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评价:“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学完了《七律 长征》,相信你对红军长征又有了很深的感受,请你试着用排比句来评价一下长征。这样的小练笔训练,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话语,可是这样的小练笔训练,对学生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迁移运用究竟有多大作用呢?
(四)缺少方法指导,造成效果低下
学生进行小练笔练习,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也会造成低效或者无效。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老师把小练笔的内容和要求出示之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写,缺少方法的指导。往往会看到学生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挤出一些内容,也是干巴巴的语言。
二、寻找对策
针对(一)教学对策:针对上述教学现象,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上重视课堂小练笔。课堂小练笔是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有效方式;是语言迁移运用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训练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保证小练笔的有效性,切不可把它作为“摆设环节”,随意为之。
针对(二)教学对策:面对以上的小练笔教学,我认为它带来的后果不仅是小练笔的无效,而且会造成整个课堂教学的低效,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为练笔而“练笔”,没有认识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重要性,不知道读写结合的教学原理。读和写看起来是两个互不关联的概念,可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表明:读是写的基础,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静心走进文本认真阅读,和文本产生贴心的对话,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写是读的表现方式,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得到情感的调动,以感悟文本的内容为生成表达材料的基础,才能有通过写作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和体验,正是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境,情动而辞发”。
案例印证:
《爱如茉莉》一课中,学生被父母之间平淡而又温暖人心的爱打动了,此时让大家回想身边看似平常却充满关爱的小事,一下就挑动了学生心里原本不曾在意的心弦,让他们有所感触从而有感而发。(见图4-33)
图4-33 《爱如茉莉》练笔
在学完《古诗两首》后,学生从浓缩的文字当中,看到了寥寥数笔之下的丰富生动的画面,此时抛出练笔也是水到渠成(图4-34 图4-35):
图4-34 《古诗两首》练笔
图4-35 《古诗两首》练笔
针对(三)教学对策:
教师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设计合适的训练点,从而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小练笔的训练点可以在以下几处进行设计: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空白处、可以是人物心理的矛盾点、可以是意犹未尽的课文结尾处,也可以是仿写课文言语的表达形式。
案例印证:《海伦凯勒》中,引导学生想象海伦不屈不挠学习的场面,利用“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海伦已经在——
夜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仍然在——
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品质,接着——
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烟了,海伦忍着疼痛继续——
无论是数九隆冬,还是盛夏三伏,海伦总是在——”想象说话,最终成文(见图4-36):
图4-36 《海伦凯勒》练笔
《早》学完后,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珍惜时间的经历(见图4-37):
图4-37 《早》练笔
《只拣儿童多处行》,理解冰心奶奶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儿童的喜爱,鼓励孩子用准确的动词写一写自己喜爱的物品(见图4-38):
图4-38 《只见儿童多处行》练笔
针对(四)教学策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需要根据小练笔的内容和要求,给予具体的指导。心理学家朱智贤曾经指出:“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有很多积极词语,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语,也有一些消极词语,即指对词义不是非常理解,或者对词义有所理解但不能经常运用的词语。”经过指导,学生练笔写出的内容,不仅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词语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印证:《秦兵马俑》写作手法十分鲜明,尤其是过渡句的使用,迁移到写人,让学生写出某个人的两个特点(见图4-39):
图4-39 《秦兵马俑》练笔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刻画了彭德怀的形象,让学生们对他肃然起敬(见图4-40):
图4-40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练笔
学生写完练笔之后,教师要注重在交流中给予评价、指导,特别是词语表达的准确性,语句表达的精炼、严谨,或是修辞方法的运用,都要给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言语实践,在修改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切切实实地让小练笔走向高效。
三、我的建议
(一)营造情场——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任何学生的自我表达都是情动而辞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创造情场。特别对于人文性浓郁的文章,从规范角度看,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有了语言表达的诉求,此时,“趁热打铁”,如剑在手,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产生了变化达到融合并有述诸笔端,急于交流的欲望。
曾经听一位教师执教《生命生命》一文,学生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脏跳动”三个事例中感悟了作者杏林子一定要珍惜生命,活要活得光彩有力。接着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教师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都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成更多的事,让生命在工作中延长。”“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地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二)授之以渔——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效果的保证。看到有的老师布置学生写“小练笔”非常“单纯”,一句“请同学们完成”了事。窃以为,从规范的角度看,教师还是应该做些具体的提示或者提醒。比如适当铺垫、加以有效的引领,或者指点一下某些应注意的细节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再见了,亲人》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同过上一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不好?
师:现在,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也就是说,第一段是怎样写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再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所以,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思考。)
……
在第二个步骤中,于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三)循序渐进——确定小练笔的强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所以,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小练笔每课必练是否必要呢?如果是必要,应该把握怎样的密度?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从规范的角度看,我们要切实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小心地开发。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合乎规律,都是不可取的。对待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绝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最终练没了兴趣,练枯了热情。
(四)把握时机——点燃小练笔的亮度
从规范角度看:一般地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了相对准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语词。经过整一堂课情感的积蓄、酝酿,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的练习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有些课文,也还是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刚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就“奋笔疾书”的,如初读课文后即让学生用笔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初识心理和认知感觉等。
综上所述,小练笔依托“目标导航”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作文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是不可多得的一种练笔新形式。
(高春艳)
运用“目标导航”,架起复述的云梯
问题: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要求“复述课文”的篇目较多,但在课堂上,“复述”这一教学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学生也无法对自己的复述是否达到要求做出准确的评价。
一、反思成因
深思以往的做法,笔者总结以下几条成因:
(一)要求不明确,学生误将复述和背诵混淆
课堂上,往往教师一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学生就开始背记课文,学生认为复述就是把课文基本背诵下来,而没有把课文的语言进行自我组织、表述和运用。这样复述教学就发生了偏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感受不到复述的乐趣,反而有所畏惧。
(二)老师不重视,将复述教学走过场
在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认为复述就是走一走过场,走一下教学流程,不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花费太多的时间还是浪费,所以就使得语文课堂的复述教学走于流程,从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能力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指导不到位,学生不知如何复述
教师在课堂上只提出复述的要求,并没有给予学生具体复述方法的指导,学生不知所措,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更是无从下手。复述完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得“好”还是“不好”。
二、寻找对策
针对复述教学在课堂上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架起学生复述的云梯,引导学生学会复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下面以《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 四上)的教学为例。
(一)精准定位目标
精准的目标定位极其重要,让学生通过目标知道本课学习的彼岸在哪里,让学生有“标”可循。比如《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时,首先想到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考虑到四年级同学已经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能力,所以制定了这一课的复述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练习说这个故事,不但要说清楚,还要通过想象说得生动具体。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可贵精神。
(二)教师依标设计学习版块
有了明确、精准的教学目标,那么本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也就很清晰了:一是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故事说清楚;二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故事说生动;三是回顾学法,能用所学方法复述类似文章。怎样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历程呢?老师就要思考让学生达成每段历程中小目标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我们在“目标导航”上呈现的学习版块,具体见下面的阐述。
(三)学生借助“目标导航”扶梯而上
1.理清脉络,说清楚
复述一篇写事的文章,首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顺序。因此,在这一版块中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要求通过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并填一填。这样就知道李时珍和宠宪在这个时间段做的事。接着学生再借助“目标导航”上的这张表格(图4-41),把所填写的内容连起来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学生形成复述课文的提纲。
图4-41 理清脉络说清楚
2.展开想象,说生动
理清了文章线索,如何能把故事说生动、具体?笔者又设计了以下两个版块(见图4-42 图4-43),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说生动,说具体的过程。
图4-42 说古寺
图4-43 说对话
师:理清了故事的线索,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习把故事说得生动、具体、让别人喜欢听。文中用了一段来描写他们住的古寺,我们先来读一读这段对古寺的描写。
(学生自由朗读描写古寺的片段)
师: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古寺?
生:我看到了一座很脏的古寺,因为书上说“里面到处是灰层”,说明没有一处是干净的,连可以坐的地方都没有,屋子里灰蒙蒙的。
生:我也看到了一座很脏的古寺,因为书上说“就连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神像上的蜘蛛网是厚厚的一层,可见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生:我看到了一座危险的古寺,因为书上说“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我预习时查词典,知道“断垣残壁”是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说明古寺年久失修,墙壁已经破损了,摇摇欲坠,很危险。
生:我看到了一座阴暗潮湿的古寺,因为书上说“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青苔一般都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且前面说这座古寺在树丛中,我想这里一定是阴暗潮湿的。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说得都很好。谁能把你看到的古寺说给大家听听,老师给你们开个头,李时珍轻轻推开门……。
生: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讲得不错,我们在讲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作者没有写到的地方也讲出来。谁再来试试?
生: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古寺里灰蒙蒙的,灰尘到处飞扬,古寺顶上破了个洞,墙壁已经破损,上面还长满了青苔,古寺中间的一尊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座古寺破败不堪。
生: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一张大蜘蛛网出现在李时珍面前,李时珍用手拨开蜘蛛网,看见古寺里到处是灰尘,没有一处落脚的地方,地面上还有许多树叶,原来屋顶和窗户都坏了。墙角和墙壁上长满了青苔,还有很多小虫子在地上爬,中间的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生: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听寺门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师打断道:不仅想象了画面,还想象了声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灰尘迎面扑来,让李时珍打了好几个喷嚏。里面到处是灰尘,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也没有桌椅板凳。在古寺中间散落着几块瓦片,李时珍抬头一看,古寺的屋顶破了一个洞,瓦片就是从那儿掉落下来的。因为年久失修,墙壁已经破损,有很多裂缝,手一碰便会有泥巴掉落下来,窗户上已没有玻璃,只留下两个窗户洞,风不停地从窗外刮进来。墙壁上长满了青苔,不时还有老鼠、蟑螂在地上乱跑。古寺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几只大蜘蛛还在不停地织着网,在蜘蛛网的包裹下,已经看不清神像的面容了。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把古寺的样子说得很具体!仿佛这座古寺就在我们的眼前。(板书:想象)
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调出已有知识、经验,想象古寺的样子,以及李时珍和宠宪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把书本中的语言转换自己的语言。另外,“目标导航”中的提示,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内容,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具体。
3.回顾运用,掌握学法
课堂上,循着“目标导航”进行复述,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借助表格抓住关键词来理清故事的脉络,达到说清楚;还经历了先理清层次,再抓住古寺的危险、破败、脏、潮湿来展开想象说具体,抓住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说生动。这样复述的方法还要在不断地训练中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方法,从而在练习中提升复述能力,所以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回顾延伸的版块(见图4-44):
图4-44 回顾学法
三个版块的学习活动如同给学生复述课文架起了一架云梯,孩子们在经历一个个学习活动时扶梯而上,不知不觉中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了,达到了复述课文的要求。
三、我的建议
①学生最终能够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复述课文要建立在“感受—理解—品味—朗读”等教学过程的基础之上,由扶到放,减缓坡度。
②复述并非与前后教学没有关联,不应与其他教学环节脱离,单独成为一个环节,应成为整体教学中的一环,要与整体感知、品读课文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融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复述的过程中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把复述内容、表达情感、内化语言融合起来,提升复述的教学质量。
③复述不能只限于重述原文语言材料,而应鼓励发挥个人想象与创造力,填补课文语言空白,适当创造性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模仿,最终实现自由运用及创造自己的语言。
(曹菲)
让“目标导航”真正支持学生学会学习
问题: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的课文,“目标导航”的常规设计有点一概而论,不能针对不同的学情制定切实可操作的学习版块指引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一、反思成因
深思以往的做法,笔者总结以下三条成因:
(一)按部就班,与教学目标脱节
“目标导航”使用初期,在不断地摸索下,在一般的阅读课教学中形成了“预习→理解课文内容→写话”为主的三个版块。每次设计“目标导航”时,也会向这三个版块进行靠拢。深究下去,这种按部就班的导航设计没有很高的价值。学生到了高年级,这样形式设计的导航稿显然不适应学习的要求,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目标导航”。
(二)脱离课堂,与教学环节脱节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运用“目标导航”更多的是引导预习,或者进行一个读写结合的拓展延伸。但是我觉得“目标导航”的使用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预习时和课堂学习后,完全可以成为老师课堂教学时的辅助,应该与测试预习效果和课堂学习成果区分开。在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地运用“目标导航”去教,学生能充分地运用“目标导航”去学,才是一种最有效地运用“目标导航”去学习的和谐方式。
(三)形式单一,与学生学情脱节
“目标导航”使用初期,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设计的一些版块以学生自己写自己说为主。学习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师生学习等等,如果“目标导航”上能设计多样形式的学习一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到学情,将学习落到实处。
二、寻找对策
针对之前“目标导航”运用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尝试改变“目标导航”的设计与运用,让“目标导航”在支持学生学习方面(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练习说故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精准定位目标
精准的目标定位极其重要,让学生通过目标知道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在哪里,让学生有目标可循。比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时,首先想到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又考虑到五年级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所以制定了这一课的复述目标:通过反复阅读,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练习说这个故事,不但要把故事说得有条理、说清楚,还要通过想象说得生动具体。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为了不负此生,矢志不渝地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贵精神。
(二)教师依标设计学习版块
有了精准定位的目标,那么本节课教学思路也很清晰:一是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一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指导学生把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说具体;三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过程说生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呢?笔者思考设计让学生达成每个目标中的学习版块,具体见下面的阐述。
(三)学生借助“目标导航”完成学习目标
复述一篇叙事的文章,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本课文章结构也比较清晰明了,所以要让学生复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笔者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在复述前先进行朗读,既解决了生字词问题,又让学生产生思考:这些词语还都与司马迁有关。接着让学生借助这些词语,再读课文,把这些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见图4-45)
图4-45 理清脉络设计
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把故事说具体?我在课文中挑选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帮助学生把故事说具体,让别人了解司马迁是因为爱好,家庭和个人价值选择多方面的原因而去发愤写《史记》,让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见图4 -46)
图4-46 说清楚写《史记》的原因
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过程了,文中对他在狱中的心理进行细节上的刻画。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历史上司马迁为朋友求情而入狱惨遭宫刑),情感体验(想象受到奇耻大辱之后悲愤的心情)以及重现司马迁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让学生把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目标导航”中的提示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降低了想象说话的难度,帮助学生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目标,把故事加以想象说得更具体、生动,也使司马迁人物形象更深入人心,达成学生情感体验(司马迁为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贵精神)这一目标。(见图4-47)
图4-47 说具体写《史记》的过程
三个版块的内容设计都复述故事有关,各不相同但却又层层递进,学生们从简单借助词语复述课文到把某一个点说具体再到加入想象说生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目标不仅完成了,达到了复述课文的要求,更是一步步学着把故事说具体、生动。
三、我的建议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从本质上看,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目标导航”的设计要与课堂目标相融合
在教学本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指导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把故事说得具体、生动。如何把故事说具体?在版块一,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利用一些词语概述课文。在版块二的教学中,先探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把原因说清楚。版块三是教学的难点,我给了学生几组提示,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组或几组加入想象来进行说话训练。
(二)“目标导航”的设计要与课堂环节相融合
对于教学目标是练习复述的课文而言,最好将“目标导航”的设计与课堂环节相融合,做到每一步在课堂上都有相应的实施步骤,真正地将练说与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只有导航发挥到实处,学生练习说话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我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紧扣说故事开展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还设计不同的练习说故事的方式,有根据词语复述,有把故事说具体,还有加入想象说故事。不仅有自评的方式,还有同桌互说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复述故事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多途径的反馈。
(朱 亚)
引入符号,让思维可视
问题:
1.把“目标导航”运用于课堂,有些学困生当堂不能完成,课堂效率不高。
2.数学中有些规律发现、语言表述后再写在“目标导航”上,一半的孩子仍然写不出来或者表达不准确,而且占用太多的时间。
一、反思原因
①“目标导航”中用文字描述的内容较多,孩子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不易理解。
②“目标导航”中设计大量需要用文字归纳、表述的概念、定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由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一些孩子能理解概念、定理,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但如果要求一板一眼用文字表述出来,则会出现词不达意现象。其次,一些孩子要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的时候会遇到书写的障碍(有字不会写),这一点在低年级孩子身上尤为明显。第三,一些学困生对书写大量文字存在排斥心理,觉得累,不愿动笔。如最开始我们在一年级《10加几》“目标导航”中设计了“我发现”(见图4-48)和“我的算法”这两个环节。出发点是好的,但试问一年级孩子如何能用文字写出来?
图4-48 我发现
二、寻找对策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它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更是数学的方法”。既然是数学“目标导航”,那么何不尝试用简洁而又精确的符号来表达呢?
1.结合规律的发现,体会符号的简洁性
前文中的《10加几》“目标导航”在修改时将“我发现”和“我的算法”这些文字删除,直接指导学生用符号来表示。于是孩子们有了以下的呈现(见图4-49):
图4-49 “我来学”的呈现
再如数学计算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题组,一组题目计算完成后进行比较,概括发现异同点,归纳出计算规律。这类题目在一年级上册就已经出现。显然一年级孩子无法用语言完整的概括出规律,更不要说用文字描述了,这时,合适的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依然以《10加几》为例(见图4-50):
图4-50 “我发现”呈现
在一年级第一次出现题组时,我就带着孩子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现在孩子们已经非常熟练,甚至养成习惯看到题组,计算之后,主动比较,用符号表示出来。学困生根据这样的符号也能够准确说出计算规律,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结合“数的认识”感受符号的严谨性
在教学《认识负数》这一课,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负数可以表达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我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
①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两个球
②学校四年级共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0名同学
③张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在“目标导航”上去表示,孩子们给出了以下表达四种表达方式(图4-51 图4-52 图4-53 图4-54):
图4-51 第一种表达
图4-52 第二种表达
图4-53 第三种表达
图4-54 第四种表达
当收集了这四种表达方式后,我逐一呈现,让孩子们互相进行评价。第一种,显然不合适,不能区分。第二种,文字表达,是可以的。但有孩子提出,老师说过数学课写好多的汉字好像是不简洁的。我相机提问:有没有一个简洁的,小朋友都明白的符号可以表示呢?于是呈现了第三种方法。学生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出了这些相反的量,非常有想法,孩子们纷纷赞同。这时,我说了:数学是需要交流的,你的符号你理解,我的符号我理解。不能随时随地带个翻译吧,太不方便了。那该怎么办?其实,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感受到符号形成的过程。最终,出现了负号的表示方法,孩子开始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表示方法,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给予评价、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话,激起学生用符号表达的意识,体会这样表达既简洁、概括,又能说清问题。
3.结合数学语言,感受符号的准确性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分小组在“目标导航”上举了大量的例子并验证后,独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最终呈现了文字、字母、图形等多种表达方式,并且受以往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影响,大部分孩子选择的都是字母表达式。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用文字完整的表述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图4-55):
图4-55 乘法分配律
将它和具体算式相比,一个特殊,一个一般;与文字叙述比较,一个冗长,一个简洁。但如果比较到此为止,实在有些遗憾。
细敲这段文字,前面是“两个数”、“一个数”,后面变成了“这两个数”、“这个数”。原来这么长的一段话,谁和谁先加、再乘,又是谁和谁先乘、再加,仍然没有说清楚,不理解的人读了也白读。可见,用字母表示数的 “优势”不仅在于“简洁”,在于由特殊到一般,更在于“准确”、“无歧义”。(图4-56)
图4-56 乘法分配律几何模型
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提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模型:
课堂上先后出现了数学语言的三种形态。将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比较,无可争议,图形语言更直观,但长度、面积都不可能是负的,而用字母,还能表示以后将要学习的其他数。
在“目标导航”中引入符号,可以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思维的品质。
三、我的建议
1.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与价值
数学符号可简短地表示和反映数量关系与空间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可以简明精确地表达数学思想,简化数学运算或推理过程,加快数学思维的速度,促进数学思想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并推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2.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出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经历从具体事物到个性化符号表示再到数学化等符号化、形式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感受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的简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促使学生得到正迁移,就具备了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基础。
3.灵活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在生动教学情境下,灵活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使用符号带来的便捷,感受符号的运算、推理得到数学一般性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理解并运用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对符号的灵活使用,不仅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且还使学生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符号的直观感觉和经验,逐步发展符号意识。
(赵天华)
让思维导图为复习课引路
问题:
“目标导航”的应用改变了教师是主宰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合作、交流及展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这是学生价值的最好体现。但在实践层面,笔者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识字、写字能力有限,很难把所思所想反映在纸页上,孩子的理解或困惑无法呈现,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问题二:
围绕数学新授课的“活动体验式”或“探究发现式”的目标导航较常见,复习课的导航单如何设计和应用? 当低年级儿童遇上复习课,上下交困、难乎其难……
一、原因反思
对于问题一的困惑,或许是由于笔者对“目标导航”存在片面的理解,通过学习方知晓,“目标导航”既可以围绕整节课来架构,亦可以是对局部环节的探索性学习。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适合一、两个小环节的运用学习。
小学数学复习课对于小学生梳理和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复习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今后的中学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复习课中,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枯燥的讲解和复习往往不感兴趣,听课的效率很低,难以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新课标中强调,教师要在创新教学观念及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生不应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应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结构,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更加简明扼要地表达逻辑关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已形成的知识有正确的理解,使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产生联系,新旧知识相互渗透。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对发散学生思维,灵活掌握解题思路将大有益处。如此,何不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导学?
二、寻求策略
(一)思维导图,方法引领
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复习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也都有涉及。由于这些内容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单元里,所以复习课的内容较多,涵盖面广。
课堂伊始,我告诉孩子们,这节课要复习计算,但是课堂上我们只整理复习一部分,剩下的内容,咱们要带着今天学到的整理方法,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复习。孩子们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方法?怎么复习?回家整理?一连串的疑问一个个蹦出来。我接着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计算方式?根据孩子的回答,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相机板书三种计算方式,即:思维导图的三个一级分支(1)口算(2)笔算(3)估算,帮助学生进行初级思维导图的制作。
我问大家:“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式?为什么?学习哪种算法有困难?有什么困难?今天想着重复习哪个内容?”孩子们小组内充分交流。
“我们首先来复习口算,学过哪些口算?”我根据孩子的回答相机板书并分别让孩子举一些实例,便形成了这样的板书。(图4-57)
我让孩子说说每种类型算式的口算方法,继而再追问:还有哪些不太清楚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孩子们畅所欲言。我一直深信,会出题的孩子一定会做题,所以最后,我让孩子们每种类型的口算各出一题,考一考同桌小伙伴,易错的出三题。
图4-57 百以内加减法的复习
我和学生一起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时,再根据各类型口算的特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格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点进行梳理,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计算的掌握情况,在互动交流中明晰了方法,在出题互考中巩固了方法,“易错点”自述,再次提醒了孩子们注意方法的区别和自我检查,起到复习课应有的查漏补缺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整理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还有方法的提炼,技巧的提升。
(二)合作整理,构建网络
结合即将要复习的内容,我这样布置当天的家庭作业:1.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在校绘制的初级思维导图,重点说说“口算”的部分。2.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思维导图整理“笔算”和 “估算”分支。我利用QQ群,跟家长大致交代了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第二天,就有了惊喜地发现(图4-58 图4-59)
图4-58 “百以内加减法”复习学生作品1
图4-59 “百以内加减法”复习学生作品2
虽然是家长代笔,但是从涂涂改改中也看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思维碰撞,亦有异彩纷呈的“估算”分支(图4-60 图4-61):
图4-60 “估算”分支1
图4-61 “估算”分支2
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比较直观,不失为复习课的有效方法之一。复习课其实是锻炼学生如何对知识继续浓缩,它的学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利用老师的一级分支进行二次整理制作的思维导图,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孩子们对知识结构更加清晰,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解释,说说思维导图中各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整合提升,沟通联系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中,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边评价,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造成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思维导图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评价工作,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例如,两个图都是学生绘制的以平面图形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自己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并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
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分组交流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重点讨论了“估算”的分支(见右上图),有孩子认为,估算分支还应包含“找规律”部分(右上图),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最终形成了新的共识(见图4-62)。
图4-62 整理后的 “估算”分支
教师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情况、认知结构的完整度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确定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给了师生一个很好的自评和互评的机会,使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也能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并进行补充。在这层交流中,不论是整理的内容,还是整理的方式,较之前都有很大的进步。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表达、合作学习、理解判断、推理辩论,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和系统。
最后,我追问:“口算”、“笔算”和“估算”这三个分支之间有没有联系?小组内商量后发现:口算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用笔算,验算可以帮我们验证笔算的答案。我紧追不放:笔算、估算中离得开口算吗?孩子们顿悟:原来在笔算、估算过程中都要用到口算。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笔算是重点,估算可以预测和检查,这几种计算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那这三种计算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呢?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孩子们在自己的导图上尽情发挥。
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复习课运用思维导图的注意点
把思维导图引入“目标导航”,可以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更有效率,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不过在运用中,还要注意这些:
1.给足时间和空间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复习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主动思维和动手的机会。对于低年级儿童,合作绘制也是一个好方法,和父母、和同伴一起绘制的过程更有思辨的和互相补充的作用。
2.鼓励个性和创新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对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动的搜索和重塑,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列,从而主动在脑海中生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思维导图。这样能够使小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自由发挥,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个体。在对某一分支进行梳理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由于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富有个性的,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将最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知识树、树形图、伞状图、包含图等多种方式,并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图形和解释说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注意引导和分层
要养成使用思维导图的学习习惯,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师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多数学生也要自己运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使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并教给他们作图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再一次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的结构图,对于学困生不宜强求。
(邹敏)
“目标导航”为纠正错别字支招
问题:随手翻开班级学生的“目标导航”、作业本、作文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有人曾调查小学四年级学生的142篇作文,发现错别字多达1139个,平均每篇8个。由此可见,目前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学校各年段学生的“目标导航”、习字册、写话本或作文本中笔者搜集了一些错别字的例子,并进行了整理分析。小学生出现的错别字类型很多,主要分为错字和别字两大方面。
错别字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因此错别字的预防与纠正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一次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笔者在实践中逐渐发现做好错别字的预防工作比纠正更为关键,以下结合一些有效使用“目标导航”的教学案例从预防和纠正两方面提出一些方法。
二、寻找策略
(一)预防策略
1.帮助学生建立音、形、义的联系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因素组成的方块图形,掌握汉字既要对它的音、形、义作分化的认识,又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统一联系。学习汉字是一个由音及形再到义的过程,因此学习每一个汉字,音形义都要到位。通常我们使用的“目标导航”第一个版块大都是学生的前置学习版块,那么笔者就在这一版块设计“根据拼音填写组词”样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建立音、形、义的联系。如:“目标导航”第一版块——我能自己预习啦!(图4-63)
图4-63 预习版块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比较所填的字,这样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训练,不但能使学生对汉字书写难易程度有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能端正学生书写的态度。
形声字的音、形、义联系非常紧密,教学时要注意揭示各种规律。例如“锋、峰、烽、蜂”这组形声字,其形旁和字义有关。“锋”从“金”——锋利的“锋”;“峰”从“山”——山峰的“峰”;“烽”从“火”——烽火的“烽”;“蜂”从“虫”,蜜蜂的“蜂”。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常将具有特点的形声字安排在一起进行识字教学,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4”安排学习“苗、描、瞄、喵、猫、锚”;“识字8”安排学习“包、苞、饱、炮、泡”。
再如:学生常常混淆“祟”与“崇”这两个字,老师可以向学生这样解释:“示”与神事有关,鬼神带给人的灾祸即为“祟”,故偏旁为“示”;“崇”表示山高,故偏旁为“山”。通过揭示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形、义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具体使用汉字的时候,错别字出现的几率就小得多。
像这样有规律可循的字群,笔者会在“目标导航”中留有专门的版块给学生来总结归纳,加深印象。
2.教学生字时,在易错处强化正确写法的第一印象
认知心理学表明,视觉是人最可靠的认知系统和感觉系统,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其获取信息的80%以上,而在视觉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又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强化第一印象呢?笔者认为在教学生字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字形特点,并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比喻等强化正确写法,预防学生写错别字。
例如教“练”这个生字时,学生最容易错的是右边第三笔“横折钩”,所以在范写时特别用红粉笔写这个笔画,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横折钩,要出头”,增强他们的记忆。再如教生字“军”时,考虑到学生会将新偏旁“秃宝盖”与以前学过的“宝盖头”混淆,所以在教学时先在黑板上先画一个领奖台,标上数字“1、2、3”,在“1”处画一个小人,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说出站在最高处的人是“冠军”,这时范写“冠军”这两个字,用红色标注新偏旁“秃宝盖”,向学生这样讲解:既然这个人已经是第一名,像刘翔一样是
冠军了,有没有人比他站得更高?(学生思考)所以我们能不能再给他们戴帽子,在这两个字上加点?上述所举的只是生字教学的两个小例子,通过这些色彩、形象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目标导航”的第一版块中,会根据课文难写易错的生字个数留有若干田字格,专门给学生用来强化在易错处的第一印象。
3.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勤查字典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书写时除了要提醒他们注意写字姿势,笔者认为还应该提醒他们坚持“四到”:一是“眼到”,注意观察字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二是“口到”,做到边读边写,加深印象。三是“心到”,专心书写,用心记忆。四是“手到”,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的字,勤查字典。有时学生写了错别字他们却不认为是错别字,有时是没有把握是否写对了自己也不敢肯定,就随手写了一个同音字或形近字,其实遇到没有把握的字,只要查一查字典是可以避免错误的。上述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老师经常要求,对学生反复训练并经常检查。
“目标导航”中的生字预习部分,会提醒学生使用字典,并将使用情况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自我评价。
4.改变传统死板的 “抄词”
语文课后老师经常布置抄写生字词的作业,不少学生像例行公事一样,漫无目的地抄,以这样的动机完成作业效果并不好,在作业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错别字。老师可以尝试改变统一划词做同样内容的作业,学生已经掌握的字词可以不抄,也可以自己在练习本上自己试着默写一遍。学生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可以多抄一两遍,直到写对为止。另外还可鼓励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容易写错的字抄写一两遍,并记住正确的写法。为了提高掌握字词的实效,应该要求学生按照会默写的目标来做抄写词语的作业。在这种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会有意识地记住笔画、字形,这样有明确要求的作业才会更有效果。
5.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效果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老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可以根据学生书面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安排复习课、 练习课,以巩固识字效果。所谓“及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学习生字时,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练习,当堂达到对生字的初步识记。例如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中老师一般都会指导学生书写,让学生书空、描红、临写生字,这对及时巩固识字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是在学习生字后的一天内必须完成首次复习,可通过读、抄写、听写、组词等形式使学生加深记忆。另外每次纠正的错别字也需要认真复习,分析原因,避免再次犯错误。
(二)纠正方法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查自改的能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写字的过程中错别字产生的频率较高,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完成作业后自查自改的能力。每一课的“目标导航”最后会留有纠错栏,督促学生随时将出现的错别字记录下来。要在纠错栏中写出用错的字错在何处,找到原因后再订正、组词、释义,并建立如下表格(见表4-9):
表4-9 错别字梳理
学生填表时既要查字典又要经过思考,本身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填写字音栏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因音读不准而产生的别字;字义栏可使学生辨别因字义理解不透而产生的别字。老师从学生每一课的纠错栏也能了解学生的错别字情况,应该定期进行矫正训练。
著名的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在班上成立一个错别字病院,请没有错别字和错别字少的同学来当病院的院长和医生,把同学按照错别字的多少分成重病号和轻病号。让学生主动统计自己错别字的数量,分析错误的原因,院长和医生向“病号们”介绍自己怎样识记形近字、同音字的经验,定期把全班出现的错别字整理订正公布在“学习园地”,约定时间全班听写。
2.消除定势的消极作用
定势虽然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作用的一面。学生在写字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字,这时他们很容易由此联想到某些同音字、形近字,从而因定势的影响选择自己听惯、写惯的那些字。
例如成语“惹是生非”,学生常常误写成“惹事生非”。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提到“惹事”这个词,却并无“惹是”一词,同时因为“是”与“事”同音,“惹事”与“惹是非”的意思又相近,这两种原因就导致了学生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有“惹事”而无“惹是”的习惯性的态度。定势是由重复习惯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习惯成自然,想要很快克服这种心向也不乏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预定形象。例如“惹是生非”的结构形式是ABA′B′,A与A′即“惹”与“生”意义相似,B与B′即“是”与“非”语义相对,这种结构分析法必定能在学生大脑中打上很深的烙印,有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心向:这是一个由字义相似或相对的字构成的四字成语。如果平时在课堂遇到“空前绝后”、“明争暗斗”一类成语时老师就及时传授与引导这种分析法,那么学生正确的心向就更容易取代前面那种错误的心向,并较早地掌握这种分析法并运用到其它词语的学习中。
教师要有心,在“目标导航”中恰当地将这些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预定形象。
3.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知识
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都是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写好汉字的工具。其中偏旁部首很重要,教学时首先要特别注意独体字用于偏旁时笔形的变化。如“木、又”等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捺”改为“点”,“王、土、立”等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横”改为“提”。笔者在教一年级生字“松”时,让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跟着老师说“木作偏旁,最后一捺变成点”,使学生的口、耳、眼和手的动作相结合,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精确地掌握字形结构。其次,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写字要有一定的顺序。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分析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所占比例,字的间架结构写得合规矩,结构匀称,字才美观。笔者在教学左右结构的生字时常引导学生记一些口诀,如范写“呼”、“托”时会引导学生说“口字旁左而上”、“提手旁瘦而长”。学生在预习版块练习写字时或者是在纠错栏中可以将这些口诀随手记录下来。
三、我的建议
怎样合理使用有限的那每课一张“目标导航”,既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有效地在减少乃至杜绝学生写错别字,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笔者在介绍时将自己的做法都写了出来,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班级的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明显减少,后期笔者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以更加直观地说明问题。下面,举一些常用的教学小方法。
1.形旁分析法
①“敲鼓”:“敲”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中右边上面的“┣”就像一端开叉的小木棍,下面是“手”(又)。“攴”就表示手持一端开叉的小木棍轻轻击打。而“鼓”字是用木架(十)把鼓架空起来,敲起来的声音就更洪亮。
②“虐待”:“虐”字上面是“虎字头”,下面的部件表示老虎的爪子。老虎捉人时自然是往外扑,而不会自己伤害自己,所以(彐)的方向应该向外,并且中间一横要出头。
③“酒”:“酉”上面的一横表示酒坛盖子,里面的一横表示坛中有酒。
2.利用口诀、顺口溜巧记笔顺和字形
写字的基本要求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其中不仅字形要规范还必须按照笔顺书写规则书写。有些学生虽然字形写对了然而总是倒笔顺,严格来说这也属于错别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编一些有趣的口诀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发现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举两个例子。
①“象”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属于较难写易错的字,笔者在教学时边写边教给学生这样的口诀:“撇刀下面一扁口,象牙要从口中出,弯钩下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学生对这样的口诀很感兴趣,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全班52名同学在作业中只有个别同学出错,一段时间以后笔者再复习这个字时全班竟有2/3的同学还能基本说出这段口诀。
②“浇、烧、晓、绕、翘、饶”这一组字学生常常会混淆,可以设计这样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用水浇,用火烧,东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是阻挠,右边加羽尾巴翘,丰衣足食才富饶。”
识字是小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基于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研究错别字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预防和纠正错别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在“目标导航”的有效使用中,笔者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力图为小学生识字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P141
2.胡思芬.小学高段错别字归因分析及处理.识字教学.2001.5.P27
(陆改琳)
合理设计“目标导航”,提高课堂效率 ——《十几减9》目标导航分析
问题:1.在数学课堂中有些知识孩子会了,怎么办?
2.在课堂教学中“目标导航”设计的一些环节其实并不是必须的或者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接受的效果并不好,导致课堂上会浪费一些时间,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十几减9》这节课为例,发现是由于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原来的目标是这样的:
①经历探索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②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③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十几减9孩子都会算了,而且很多孩子都能比较熟练的计算,上面的目标并不合适了,不由得思考自己的教学:a.孩子会算,他们的方法是什么?b.会算了,我们该教什么呢?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重新进行了目标的设定并设计了相应的导航。
二、寻找对策
(一)重新设定目标
图4-64 《十几减9》学习目标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而且大部分家长在之前都已经教过孩子这样的计算,因此大部分孩子已经会算十几减9了,于是课堂上我就改变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是让孩子自由介绍多样的方法并通过学具演示弄清楚算理,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目标1、2,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观察、比较、拓展、延伸,让A、B类的学生达成目标3、4,C、D类的学生根据情况掌握。这样孩子就不是在重温已经会的知识,不是在走过场,而是真正的学习。
(二)根据目标调整新授
在例题的新授部分有两块内容(图4-65)
图4-65 新授调整版块
①左边的“我会算”是课前的一个前置性学习,我让孩子课前先自己写写自己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孩子,做到教学时心中有数。
“我会算”这一环节孩子的方法的确是多样的:
方法一(14人)
(www.xing528.com)
图4-66 方法一
方法二(6人)
图4-67 方法二
方法三(2人)
图4-68 方法三
方法四(2人)
图4-69 方法四
【分析】全班一共28人,有4人的算法写的不清楚,比较混乱,其余孩子都有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10-9=1,1+3=4),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孩子最多,但是表现方式却是不一样的,用方法一中的第二幅图的孩子比较多,这是受一年级上学期学习进位加法的影响,很欣慰这部分孩子的迁移能力还是较强的。
方法二(9+4=13),算减法想加法,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孩子反而不多,这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自己认为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在教材中推崇的一种方法。可见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孩子。
方法三(13-3-6=4),我觉得这是一种聪明的方法,先凑十再计算。这一种方法是我希望孩子会的,可事实是对一些孩子来说不好掌握,但出现这样的方法真的很让人欣慰,而且发现想到这种方法的两个孩子是处于班级中等成绩的,可见孩子需要的是空间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
方法四(画图),暂且不说这种方法实不实用,看到时自己内心很开心。首先说明孩子对于减法的含义很清楚,因为事实上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孩子是不知道减法应该表示去掉,或者说知道但不知道该如何表示,而使用这种方法的孩子充分表明自己理解了减法的含义;其次孩子会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暂且不谈有没有必要,但至少说明画图是孩子自发的一种策略而不是教师强迫去完成的,这也是对自己在一年级教学以来一直渗透各种解题策略的一种肯定。因此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是值得肯定的。
②右边的“我又学会”的内容其实是让孩子在互相交流之后,看看每个孩子内化了哪些知识,也就是看看自己有哪些收获,体会解决相同的问题其实是有很多不同方法的。而在实际的导航中孩子的确是都会写出一种自己已经理解的与之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也有个别孩子是将之前不完整的补充完整了,其实两次方法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他们对自己之前模糊的或者是模仿性的计算有了更充分明确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很好地达成了目标1、2。
(三)基于目标拓展提升
数学的学习还离不开练习,在基础题夯实,综合题过关,拓展题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课的“目标导航”练习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
图4-70 知识我来用
这一题的设计有三个目的:1、巩固孩子的计算;2、体会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3、发现十几减9得数与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之间的关系。
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好。目的1很好地达到了,目的2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但是目的3没有达到,孩子发现不了这个规律,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而且讲解之后对于孩子是否掌握以及掌握的怎么样教师也没法了解。可是这一目的却是本题我想要达到的一个重点,1、2都相当于只是巩固前面的知识。经过课堂上这样的不成功尝试之后我把这部分改变成一下形式:
11 - 9=
12 - 9=
13 - 9=
1□-9=
1□-9=
1□-9=7
……
【分析】这样变化的原因是:1、竖着排列孩子比较观察起来更方便;2、留有方框,孩子可以去思考,这样能更好地引发孩子自主地去发现、探索,而不是教师的提示(之前的提示实际就已经明确了规律是什么,根本不是孩子发现的,而是和孩子一起去验证了)。
三、我的建议
(一)“目标导航”设计要基于学生特点
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班级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分析学情就变得十分重要的。有人说: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的能力如何、知识基础是什么,了解这些才能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目标导航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份练习,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
这节课在设计时就分两次完成,一次是课前让孩子自己写算法,教师批改了解学生的情况,第二次是课上学习、交流,让孩子写自己掌握的方法,两次的完成对这一简单但实际也不简单的知识点掌握的更透彻了。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还设计了《十几减8、7》的“目标导航”(图4-71):
图4-71 《十几减8、7》“我会算”
这里的设计就非常简单了,因为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其实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因此我给空间让孩子自主迁移前一节课的知识,独立的写自己能想到的方法,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
以上两节课的设计其实我都是基于孩子的情况进行设计的,这样既让每个孩子进行了思考,又让每个孩子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目标导航”形式要易于孩子探索
“目标导航”这个载体就是要带领我们航行。对教师而言,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设计合理的导航;于学生而言就是以导航为载体让自己能够探索、发现、交流,让导航真正发挥作用。
这节课探索十几减9的导航设计形式就是不合理的,在设计时只是将书上的题目直接拿过来,没有进行变形,学生无法领悟到自己的意图,无法达到设计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之后我进行了修改,觉得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这样给了孩子思考的平台、探索的台阶。
图4-72 修改后设计
(三)“目标导航”设计要利于教师检测
这里的“检测”不仅仅是知识的检测,还能更好检测孩子的能力和学习过程。导航既要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又要有利于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节课在新授部分就很好地做了示范:
对于13-9孩子本来会有哪些基础呢?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呢?其实自己真的是不大确定,但是孩子却给了我惊喜。有画图法、凑十法等说明孩子的知识是灵活的,这不更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吗?
(李燕燕)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促学生自我学习的建构 ——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教学为例
问题:在实践中我感到数学课“目标导航”慢慢“沦为”练习纸,成了课堂作业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了。课堂上运用,教师批改,学生订正,装订成册,学校检查数量……师生花费了很多无效的时间与精力,但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没有得到提高,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研究。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多方面的原因:
①数学学科的特点,教材编写内容有严谨的逻辑思维顺序。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层次练习设计与例题紧密结合,“目标导航”就成了例题+习题+拓展题的结构了。
②数学课不是每节课都有新的知识点,练习课用“目标导航”的目的是什么,是把书上的习题搬到导航纸上抑或是老师适当补充拓展练习?那课堂作业本有何用?这样做的价值在哪儿?
③“目标导航”既可以围绕整节课来架构,也可以对教学重难点的探索性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更适合一、两个小环节的运用学习。
针对以上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而某种学习能力的形成自然也是需要不断建构的,教师在其间所扮演的正是引导与辅助者的角色。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源或已有知识水平,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数学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并未掌握足够的学习与表达能力,因此,教师的指导过程更显重要。反思自己在指导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学困生该怎么引导?如何利用“目标导航”,为学生思维搭建支架,降低学习的梯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会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对比、发现、交流、求同求异的思维碰撞,但是,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表达上的能力差异,没有设计对应学生学习和表达能力提升的教学环节,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合理建构。
“目标导航”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三维目标体系”的理论,课堂教学围绕着“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目标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并指导着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教学目标起到“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之前的目标导航,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能看明白的学习目标、能利用已有知识水平自我学习的学习任务,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目标导航在每节课中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对策
针对问题,我尝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搭建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降低计算方法学习的梯度,并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一) 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注重学法科学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将书上的例题教学更换一种形式,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建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自编习题,重新组织层层递进的梯度教学。(见图4-73)
图4-73 设计梯度教学
学生的胜负欲被激起,自己出题,计算结果,呈现计算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也正是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表现(见图4-74)。
图4-74 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表现作品
有用语言描述自己计算思考方法的,有思维结构图式的,有分步计算呈现的,这就反映出学生本身个体学习与表达能力上的差异,但它真实、可行,学生能从交流中学习他人简洁易懂的方法,而不是老师一味地教。这里,老师就是一个学习资料的组织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图4-75)。
图4-75 不同学生作品
将不同计算进行比较,教师适时的提问,给学生解释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他的记录不科学、不合理,但他能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大家,我每一步记录都有思考,那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又怎能见证如何学习,谈何提升?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一起去找寻和发现学习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及新的思维方法变成了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教学不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题数量上,而是用了较长时间带领孩子完成了有价值的计算方法学习。这里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方法体系”。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对比算法不同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也是这个设计的用心之处,课堂上,老师并没有把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作为最终目标,而是带领孩子一起经历探索、完整的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和学生一起研究得数背后深层的东西。
(二)巧妙呈现梯度内容,注重学法多样化
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的信任、鼓励、肯定,常常会收到大大的惊喜。当第二梯度内容出现时,学生不再纠结用自己原有的方法,而是更多地采取简洁记录形式,更多地把时间留给算法多样化,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来源于学生的方法是他们更乐于分享和接受的,这也是设计的用心之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展现最好的课堂(见图4-76)。
图4-76 不同学生的思考
整个教学没有追求计算数量的练习,而是追求算法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充分展示所思所想,层层递进推进教学活动。给孩子在会算的基础上经历算法的自我建构的空间。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达到不教的境界,需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被孩子外在的“已经会算”所蒙蔽,立足于会算,更多的关注是否真正获得了对数学计算方法本质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不断地比较、研究、发现、质疑中完整的经历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珍贵的,学习是愉悦的,成果是显著的。
三、我的建议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挖掘教学内容后面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将它们呈现在课堂上,分享、探究、交流、碰撞,能够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总结。
2.不要把“目标导航”变成“课堂作业”
“目标导航”应该是学生尽情展现自己思维的“平台”,而不是一张练习纸去取代课堂作业,更不要把所有的教学都变成练习课,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
3.把“目标导航”的内容精简,立足“点”
数学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针对重点或难点,巧妙构思设计,尽可能地呈现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群体的多样想法,让学生有话说、有权说,导航不求多但求精。
(王丽娟)
透过问题表象看本质教学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层次学习
问题:在新授课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往往只是一种流水账的形式,有的时候仅仅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环节凸显出来,却局限了孩子更深的思考空间,停留在知识获得浅层次。
一、反思原因
在当下“提前学,赶超学”的家长群体焦虑症的背景下,学生的课前学习中充斥着太多的直接告诉,强化记忆和机械训练。比如很多概念,定义性的知识,课前,很多孩子已经知道,甚至可以应用此知识灵活解题。但是,又有多少孩子在课前经历过此知识点的建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决不能被孩子外在的“已经知道”所蒙蔽,要小心的关注:孩子是否真正获得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如果没有,我们就应当牵起他们的小手,师生共同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构建的过程,认真告诉孩子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故事。
二、运用“目标导航”进行深层次的启发式教学
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大部分孩子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判断经验,所以在课的开始,笔者并没有把孩子拉回原点,而是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了启发式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如果让你们写一写3的倍数,你能写几个?比比看,一分钟内谁写得多?(生快速在“目标导航”上书写,老师计时)
生1:我写了70多个。我是3个3个数着写的。如:3+3=6 6+3=9 9+3=12……只要时间允许,我可以写出无数个。
生2:我也只写了很多个,因为我是利用乘法来计算的。如:1×3=3 2×3=6……11×3=33,像这样的数可以写出很多很多。
师:看来刚才的问题有点太简单了,你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快速写出很多个“3的倍数”。下面,老师把难度增大,如果让你写出一些是四位数,且又不能互相连续,同时又是3的倍数的数,你还行吗?再次比比看,一分钟之内,你又能写多少?
(由于难度的增大,速度慢了很多,但聪明的同学依然写出不少)
生1:3333 6666 9999 3366 3399 6699 3666……我发现只要每个数位上是3,6,或9,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生2:不一定,我写的是3300,6300,9009……,这些数并不是每个数位上都是3,6,9,可它们依然是3的倍数呀!所以我觉得你的结论不严密。
生3:老师,我觉得各数位上可以是任意数字,不信你看“1245”,各数位上既没有3,6和9,可它却仍然是3的倍数,所以我认为每个数位上可以是3,6,9,也可以不是。
生4……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老师把你们写的数进行了分组?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1)1200 3000 2100 1020 1110 ……
(2)3300 6000 3030 3003 1230 ……
(3)3600 6300 9000 4500 1260 ……
(4)3333 6666 9999 1818 3939……
生5:我发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只考虑某个数位,要全盘考虑,要考虑到每个数位上的数。
生6:我发现了第一组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第二组是6,第三组是9,最后一组是12,24等。这些“数字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3的倍数。
生7:所以我觉得,只要把一个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它们的和只要是3的倍数,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学到这里,在启发式教学下,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究的过程,结论的习得也是水到渠成,按理说可以告一段落,可课堂并没有戛然而止,运用碰撞的火花依旧光芒四射。
师:为什么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在小组内进行激烈讨论,但并没有讨论出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以“12”为例,判断12是不是3的倍数,我们只需1+2=3即可,但为什么要用1+2呢?1和2又分别表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思考时可以借助于小棒(1捆和2根),先分1捆,每3个1份,10÷3=3(份)……1(根),我们把余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正好是3根,再分1组,正好分完。所以12一定是3的倍数。再举个例子,判断“213”是不是3的倍数,只需2+1+3=6,我们利用分小棒的经验试试看,先分百位的200根,200÷3=66(份)……2(根),再分十位的10根,10÷3=3(份)……1(根),我们把每次余下的根数合起来就得到(2+1+3),所以看似是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合起来,实则是把每次分完之后余下的数合起来。
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惊叹!丰收后的喜悦洋溢在脸上。明白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实践反思
“教什么”和“怎么教”永远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回归最原始的教育,简单的教具,朴实的方法,却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家。远离浮华的表演式的教学方法,静下心来细细品嚼教学的内容,是当代老师最迫切要完成的使命。课堂上,“教给孩子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在课堂上,我们应把目光聚焦到数学的本质,应该深入思考,要交给孩子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掌握?还是深入的理解?是知其然?还是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带领孩子去探究最原生态的数学,共同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上出教学本质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点入手:
1.沉入教材,找寻“本质教学”的方法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两条河流组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容易被发现的“明河流”和数学本质构成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它们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有了数学本质做灵魂,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才不会是空洞的,零散的,孤立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做到“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苏步青),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数学本质,用数学本质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高屋建瓴,统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再创造、再建构。正如案例中提到的:让学生明白“3的倍数的特征”是“明河流”,是让人一眼就看穿的最表层的知识点。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把各位上的数相加”,这才是“暗河流”,是隐藏在显性知识点背后的重要东西,而教学时的重难点就应放在这里。要想解读透这条“暗河流”并不容易,仅靠教材呈现的例题是读不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教材,深挖教材,沉入教材,去追寻知识最根本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让自己丰厚起来,用强大的知识底蕴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支撑每一次的教学,在进行“目标导航”的设计与运用时真正做到教给学生“背后的东西”。
2.融入过程,品尝“本质教学”的芳香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的本质往往是隐藏,积沉、凝聚在数学结论的背后,常常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和理解数学本质。只有如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智慧的学习。在案例2中,之所以会有下课后的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正是因为孩子们在不课堂上品尝到了“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芳香。本课由简单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入,这条规律浅显易懂,人人理解,但隐藏在背后的各知识点的交错链接及由此及彼的迁移与生成才是本节课最需探讨的问题。由“积的变化规律”联想到“商不变的规律”,看似毫无相干的两条平行线,却在不在探索,碰撞中出现了交点,追溯要最原始:乘法和除法本来就是一种互逆运算,里面都有“变量”与“不变量”,两种规律之间的道理是相同的,在自主探究中孩子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长”,不仅是孩子的生长,知识也在不断生长。由简单的“积的变化规律”联想到“积不变的规律”再联想到“深层次的积的变化规律”到最后“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相信,这就是最最需要的课堂,也是我设计与运用“目标导航”的思路。在这样的“目标导航”的支持下,我也相信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获取必将是永久性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记忆在心灵的最深处。
3.聚焦思想,吮吸“本质教学”的营养
所谓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研究统一的本质认识,是被人们反复运用和确认的、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当今的课堂上,由于老师自身本体知识的匮乏,所以孩子们很难在课堂上获取到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对知识点的处理往往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不是教给学生“为何要这样”。结合案例,相信60%的老师都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用掌握的规律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在这些老师看来,学生会运用知识解题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人去细想——这个方法的来源依据,隐藏在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真正弄懂这节课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我们真正要给孩子的是由简单的“积的变化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只有这种“为需而教,教后有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有效的课堂。而然要想真正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要想成为有思想的“大师”,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学问”上,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剥去浮华的外衣,独留学习的本质,这些是我们进行“目标导航”设计的宗旨,是我们以“目标导航”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层次学习最需要注意的。
(陆冬梅)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搭建支架,促学生情、智的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广角《搭配》一课为例
问题:在没有运用“目标导航”进行教学时,学生的情、智得不到较好的发展提高,而在运用“目标导航”进行课堂教学时,发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情、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想平时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出示例题的,简单的描述情景,然后屏幕上直接出示完整的题目,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决,最后班级交流。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而某种学习能力的形成自然也是需要不断建构的,教师在其间所扮演的正是引导与辅助者的角色。在例题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读题,或者听同学读题,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全神贯注,真正地理解题意,对于题目中信息的接受也是被动的。因此,教师的引导过程更显重要。可是我在指导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我没有想到针对学困生该怎么引导。我没有想到该如何利用“目标导航”,为学生新知学习搭建支架,提高情与智。学生的新知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我在日常的新知教学中会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勾画关键词,但是,往往会忽略学生在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没有设计更加贴切的情境和有关自身的情境问题,无法实现学生能力的合理建构。
二、寻找对策
针对在新授课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尝试在新知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发展情与智,并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下面以一节课为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ppt出示)瞧,是谁?(灵灵)灵灵是咱们学校的生态吉祥物,老师和灵灵不远千里从南京来到咱们延安,就是为了来见咱们班可爱的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灵灵一起来进行一场数学之旅。瞧!这是灵灵的行李箱。
提问:箱子上有个密码锁,你能猜出它的密码是什么吗?
生1:老师你得给我们点提示啊,比如是由2、3、5、6等等组成.
生2:摇摇头,我不猜。
师:你们怎么都不愿意猜呢?
生3:太多了,有很多种情况呢!
运用现实的情境,来引入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直到老师提出问题:“箱子上有个密码锁,你能猜出它的密码是什么吗?”预设中学生应该会积极地举手来猜测一番,可是本节课中完全没有在老师的预设之下,只有零星的几只小手举起,其他的学生都皱着眉头,呈思考状。学生的发言也是出乎意料的,没有直接去猜测可能是什么,而是让老师给出进一步的提示,不然不愿意去猜测。这其实正是老师想让学生感受到的,密码的可能性太多了!
(二)自主探索,展示典型
探索1-密码问题
师:那老师也不为难大家了,给你们点提示:(ppt出示)“密码是由0、1、3、5四个数中的两个组成的,你能猜出密码吗?有多少种可能?”
师:谁来声音响亮地把提示读一读。
生:有12种。(有三、四位听课老师发出笑声)
师:你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很不错。但是老师想请你把密码的提示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提示
教师板书:0、1、3、5
提出要求: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在导航纸上“我探索”表示出来!
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师巡视
(拍照、收集学生作品:1.无序列举的2.有序列举的3.画图连线的。对比,突出有序一一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算式中每个数字表达的含义),全班汇报展示。伺机形成如下板书:( 有序 一一列举 数字、文字)
板书:(见图4-77)
图4-77 板书
学生作品1(图4-78):
图4-78 学生作品1
师:这是咱们班李雨洁的作品,谁来评价一下。
生1:(到台前指着屏幕上的作品)她其中的11、33、55是错的,密码是0、1、3、5四个数中的两个组成,没有两个1,两个3,两个5的。
生2:有点乱,而且还有漏掉的,漏了01、03、05.
师: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再来欣赏下张嘉艺的作品。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作品2(图4-79):
图4-79 学生作品2
生:她的答案是对的,是把所有情况一个一个的写出来了!一共是有12种。
师:那咱们来对比下刚刚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有发现吗?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二幅作品它是有顺序的一个一个地把所有的情况都写出来的,我觉得这样好,不会有漏掉的。
师:说得真好!为了能够不重复不遗漏,我们会把所有符合条件的情况都有序的一一列举出来,在数学生又叫穷举法或枚举法。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分别可以是那些情况。
生(齐声):(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01 10 30 50
03 13 31 51
05 15 35 53
师:(手势一列一列的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列是0开头的,有01、03、05;第二列是1开头的,有10、13、15;第三列是3开头的,有30、31、35;第四列是5开头的50、51、53.
师:说得很准确。
提问:也就是说0开头的有几种?(生:3种)1开头的有几种?(3种)5开头的有几种?(3种)(边问边用彩色粉笔把开头的数字描红)
师:老师这还有一位同学的作品,你能看明白他的意思吗?先请雷哲明同学自己来介绍下他的作品。
学生作品3(图4-80):
图4-80 学生作品3
生:我先从左往右看,有01、03、05;13、15;35;一共就是有6种,然后再倒过来看,又有6种,一共就是12种。
师:还有那些同学听明白他的意思了?
生:(复述)
教师板书:6×2=12(种)
在老师给出的密码提示下,学生自主探索密码问题,在“目标导航”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主要呈现出了三种作品:(1)无序列举的(2)有序列举的(3)连线用算式的,先出示了第一幅作品,让学生来自己来评价,感受到排列的“乱”、无序。并且在学生的评价中突出了密码是四个数字中的两个,同一个数字不可以重复使用。这正是审题不清,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出示第二幅作品,在这两幅作品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有序排列的重要性,可避免重复、遗漏。在有序排列的基础上强调解决这类排列问题的方法,要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数字,再去选择可以跟它搭配的第二个数字。最后呈现第三幅作品,从学生的描述的想法中,提炼出算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呈现,在方法的对比中,优化解题方法,体会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整个解决密码箱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
(三)对比思考,强化有序
探索2-变式练习
师:通过刚刚的努力,我们已经锁定了灵灵行李箱密码的范围了,其实灵灵的密码就是其中最小的那一个(01),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吗?(想)
谈话:(ppt出示一张张赞赏卡)原来里面装着一张张精美的“赞赏卡”,老师想把送给你们,想要吗?(想)可没那么容易,你得先帮老师一个忙!
(ppt出示:“我的密码是用0、2、4、6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你能猜出密码吗?有多少种可能?”)
生:独立思考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伺机送学生赞赏卡。)
提问:老师的密码有多少种情况啊?
生:9种
追问:是哪9种呢?为什么?
生:可能是20、24、26、40、42、46、60、62、64.一共是9种。因为说密码是“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所以十位上不能是0,所以02、04、06是不行的!
师:回答的思路真清晰,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欣赏你!(送赞赏卡)
小结:老师的密码箱是一个“两位数”,而灵灵的密码箱是一个两位的编码,所以虽然我们的密码都是用四个数字中的两个组成,但是结果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稍复杂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排列问题)
谈话:其实老师的密码就是这其中最大的两位数。(64)想知道老师的行李箱里都装了什么吗?(想)
本环节的探索是学习新授内容后的基础练习,意在与灵灵的密码箱问题形成对比,从而强化有序的思想。但与灵灵的密码箱又有不同的是:灵灵的密码是“编码”,而老师的密码是“两位数”。在前后的对比中突出0这个特殊的元素,在两位数中不可以排在十位上。感受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事物的排列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从探索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有趣而且有序。
(四)掌握方法 ,解决问题
探索3-合影留念
谈话:(现场拿出从密码里带来的礼品袋)咱们锁金二小的同学,知道老师要来到延安,他们也想认识你们,所以特别嘱我带来自拍杆,要我来跟你们合影。(从礼品袋里拿出自拍杆)谁愿意来跟我合影?想好pose了吗?(学生陆续走上台)
依次欣赏刚刚拍的照片,欣赏到第3张时,停下来。
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张照片中,老师排在第几个?
生1:第2个
生2:从左边数是2个,从右边数是第3个。
师:说的真严谨、准确!赞赏你!(送赞赏卡)
谈话:老师对这张照片不太满意,因为笑的还不够甜,我想重新拍,可是我的位置不变,其他的三个同学可以任意换位置,我们有多少种排法呢?
生:(独立思考,在导航纸“我合影”上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拍下学生的作品)
学生作品(全班展示交流,见图4-81 图4-82):
图4-81 学生作品4
图4-82 学生作品5
生:老师的位置不动,我们可以不用看,第一个位置是1号同学,那么后面可以是3、4或者4、3;第一个位置是3号,那么后面可以是1、4或者4、1;第一个位置是4号,那么后面可以是1、3或者3、1,一共有6种。
师:说得真好,谢谢你的分享!赞赏卡送给你。
小结: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为了表达简洁、方便,我们可以用文字或者数字来表示。
探索4-巧克力怎么分
谈话:锁金二小的同学们不仅想跟你们认识,而且还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了一盒巧克力,课后我们一起来分享。现在啊,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先分给这三位同学(照片上的)。从盒子里拿出5块巧克力。
提问:把五块巧克力分给这三位小朋友,每人至少分1块,有多少种分法呢?
(独立思考,在导航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作品(图4-83):
图4-83 学生作品6
生:先给三个人每人分一块,还剩下两块,把剩下的两块,都从中间分开,就有四个半块,每人在分一个半块,最后还有半块,我就不知道不怎么分了。(一脸的困惑、难为)
师:老师看出来了,你是想平均分,让每人分得一样多,是吧?(点点头)老师欣赏你的公平公正,欣赏你!(奖励赞赏卡)
引导:我们可以先每人分一块,剩下两块,可以都给1号吗?
生:不可以,那样就不公平了!
师:(微微一笑)你真是个执着的女孩!现在不考虑平均分,我把两块都给1号,行不行?(行)都给2号呢?(可以)都给3号呢?(也行)已经有几种分法了?(3种)
追问:要是我把剩下的两块分给其中的两个人呢?
生:也有3种分法,可以分给1、2号;1、3号;2、3号。一共就是有6种分法。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巩固练习,对比思考,强化方法,在旅行的大情境下,学生的兴趣盎然,依然围绕着有趣、有序,而且还有用。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用文字、数字等符号来表示思考的过程,从而体会符号的简洁性,增强符号意识。
(五)走进生活,提升能力
提升1-重置密码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索了密码箱的问题、合影留念还分享了巧克力,咱们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数学之旅!明天老师就要回南京了(出示老师的行李箱)
生:老师你要把密码换掉!
师:是的!密码泄露了,不安全!老师想重新设置密码,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你能帮帮我吗?
生1:一共有90种。我是这样想的第一个数字可以有10情况,第二个数字有9种情况,9乘10就是90情况。
生2:一共有81种情况。我是这样想的第一个数字可以是0~9,第二个数字也可以是0~9,9乘9就是81种情况。
生3:一共有100种情况。我是这样想的第一个数字可以是0~9,是有10情况;第二个数字也可以是0~9,也是有10种情况;10乘10就是100种情况。(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
谈话:谢谢你们对老师的帮助,我可以安全地回南京了!老师还想跟你们玩个小游戏,你们想玩吗?(想)
提升2-数学游戏
课件出示:“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谈话:老师来跟咱们班同学一起玩,我出剪刀!
生:(都很兴奋,伸出拳头)我出石头!
师:你们都想赢我!那你们想要赢,会有哪几种情况呢?
生: 有3种情况:石头——剪刀;剪刀——布;布——石头
师:那还会有哪些情况呢?都有几种?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排列问题,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定能找到更多更有趣、有价值的排列问题,来充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老师欢迎你们成为我们数学秘密的探索者,成功者!
本环节走进生活,提升能力。通过密码箱密码的重置以及小游戏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味!甚至自己也可以试着去编一编题目,将课上的数学学习延续到课后。深刻感受到数序源于生活,现在又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寻找并思考数学,从而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三、我的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因此,在运用“目标导航”搭建新授课支架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关注以下四个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整合资源: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经初步学会了简答的排列组合,本课时的教学同以往相比更加深刻、具体、复杂。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如何把旧知融入新知当中,并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在学生的脑子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首先在整合例题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密码箱,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把问题置于生活背景之中,生动的素材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鲜活起来。本节课以旅游为线索,将例题、基础题、拓展题很好的串联在一起,使得教学结构清晰,同时根据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脉络。
(二)自主探索: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
在探索密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简单地交流信息之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连一连等多样的形式表达思维的过程,这里学生的思维清晰可见。教师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典型案例的搜集,并充分利用。由于思考充分、探索深入、交流有效。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学生一一列举、有的文字表达、有的连线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过往的经验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能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产生对新问题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自主探索,教师及时的对比、抽象。我们看到学生在用文字、图形、数字表达对数学的理解,这个过程中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思想都在其中得以渗透,得以发展。
(三)走进生活:思维从浅显走向深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教师深谙其中道理。为了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不仅仅局限于固定不变的情况,教师创设了“拍照”的情节,学生对于拍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选取了其中的一张照片作为资源。并提出一共4个人,如果教师不变,这其中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这里的“教师不变”,容易成为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但是由于这种照片就来自于课堂上的现场拍摄,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思考时有了一定的依据,学生开始尝试用文字或者符号表示出四个人的位置,并通过连线、箭头、列举等多样的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学生的思维处于一定的兴奋点,使得问题的解决更流畅,视野也更开阔。
(四)精心设计:情感从冷漠走向炽热
教师是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师生之间还是陌生的,关系是冷漠的。教师当然明白,情感的投入对于一节课的重要性。因此,课的开始就从学校的吉祥物“灵灵”引入,并通过从南京到延安的旅途要使用密码箱为素材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之中。课中的拍照,实现了情感的一次飞跃,原来教师设计的只是和三个孩子的合影。但是全班同学在那样的情境感召下,全部拥到了讲台前拍照。老师自然不会拒绝学生,而是很好的在屏幕上显现出三张照片,并留取其中一种作为教学资源。因为老师创设的这样一种自然、和谐、安全的环境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其中。因此当最后呈现的分巧克力以及重置密码等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完全超越于老师所设定的目标,而是自然地从人性角度来考量对问题的理解,这虽然跟我们的问题解决有点相背而驰,但是这样的情感却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当细心呵护。教学之中,我们应当精心设计,让“立德树人”自然渗透。
(汪平贵)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给一个铺垫 ——以《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为例
问题:这节课在出示了题目(裤子28元一条,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一共需要多少钱)以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这是一道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结果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先求出上衣的价格,再将上衣和裤子的价格相加,只有2个思维灵活的学生先求出一套衣服有4个28元,再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格。
一、反思原因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有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学会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认知上由直观具体的“图”文,向较为抽象的“线段”过渡是第一次,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是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它只有两个已知条件,两个量之间有倍数关系(习题中也出现出现了相差关系),数量关系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二、寻找对策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么?所以分析、解决问题是难点。借助导航,先给学生一个铺垫,提醒他们"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觉得你还知道什么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想有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步骤。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在进行“目标导航”的设计时,教师先亲自示范画图,再让学生尝试画图,使学生充分感知,能很好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课堂上运用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面向全体的问
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就课堂提问而言,在课堂中,我们作为老师都希望能听到学生流利正确的回答,而老师又不用花多少力气点拨。但课堂教学要求是使全班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不能抓住少数而丢掉多数,应该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照,课堂提问应尽量多给他们参与机会,在这节课上,因为是刚开始两步计算应用题,所以有许多的学困生都表现出很强的发言欲望,所以我尽量给了很多学生机会。提问:“从你画的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强调一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问题是求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钱。因此,提问要看对象,要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二)松紧有度的问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时间、内容、语气、方式等方面要因人而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怕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心理较为紧张,刚好教师点到他的名字,在慌乱中,甚至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会结结巴巴,逻辑混乱。这时,我采用“慢慢来,仔细想一想,你能想出来的”来稳定学生的情绪,语气要平缓、亲切、切不可连珠炮似的发问,必要时给予点拨。有的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或者知识本身综合的容量较大,学生要把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完整、有序、严密地表达出来,确实不容易,所以提问要看内容、看对象,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做到松紧有度。知道了上衣的价格是裤子价格的3倍,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样理解?要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印下上衣的价格是3个28元。
(三)有序渐进的问
课堂提问切忌随意性,没有条理。提问要促进学生有序思考,启动思维,拓展思路。我做了这样启发性的提问:要求上衣和裤子一共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哪个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从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想到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都能想到要求一套衣服的价格得先知道上衣的价格,再将上衣和裤子的价格相加。也有部分同学在上面问题的强化下,想到一套衣服的价格包含了4段线段图,也就是4个28元,所以可以先求出1+3一共有4个28元,再用4×28求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四)有比较的问
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明确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衍生出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便能够促进求异思维和转换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数学问题能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法,能够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便是数学学习成功的一大标志。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时机地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研究问题,提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构想,努力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充分联系多个相关知识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五)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教学的最后环节,一些教师因为时间的关系,会将其压缩甚至直接跳过。但是我认为,这一环节不仅不能被忽视,而且还是最能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堂所学知识,总结与提升,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只能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问题获得一颗星,两种方法都已掌握可以获得两颗星,独立完成线段图并能和同桌将两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清晰表达的可以获得三颗星。
我的评价:★★★
三、我的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以“目标导航”为载体,给一个铺垫,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我们必须要做到:
1.问题是数学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
任何科学的宗旨都是解决问题,同样,在数学学科的发展史中,任何的新内容、新知识点,都是因为眼前无法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了这些新的内容,这就客观的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发展,也可以说,问题是数学学科发展的推动力量。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指出,提出新问题会导致数学学科产生变化,数学就是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2.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明确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衍生出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便能够促进求异思维和转换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数学问题能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法,能够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便是数学学习成功的一大标志。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时机地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研究问题,提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构想,努力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充分联系多个相关知识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发展的薄弱
我国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却不常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在很多学校中,一题多解的教学只会出现在某些特殊班级中,只有所谓的优等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下我国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发展的薄弱。
很多的教育学研究者批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罗列出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法,然后不假思索地直接向学生灌输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指出,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完全不注重启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学生学会了这些解题方法,也是简单的囫囵吞枣,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不可能真正的领会到这些解决方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一味地包办代替、强行灌输,根本不能让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学习中得到创造力方面的锻炼。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葛玲玲)
站在儿童视角,抓准核心目标 ——由《国旗怎样升上去》来谈
问题: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课堂里时常会出现老师提问,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这一问题。此时的课堂就变成了教师如何费解唇舌地竭力想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节奏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成。
一、反思原因
究其根本,不在于学生的思路跟不上教师,而在于教师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问题,在准备一节课前是否清楚本节课要抓住的核心目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热情,让他们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让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验证。同时把握探索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拓展课外活动,层层推进学生的探究活动,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寻找对策
作为一名老师,看问题,要蹲下来,设身处地地想想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作为老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以学生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换位思考,还是一种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快速拉近和学生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其次,在备课时,要清楚这节课的核心目标。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核心目标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建构好合适的情境。只有明确了方向,才不会让教学偏离方向。
结合我校进行的“目标导航”研究,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精准目标的设计”,以及达成目标的学习活动精心安排每一节课的设计。
【案例描述】
1.初识滑轮,观察滑轮的结构
(1)出示材料,滑轮是一种怎样的装置呢?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1:滑轮是圆形的,边上有沟。
学生2:滑轮上有钩子,可能是用来固定的。
学生3:滑轮可以转动。
(2)滑轮是用来提升重物的一种装置,它实际上就是将绳子勾在侧面凹槽里的轮子,能够围绕中心点转动。
2.自主探究,对比两种滑轮的不同
(1)出示材料,自己动手搭一个定滑轮,体验定滑轮工作特点。
(2)出示课件,观察第二个滑轮装置,自己再动手试一试,对比两种滑轮装置有什么不同?
学生1:一个是你往下拉,东西往上升,另一个是你往上拉,重物也往上升。
学生2:我觉得一个省力,一个费力。
(3)大家有了自己的猜想。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了。组内交流讨论需要的材料,在记录单上画出设计图。
学生1:实验需要测力计,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2:用测力计要匀速拉动棉线,可以更准确。
……
3.操作合理,保证数据的准确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哪些细节?
学生1:每组实验要多测几次,求出平均值
学生2:测力计使用前要调零。
……
三、我的建议
这是一节常规的科学探究课,但在探究课上,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角,抓准核心目标,并精心设计好达成目标的活动,才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培养好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使用工具的能力。这也是“目标导航”的另一种运用。因为它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并在教学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上而下地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导航在实施中也要注意:
(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提升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的试上时,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区别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来思考。但是学生并没有生活经验的帮助,所以仅仅直观地读图,思维处于静态。不少孩子都可以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是对于动滑轮,他们认为这可以帮助人站在高处把重物降下去。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生成,让我一时慌了手脚,于是我只能做出这样的评价:那我们不如直接把重物扔下去或者推下去了,何必要用滑轮呢?这其实是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误判。经过思考,我将这个环节进行了改进。鉴于学生对滑轮装置生活经验的匮乏,我安排全班孩子先动手搭出两种滑轮装置,在有了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它们的不同,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确定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试上该课时,我将这节课的目标落在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但经过分析与思考,我才把握住了本课的核心目标——搭建两种滑轮,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为了能够完成这一目标,我将教学环节重新设计,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用于了解两种滑轮装置,引导他们观察两种滑轮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设定一个任务场景,让他们设计方案分别利用两种滑轮将相同重物提升到某个高度。经过修改,原本因为目标定位不清而拖沓的课堂变得紧凑许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面对实验数据,理性分析
起初我的实验记录单上每次实验只记录一次,不够规范。所以我将记录单重新设计,使用两种不同滑轮装置提升重物,每组分别做3次实验,尽可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在学生汇报数据的环节,将节奏略微放慢一些,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每个上来汇报的小组数据都不完全相同,他们需要分析为什么使用同样的材料,按照相同的操作方法,大家的结果不一样,由他们自己思考讨论,最后通过各组自己的测量结果探究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不同之处。
(沈志远)
以“目标导航”为扶手,助孩子自主梳理知识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为例
问题:1.在运用“目标导航”进行知识梳理时,发现孩子整理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孩子不仅能较全面的整理出所有的知识还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一些分类梳理和对比梳理,有的孩子能较全面的梳理出所有的知识,有的孩子只能简单的摘抄出书上的一些概念。
2.全班反馈交流后,大部分孩子就把“目标导航”放到一边,不做修改,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这课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目标导航”:
1.制定学习目标
图4-8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学习目标
根据这个单元的内容,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图4-84)。
图4-85 自我梳理评价
2.留白给学生自我梳理和评价(图4-85 )
3.整理一些经典题或易错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课后我调查了一下班上36个孩子,在自己梳理前看学习目标有7人,占全班人数的19.4%,会根据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的仅有2人。
另外我对孩子们的整理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表4-10):
表4-10 情况汇总
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反思自己的教学:
①我的学习目标太简单笼统,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学困生对知识的梳理无从入手,只能摘抄书上的概念和公式做机械的梳理。学习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 指导老师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所以学习目标的表达要求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尽量细化,避免笼统空洞。用含糊其词的方式陈述学习目标,会妨碍目标的导学,导测,导评功能的实现。
②评价只停留在全班交流之前,全班反馈之后没有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一定的反思和自我调整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还听一听,但就是一听而过,课后就把自己的梳理扔在一旁,复习课的巩固和提高的效果就不明显。其次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中年级的学生并未掌握足够的知识梳理和知识整合的能力。
③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我没有考虑学困生的引导,没有较好的运用“目标导航”为学生的知识梳理搭建扶手。
知识梳理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列举整理,但复习的过程不能只是这样单线条的整理,更应该关注回顾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整合知识间的关联,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整合能力。那我们要如何来逐步培养孩子这样的能力呢,我觉得课前的目标引领,全班交流以后学生的自我反思及调整才更重要。
二、寻找对策
如何运用“目标导航”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这样的能力呢,是我该反思解决的问题。
针对在知识梳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尝试在复习课中运用“目标导航”搭建扶手,提高学生的综合梳理能力。
(一)让目标引领自我梳理
1.制定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应把其操作性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去实现教学目标,应该研究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让他们成为课堂里最引人注目的贵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引领全体学生主动学习 。于是在设定目标时我尽量地细化,让学生知道我该整理些什么。
①能自己梳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并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②在复习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理解掌握一些知识的推导过程,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③能用自己的方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④在整理的过程中感受自己这单元掌握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能对自己对学习做一个评价。
有了这样具体的学习目标,学困生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不会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中等的孩子除了知识的整理还得思考怎么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怎么区分周长和面积。好的孩子也不会被目标给框住,除了知识本身,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一些推导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图4-86)
图4-86 “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梳理1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孩子会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关联,它们都是四边形,简单的两个分支,还有那小小的箭头和简单的一句话“当长和宽相等时”就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最深刻的理解。“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我都没梳理到的,不就是因为目标中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这一条,充分挖掘了孩子的知识链,构建了知识网。(图4-87)
图4-87 “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梳理2
这个孩子在梳理面积单位是还对比了长度单位,并用画图的方式呈现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推导过程,一句以此类推,总结的真好,相信孩子的脑海中已经对这类推导自主建立了模型,真是了不起!
2.重现学习目标
小学生自控力差,后进生注意力稳定性不强,维持时间不长。因此,教师可以把学习目标重复出现或强调唤起学生注意。这样既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松懈的注意力再次指向目标,也可以再次强化目标。这样的重现目标能让迷途的学生再次回到知识梳理的大致路径上,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回顾,思考和梳理。
我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在知识梳理的留白下我把自我评价修改为:自己评:已达成目标第( )条。
图4-88 “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梳理3
图4-89 “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梳理4
如图(图4-88、图4-89),孩子们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围绕着长、正方形的特征、面积、周长、单位进行着对比和关联,紧扣着学习目标进行整理和拓展。
有些学生自己会走路,只是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路径,教师不妨给他一张地图,时刻给他指明方向,同时使之不知不觉地到达目的地。通过自己评,不断重复目标,让孩子不断自我反思和完善,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梳理的能力。
(二)让评价促进自我完善
儿童对于概念和知识的学习不是直线积累的,而是基于已有经验,调节“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学校知识”与“日常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重新排列进行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及时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持续不断地、发展性的观察学生。所以学生在全班交流后结合大家的智慧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思维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教师不能让这火花消失,应该继续点燃这把火。但是孩子都是有惰性的,所以在导航的评价上我修改为“修改后评”,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得以体现,在交流中感受自己在整理时的闪光点和不足,再吸收精华,结合自己的整理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下次我在梳理知识时我还可以这么梳理,我还可以往这方面去想……让他们的思考延续。
为了便于区分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后的调整,我建议孩子用红色的笔进行修改,这样就能更明显地看出自己的优缺点。片片红色印记,是孩子对自己最好的完善。
课后,我把学生的梳理进行分析,参照上面的评价标准(表4-11):
表4-11 对学生梳理的分析评价
从知道整理什么,到知道怎么整理,直到最后的学会修改完善作品,运用“目标导航”,让中年级段知识梳理的梯度初步搭建,在这样的由引到放再收,层层推进的教学辅助下,学生的梳理思路被充分打开,梳理能力的培养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提升。
三、我的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因此,在运用“目标导航”搭建知识梳理的扶手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关注以下两个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对应着目标,让学生印证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给他们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审视自己经过努力达到的成果,更让学生有成就感。特别是很少有成功体验的后进生,成功的体验是能够让学生绽放笑脸引起心灵震撼的。
(二)以自我评价为目标
课堂评价说到底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不断主动改善学习,培养学生各种技能以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伴互评,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外在性的“他评”,这些外在的评价如果不能被受评者理解和接受,即使该评价非常正确、非常实用也毫无意义。当“他评”真正地引起学生的自我认同,引发其自我反思之后,“他评”实质上就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只有到这个时候,促进学生自我调整、改善学习的效果才会出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评价中虽然教师评价和学伴互评很重要,但学生的自我评价最重要。自我评价是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
(彭凌鸣)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设计个性化作业
问题:低年段的学生在完成“目标导航”时,往往会出现在课堂上完成不了的情况,结果“目标导航”变成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一、反思原因
①低年段的学生识字较少,书写汉字和拼音的速度较慢。
②低年段的作业布置形式单一,除了读词、听写、背诵课文之外,侧重于机械重复的操练,趣味性不足。
③“目标导航”中的作业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重复的作业练习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④学生个体在学习上存在差异性。
二、寻找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一)尊重学生差异性
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在“目标导航”上设计一些抄写、简单动手、趣味性的作业, 既让一部分“学困生”易学、乐学,又解决了他们“吃不下”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适当拔高要求,在“目标导航”中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练习。这样,这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低年段时,引发学生的兴趣更是尤为重要。为此我经常在“目标导航”中设计这样的作业练习:
画一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唱一唱: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
演一演: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
编一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口语交际《找秋天》时,我在“目标导航”中设计了预习作业:(1)找秋天(2)画秋天(3)写秋天,并提前一周布置,给足了学生去完成的时间,要求他们在公园里、校园里、马路边、草地上、枝头上以及人们的穿着上,寻找秋天的踪影,观察秋天的特征,说说秋天的样子,写写秋天的变化。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其中的一项作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完成其中的2-3项作业,这样既注重个体差异,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评议。学生很愉快地接受了,在课堂上交流时,我发现学生的作业真是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用树叶拼贴出“一叶知秋”的,有用自己还稚嫩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这样的“目标导航”设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比较全面,比起常规的抄写作业来,难度是比较大,但是学生不觉得有负担,反而觉得有趣。
(三)利用课文空白,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导航”
在低年段的课文中,很多课文都有可补白的资源,如在学习了《蚂蚁和蝈蝈》后,在第二年冬天,蝈蝈会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储存粮食,为冬天做好准备吗?在学习了《小松鼠找花生果》后,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吗?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口,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故事或者画一画,甚至演一演。
例如,我在“目标导航”上设计“专题型”语文作业,他们都乐此不疲。他们收集的关于“笑”的词语: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嘿嘿一笑、忍俊不禁、眉开眼笑、似笑非笑、冷笑、傻笑、痴笑、狂笑、奸笑……
(四)紧密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的“目标导航”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在设计“目标导航”时,应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目标导航”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现在的儿童比较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感恩,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目标导航上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作业练习,比如说母亲节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过节,可以为母亲唱一首歌,可以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甚至让美术老师安排一节美术课让学生亲自制作贺卡。重阳节的时候,我会在“目标导航”上让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日等等。学到保护环境的课文时,我也会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我为楼道打扫”“我为小区服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再以低年级学生的“写话”为例,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把句子写具体。这时,不如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如:导航中有用“先……接着……然后……”写上一段话的作业练习。我并没有千篇一律规定学生写教室里打扫卫生时常做的扫地、擦窗等,而是布置学生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做的时候注意先后顺序,再把它写下来。学生挑自己会做的家务,帮助爸爸妈妈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孝顺父母的观念,体会到做家务的辛苦,又让学生有话可写。对写话的要求也根据不同的学生而不同。平时写得好的,要用上形容词,要描写神态等。平时有困难的,只要求写清楚即可。
(五)符合学生特点,设计“多元评价”的“目标导航”
特殊符号评价法。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一些形象化的图案比较感兴趣。在“目标导航”中我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案来代替传统的“√”和“×”,让评价更具人文性。如:☆、△或是一张笑脸、一张哭脸。
评语评价法。在“目标导航”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这时,我会在“目标导航”上写“你能行,再试一试”“有进步”等评价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作业拖拉的、书写潦草的学生写上“老师相信能干的你会把字写得工工整整”诸如此类的期待式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当然,评价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不仅仅是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也有家长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自己,小组里面互评,甚至是社区评价学生,这些多元性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导航”也不再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不再是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学生更愿意更乐于完成了。
(姚婷)
以“目标导航”为抓手,提升学生复习主动性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为例
问题: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复习课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容易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复习课上有质的飞跃。
一、反思原因
(一)忽略学生已有的基础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从知识本身出发,复习课就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而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各不相同。
(二)老师过度重视知识梳理,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技能、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如果只侧重于知识点的梳理,较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总结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大量的习题,将复习课变为练习课
适量的习题对知识复习能够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如果进行大量的练习,会适得其反,不仅会影响课堂气氛,还会让学生陷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思维固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寻找对策
(一)自主梳理知识网络
放手让学习自行梳理知识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去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升和自我补充,在相互质疑中,逐步完善知识网络,让知识网络具有生长力。在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时,课前设计好“目标导航”,让学生自己梳理这部分的内容。课堂上,先让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以下是部分同学整理的知识网络(图4-90 图4-91 图4-92):
图4-90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梳理1
图4-91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梳理2
图4-92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梳理3
从学生整理的知识点来看,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在课前自主梳理和课堂小组交流中,学生能够查漏补缺。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板书,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对所学的知识的内在关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赋予知识网络图以生长的力量。
(二)交流错题提升解题技能
复习课容易走入练习课的误区,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没有准备太多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在课前去搜集错题,在“目标导航”上呈现。然后我再根据学生整理的错题,有层次地反馈给学生。而且是让学生当小老师,当学生反馈到自己的错题,参与性都很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提供的错题,我再进行拓展,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做铺垫,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下是部分学生收集的错题(图4-93):
图4-93 收集的错题1
图4-94 收集的错题2
图4-95 收集的错题3
经过这一系列的整理和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找到了解题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系统性和周密性。有效地进行错题的整理,不仅是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正确解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是改善老师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自我评价了解学习目标
“目标导航”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达成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不会关注老师给他们制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引领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没有灯塔的指引一样。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关注本节课的目标,我做了以下调整(图4-96 图4-97 图4-98):
图4-96 调整后的“目标导航”1
图4-97 调整后的“目标导航”2
图4-98 调整后的“目标导航”2
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并且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了解应该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我的建议
在复习课使用“目标导航”,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梳理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
至少提前一天让学生课下去梳理已学知识,形式不限,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思维导图等,只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留白即可。对于学生的整理情况,老师一定要课前进行了解,有助于课堂上有层次地进行反馈。反馈之前,让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补充完善。全班交流时,老师进行评价,交给学生知识梳理的方法。
2.不要把“目标导航”变成练习纸
“目标导航”应该是学生尽情发挥和展现自己思维的“阵地”,而不是一张练习纸。如果把目标导航变成一张练习纸,就相当于把复习课变成练习课,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
3.放手让学生去整理错题好题
在复习时,错题是最好的资源,但是每个学生的错题都不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再在班上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夏丹丹)
让“目标导航”发挥出大于练习纸的效果
问题:
1.“目标导航”是练习纸么
几年前学校提出这样的课堂改革,我和学校多数老师一样感到困惑,只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当初心中也有一百个不愿意,觉得这样的改革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无奈作为年轻老师得到冲在最前面。做了这么多年,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对于数学新授课而言,“目标导航”似乎更多的扮演了练习纸的角色!
2.这张练习纸有用吗
如果说,“目标导航”真的就是一张练习纸,那么这张练习纸与课堂作业及其他作业的区别在哪里?它有用吗?
一、原因反思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练习对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说得好听却一做就错,原因就是练习环节有缺陷,因此,必要的练习很重要。而且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不仅要会解答题目本身,发现、归纳、总结能力也非常重要。我觉得“目标导航”可以是精简后的练习纸,它经过老师精心设计、选题而成,这些题目的选择要能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觉得“目标导航”的作用要大于普通的练习。
翻阅了解了语文老师设计的“目标导航”,内容非常充实,完全不同于练习纸,更像是一个模块,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步骤、方法,以及督促他们进行课外拓展。于是反思数学导航,可以这样设计吗?答案是否定的!语文课文的学习有相似之处,多数是“字、词、句、段、文”的辨析、分析、应用等,版块清晰、目标明确,一稿多用。虽然数学的内容与之有较大的差异,但我们是否也可以提炼出这样的版块呢?
二、策略寻求
有了对“目标导航”的明确认识,就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1.明确导航版块
我们常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今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互联网如此发达,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可以轻松搞定,无须死记硬背。那么会学习、善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目标导航”如果能设计出具体的版块,就可以像语文一样,让孩子慢慢感受到不同的课有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新授课的“目标导航”的设计大体分为三大块:我尝试——我巩固——我能行(根据知识的难度分为这三大版块,但每个版块的名称会有区别。如“我能行”有时会命名为“知识拓展”、“我的聪明才智”、“我敢挑战”等)。“我尝试”针对新授知识,学生自己或小组探索、理解;“我巩固”进行一些基础练习,巩固新知;“我能行”是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拓展练习。
图4-99 《认识平方千米》“目标导航”设计
例1:《认识平方千米》,认识立体图形从平面图形复习起,再利用表格研究图形的特征,学习观察的方法,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区分。
例2:《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学习,也是从由复习导入,先回顾已知的长度单位及相关进率和面积单位及进率,进而发现相对应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的关系,帮助记忆公顷和平方千米。最 后一个环节是老师特别增加的,因为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比较大的单位,学生感知起来有难度,因此,设计这样一道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感。
2.设计分层目标
图4-100 《公顷和平方千米》“目标导航”设计
“目标导航”的三大版块中最后一个版块“我能行”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斗志,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1)老版“我能行”——相同题目不同奖励。
这个版块的设计是为了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一般会选择较难的题目,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较强的中、高等学生,他们很快完成基础练习后就继续完成提高题,不浪费时间。课前预设时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是不做要求的,能做出来当然是更好的。
这个版块是有加星奖励的,做出来的学生可以加1-3颗星,因此有的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愿意去做。所以本人一直都觉得这样的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如下图,就是一题多解,能力最强的孩子用了三种方法,得了3颗星;能力弱的孩子不会做,没有得星。
图4-101 版块设计
图4-102 学生作品1
图4-103 学生作品2
图4-104 学生作品3
但一次班上的学困生李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当时我正好在他旁边批阅“目标导航”,听到他轻声说了一句:“哎,又拿不到星咯!”我过去问他:“你很想得星星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又说:“你可以问问同学呀,把题目弄懂。”他说:“太难了,我不会。”我又看了一下题目,确实有难度,估计班上一半的孩子都不能独立完成,对他这样的学困生更是不可能弄懂的!但孩子想得星的愿望却如此强烈呀!
我陷入了沉思……
(2)新版“我能行”——不同题目相同奖励。
仔细想了想“我能行”版块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升,而他们本身基础又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何实现“人人收获”呢?于是我尝试将这个版块设计为空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留给他们课后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拓展题。当然,这里不可避免有些孩子图省事,会选择与自己能力不符的题目。如果这样,他就得不到相应的3颗星,老师根据选择的题目与其能够达到的水平进行匹配,给2颗星或者1颗星。这样,基本全班的孩子都能得到星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建议提出
1.版块明确,内容灵活
当我们把学习的模块设计出来,知识的接受就变得容易和简单。就像汉字的书写一样,一开始要临摹,然后在米字格或田字格里练习,然后才能在方格或横条纸上应用自如。数学的学习也应该给学生这样的“模型”,让学生慢慢地会学习。但相应版块的内容,则是根据学习的内容灵活调整。
2.关注每一个学生
我们常常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老师吗?多数孩子喜欢的理由是老师和蔼好亲近。小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注重老师的“好”往往多表现在那些感性的细节上。曾经有一份问卷调查也显示,学生更喜欢像朋友一样的老师。什么是朋友?当然是了解自己、喜欢自己、鼓励自己的人。
对比一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越到高年级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越少。为什么?不可否认知识的深浅有着很大的影响,知识越来越难,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有所降低。但老师是否真正理解学生、为学生考虑也是重要因素。如果一位老师一直能够用心呵护每一位孩子的心灵,问题的设计、评价的语言、作业的设计都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孩子,那么即使到了高年级,孩子的成绩不怎么样,但至少是自信的、快乐的。
《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我想补充一句:“人人在情感上要获得相同的发展。”即同样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沈星池)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story time教学为例
问题:“目标导航”运用,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其优势逐渐凸显,同时也遭遇到了“瓶颈”。教学实践中“目标导航”将课前预习、课中练习和课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以“目标导航”的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流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领航作用。在操作层面上,有些导航任务虽然是从学生角度设计,但是任务往往会缺乏梯度,过于拔高,学习实效有待提高。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多方面的原因:
1.未能针对学科特点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很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灌输大量的语言知识,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游戏、英语竞赛、表演、英语歌曲、儿歌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听力、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而“目标导航”设计中有不少要求学生课堂上进行书面反馈,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耗时长,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2.任务设计流于形式
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不是来源于英语语言本身,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形式。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就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对英语的热情和爱好了。实际操作中机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切割,而不是针对每节课的特点灵活运用。
3.课上与课下不能有机结合
“目标导航”如何高效进入课堂,如何将课上学习和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还需要摸索。实践中,往往会设计出拓展环节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抓手,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有待探索。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其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就会使读者在语言学习中遇到障碍。根据图式理论,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
因此,“目标导航”设计不要停留在句子学习的层次上,而应将课文看作一个整体。教师从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入手 ,注意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内容适当安排,帮助学生弄清课文所传载的主要信息,并指导他们找出新的语言要点及与已有的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以形成合适的图式,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
二、寻找对策
针对存在问题,更好地发挥导航的作用,尝试从课前、课中和拓展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弥补不足。
1.课前预习形式多样化
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课前学生依据“目标导航”的提示可以展开预先的热身,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加以思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新知所要涉及的范围,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单元是开学第一课,学习课程的词汇,鼓励学生自主说出喜欢的课程。过去的导航往往笼统,缺乏细化的指导,如下图。学生只能生硬的摘抄相关单词,缺乏语言学习的兴趣。
快乐起航啦!
同学们,这单元我们要学习有关。
请你查一些资料并抄写在横线上。
经过反复修改,将预习环节化繁为简,降低学生预习难度,这样的“目标导航”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无疑,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策略的迁移都具有重要作用。
It’s the new term now.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re back to school.
A.What subjects do they have? 听录音勾出正确的科目名称
B.What subjects do they like?看动画,将人物和他们喜欢的科目连线。
Chinese( )
Art( ) Wang Bing
Maths( )
Social Science( ) Mike
PE( )
Computer study( ) Yang Ling
English( )
Music( )
Science( )
2.课中学习高效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知识探究不仅限于寻求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以及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英语课堂上可以设置几个活动,让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活动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给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空间,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才会逐步提高。在故事版块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进行总结梳理出重要的语言点。
What do they say? 在询问别人喜欢的科目时,他们是怎样问和答?
可以让学生小组交流,不要求学生立即在课上书写下来,而是进行口头梳理,课后再来完成书写。
3.课后拓展具体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种知识,感悟出一定的道理。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要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喜欢的英语课程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巩固复习了课程类的单词。由此可见,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目标导航”设计更加具体化,即明确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课程表,而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去巩固所学课程类单词,学会询问喜欢的课程。
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请设计一张你的课程表(表4—12)
表4-12 课程表
三、我的建议
1.内容要契合教学需求
实践中,不必为了“目标导航”而导航,必须立足教学需求、学生认知综合考虑,立足每个单元的话题,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巧妙构思,避免陷入模式化,从而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2.避免沦为练习纸
“目标导航”设计不可避免会要求学生书面写,这样无形中会增加课堂听课负担,而英语的学习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多个技能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未能熟读之前要求学生书面写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口语训练
英语是一门语言,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能将英语作为口语交际的工具。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培养不可忽视的一项基本任务,避免出现"哑巴英语"。“目标导航”设计上更加能凸出口语表达要求,激励学生大胆开口,勇于参与。
(宗钱)
借“目标导航”实现导航与课堂笔记之间有机结合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标导航”以落实教学效果中,发现数学的“目标导航”纸慢慢“沦为”了练习纸,变成例题+习题+自编的拓展题这样的格式,这与课堂作业本的功能差不多,“目标导航”纸也只在这节课中运用,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这样的现状只能说是走个形式而已,师生彼此都花费很多无效的时间与精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
一、反思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多方面的原因:
①数学这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严谨的逻辑思维顺序。每个例题后的“练一练”和练习的设计与例题是紧密结合的,新授课主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点,在新授课中不适合出现一些高难度的综合性拓展题。因为拓展训练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点上。
②数学课的特点是每节课都有新的知识点,每节课都用“目标导航”很不实际,新授课用“目标导航”的目的是什么,不明确;练习课用“目标导航”的目的是什么,很迷茫。是把书上的习题搬到“目标导航”纸上?那学生的课堂作业本有何用?这样照搬的价值在哪儿?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又有何用。
针对以上情况,反思自己“目标导航”的运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目标导航”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三维目标体系”的理论,课堂教学围绕着“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目标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并指导着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教学目标起到“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之前的“目标导航”,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能看得明白的并能量化的学习目标,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目标导航”在每节课中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对策
针对在“目标导航”设计上暴露出的问题,我从“目标导航”中的两部分入手:学习目标的设定;“目标导航”内容的设计。
(一) 学习目标的设定
“目标导航”上的学习目标是写在“目标导航”纸上的,显而易见这是写给学生看的,学生看了这个学习目标就能明确知道这节课我要掌握哪些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这个目标里还要包含学生自己可以量化的掌握程度的标准。在一节课的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对照这个学习目标检查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给教师看的,对教师而言学习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如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①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百分数、分数、比之间的联系;
②能在实际运用中把百分数转化为分数或者比,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思维;
③可以将课堂上讲解的几种思维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导航纸上。
④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讲解给同座位听。
(二)“目标导航”内容的设计
这是“目标导航”的设计的重点,原则上是要做到“三结合”。结合重点,结合难点,结合学情。既能达到课堂练习的目的,又能适当解决课后练习的问题,让它能一举两得。“目标导航”纸上分出两大块,一块是留给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一块是给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的。
在课堂做笔记的这块,根据课的形式预留大小。作为一名学生,记课堂笔记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来讲,上课主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做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书上有的,则不必记,只要在书上勾画出来就行了;一看就明白的也不需要记录下来;如果与书上不同,老师对本课内容重新组织,教师补充的知识点,解题的策略(审题方法,思路分析)等,这些需要记录下来。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记下老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表格、文字说明、关键词语、有说服力的数据、典型事例和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或规范化示例等;同时还要记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迸射出来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如例10,书上是这样的编排。先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再运用方程解答。形式单一,对理解能力不错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线段图,这样的讲解很容易接受,但对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时候仍然不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把讲解的思维过程在“目标导航”(图4-105)纸上记录下来。
当把这三种方法都讲解后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回味去再思考,在思考中学生又会发现这题还可以把60%化成分数,按分数来做(第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把化成的分数看成比,已经运走的粮食:这批粮食=3 : 5,把百分数题转化成按比例分配来做。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思维方式记录在“目标导航”纸上(题目在导航纸上有)。这样学生会看着自己的笔记讲述给同学听,达到真正的理解。
图4-105 学生的思维呈现
在独立完成这块,教师要做到认真选题或者设计练习题,有针对今天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拓展等,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用武之处,对能力弱的学生只要求一种方法解答,对理解能力强的可以多种方法解答,体现了对不用层次学生的要求,也可以这样要求出4题(看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样教师也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方案。
这样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时候有笔记可看,避免在以往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学完了,会的学生留下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会的孩子头脑中什么都没有留下,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只能在做题时乱写。这也是后进生很难跟上大家的步伐的原因吧。
三、我的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因此,在运用“目标导航”,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
1.学习目标具有可量化性
既然学习目标写在“目标导航”纸上,最主要的目的显然是给学生看的,所以在制定的时候思考这节课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怎样考量学生的掌握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性。
2.板书具有概括性
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设计出来的板书也会不一样,衡量的标准是学生的有效性,而不在于教师的级别。因此,板书设计形式应灵活多样,避免单一、呆板。常用的板书设计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
①总分式。这是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板书。这种板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总体性板书的基础上放大某一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又突出了对重、难点的剖析与化解。
②分析式。此板书形式多用于应用题或文字题。如:这种结构式的分析,就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③图表式。这种板书能从纵横两方面交叉剖析知识点。便于比较与记忆。
④对比式。通过对照,找出异同,有利于分清知识的共性与个性。
⑤纲要式或称脉络式。把知识串成线,用板书沟通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板书过程直接体现教材结构和讲授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织成一张知识的网,此形式多用于复习课。板书设计从不同角度还能分许多种:阶梯式、回环式、对称式、图画式、波浪式、层叠式、辐射式等方式。诸如这些设计,主要靠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课堂生成的灵活“驾驶”,用心探索,形成自己的板书风格。
3.题目具有可变性
可变性的题目的特点是改动题中一个字或者一个条件,题目就转变成另外一种题型,学生在这样的变式练习中审题能力得到提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这门功课的兴趣。
( 杨晓红)
让“目标导航”更好地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
问题:“目标导航”中如何设计不同的活动去对应每一条学习目标的达成。
一、反思原因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和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把教学目标呈献给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给学生指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去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还要及时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或者是课下的测验,检验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充分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因此,“目标导航”的设计初衷应该是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教师采用了很多教学形式,“目标导航”中设计了很多活动,想要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有时教学进程却与“目标导航”脱离,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学习与活动无法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无法很好地完成。
二、寻找对策
针对教学活动无法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好的问题设计使课堂教学结构清晰、严密,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使教学目标富有操作性。教师在“目标导航”中所设计的问题既要体现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环节过渡的连贯性、自然性,又要体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冲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目标导航”稿为例,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课“目标导航”上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通过朗读上下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第一版块的设计是这样的:
我的自学:
我会读:夹竹桃( )叶影参差( )荇藻( )
我会组词:
榆( )熏( )凄( )藻( )蛾( )
愉( )重( )妻( )澡( )俄( )
瑜( )薰( )萋( )躁( )饿( )
我查资料了解了:夹竹桃 季羡林 小组评价:☆☆☆
我读了课文________遍。
这部分的“目标导航”稿设计围绕学习目标一展开,其中“我会读”一项设计较好,抓住了本课中的几个容易读错的词语读音,让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引起重视。从学生的完成情况看,除了“夹竹桃”的“夹”的读音容易错,其他读音完成的全对。不过针对这部分学生容易错的读音,我觉得“目标导航”稿可以稍加改进,老师将“夹”的两种读音分别列出来,并且提示出它的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可以让学生分别组词,可能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一些。
第二版块的设计是这样的:
课堂学习:
一、按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满院( )五( )缤( )
美不( )万( )千( )
叶影( )花影( )微风( )叶影(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1.在________春风里,在________暴雨里,在________清冷里,看不出________,也看不出________,无日不迎风吐艳。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________一直到________,从________一直到________,无不奉陪。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背诵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小组评价:你的背诵☆☆☆
关于第二版块的设计,我在设计时主要围绕学习目标一、二展开。但是在学生完成时,我发现“按课文中的词语填空”一项学生完成得太轻松,基本全对,这种在文章中直接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设计就是封闭性问题,表现在导航中所提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容置疑,学生必须回答出正确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以后思考问题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知识结构也会变得封闭,而且学生直接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可见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占用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在导航中删除。至于“按课文内容填空,并用带点的词造句”一项是围绕课后练习设计的,而且这两个句子的理解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我从学生的完成情况看,这个问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甚至有的学生抓住了“无……不……”、“无不”的表达特点,围绕一个意思,分别用“无……不……”、“无不”造句,比如:春节期间,我们无日不快乐。春节期间,所有人无不欢喜。所以这项设计是比较合适的。至于“背诵课文4、5自然段”采用了小组评价的方式,是考虑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节约课堂上有效学习时间。
第三版块是拓展延伸版块。
我会写:读课文第5段,想想画面,想象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的本体,遵循语文阅读的本色,拓展延伸必须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是拓展延伸的基本前提。那种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的课堂教学,势必导致“教育引导价值”的缺失。学生在这一版块中写的自己的幻想各异,有幻想夹竹桃影子是原始丛林的,有幻想夹竹桃影子是高楼大厦的,有幻想夹竹桃影子是月球表面的,有幻想夹竹桃影子是中国地图的,有幻想夹竹桃影子是浩瀚星空的……想象力丰富,表达完整优美。可见,导航中拓展的问题必须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也指明学习的目标,适当的拓展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
三、我的建议
我觉得在问题设计上还有努力的空间,可以努力做到:
①问题设计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把握教材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本门学科在不同学段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每学期伊始,就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做到对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熟练地掌握,这样教师就不会拘泥于某个知识点、某节课,从整体视野去进行结构化设计。
②问题设计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学情分析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前理解水平、现有理解水平以及本节课欲让学生达到的理解水平。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熟悉多数学生的这三个理解水平,尤其是前理解水平。此外,还应熟悉一些特殊学生的理解情况,做到差异教学,这样老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就可以避免盲目性,设计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③问题设计过程中尽量精简问题。设计完成后教师自己要反复推敲,能一个问题问清楚的不要推出2、3个问题,语句表达尽量简单而明确。
(王伟)
“以点带面”式的导航设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问题:在运用“目标导航”完成练习时,发现导航设计的内容酷似练习卷,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情,尤其对于中下等学生,完成情况不佳,甚至产生抵触畏惧使用“目标导航”的情绪。
一、反思原因:
使用“目标导航”初期,一张导航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预习部分,课堂梳理部分,以及运用写话部分。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课前老师从配套的练习册中精选一些题目,要求学生完成,这些内容主要是用来帮助学生回忆总结上课时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一般一张“目标导航”在老师教授完整课后完成,时间约40分钟,相当于一份一课的综合练习卷。这样一份由教师精心设计,并涵盖所有授课知识点的学习单,为什么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情?更令中下等同学畏惧呢?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①“目标导航”使用的目的:“目标导航”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还是一张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练习卷呢?如果“目标导航”完全是一张练习卷,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试卷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这张“目标导航”是老师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来设计的,它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它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出现的,这就与“导航是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力”这一目标矛盾,这样的“目标导航”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目标导航”。
②再来分析这样的“目标导航”设计是否兼顾到了所有学生的学情,尤其考虑了中下等学生的学情?作为老师一定是希望能将一课的所有知识点都教给学生,并希望学生也能把这些知识点掌握住。但常言道“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的学生学情总是不一,他们会因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因素存在差异。这样一份看似十分完美,涵盖所有知识点的“目标导航”,在完成情况上,就会因为学情的差异存在差距。优秀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好,但也只是炒冷饭,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又“复制”了一遍,没有任何提升的空间,这样的“目标导航”不能满足他的学习需求;而中下等学生因为能力有限,听课习惯不理想,做得又慢,错误率也很高,这样的“目标导航”会让他们产生了惧怕心理,对学科的学习也会出现抵触情绪。
二、进行“以点带面”式的导航设计尝试
1.何为“以点带面”式的导航设计
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学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每一课的“目标导航”紧紧围绕一个学习目标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和练习。在设计“目标导航”前,先明确本课最需要教授学生掌握的一个知识点,运用“课前学习”,让学生课前对该知识点进行思考,运用查找资料等方式,辅助后续的学习;课中“研究方法”,从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发现总结学法;课后“后续练习”,仿照课文的结构练写,运用发现的方法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学习。从这三个方面设计“目标导航”,让学生围绕一个重点进行全面,螺旋上升的学习经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2.以一课的“目标导航”为例,具体说说“以点带面”式的导航设计操作
(1)确定本课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作为设计此份导航的关键点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初中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鉴于此,我把这一重点定位在“感知说理性文章表达方法”上。
(2)根据确立的目标点,联系学生的前知经验,进行课前预习(图4-106)
图4-106 预习版块设计
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对说理性文章不是初次见过,所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思考这样的文章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用旧知唤起新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不仅如此,让学生在预习时,搜集有关“礼貌待人”的其他事例,为第三版块的运用,提前铺设了道路。
(3)围绕目标点,有针对性的梳理课文的内容,探究写法
《谈礼貌》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事例,并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要想学生发现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表格的梳理方式,左边三个框是梳理课文中出现的三个事例,右边对应的三个框是梳理三个事例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表格的完成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因为这些内容几乎都在书上出现,较容易完成。并且完成这一部分的梳理,才能有下一步发现思考的产生。完成表格后,进行小组合作,由组员共同梳理出从表格中发现的结论,也就是说理文大致的写法。(导航设计如下 图4-107)
图4-107 《谈礼貌》“目标导航”设计
(4)运用得出的学法,进行迁移仿写训练,实现目标点
因为有了预习时搜集来的素材,也有了组内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的写法,顺理成章的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写话训练了。前面的学习过程,为最终写话服务铺路,每一个学生由于有了素材,掌握了写法,写起来得心应手,不再畏难。而完成写话训练,也实现了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战演练”的进步,避免了学生“纸上谈兵”(图4-108)。
图4-108 迁移仿写训练
以下三个步骤,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点进行设计,让学生的知识学习经历记忆、理解、应用等不同的阶段,以一个目标点,带动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并得到进步,真正实现“目标导航”的价值。不仅如此,围绕一个目标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也避免了以往“目标导航”内容多而杂的弊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以点带面”式导航设计的注意点
①在设计“目标导航”前,要精心研究课本,寻找学生可以掌握的重点。这个重点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某一段的写法;可以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标点符号的运用,如《暖流》中提示语的运用,《海伦凯勒》中引号的运用;也可以是某一类文章的语言运用,如说明文用词的准确,说明方法的运用等。
②在“版块二梳理课文相关内容”时,比较推崇表格的形式,这样既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整理概括;又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③完成“我们的发现”这一版块时,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中下等学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够参与到学生过程中来;另一方面优等生在合作学生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引导其他同学展开思考,小组合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加入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中来。
④最后一个版块设计一般辅以相应的练习,促进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通过相应的练习,还可以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的能力,查漏补缺,及时改进提高。
⑤三大版块的学习可以放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面对一整张“目标导航”的畏惧,又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已有知识积累和现有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个体经验,推进不同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以点带面”式的“目标导航”让不同学情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中下等学生不再谈“导航”色变。另一方面,每一课就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研究学习,不再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更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程媛媛)
以“目标导航”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问题:平时教学中,我们总觉得低年级学生在进行生字学习时比较依赖老师,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目标导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反思原因
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生已经学习了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会自己拼读声母和单韵母音节。绝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已经认识“日、月、儿、女、雨”这几个字;《认一认3》中的16个字,一部分孩子能认识其中的一半。
二、寻找对策
(一)“目标导航”目标的设定
①认识“日、月、星、光等”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②通过观察图画和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
③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探索出识字的方法。
图4-109 自学版块
(二)“目标导航”第一版块——自学版块(图4-109)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汉语拼音放在了识字写字部分,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目标导航”的第一版块,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先借助汉语拼音,让孩子自己学习《认一认3》中的八个生字,先让孩子看书借助拼音,自己认读这八个生字,接着教师出示这八个字的字卡,指名孩子读,同时纠正两个容易读错的音“女”和“食”,然后让孩子借助找朋友的游戏,把“目标导航”上的拼音和对应的字,连接起来,再读一读。这里,孩子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个自我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读正确了,就给自己一个笑脸;读得声音响亮,就再给自己一个笑脸。第二步,让学生借助书上37-38页的图,来理解这八个字分别指的是什么事物,通过自己看图,自己去理解这些字的意思。整个第一版块,是让孩子借助已经学习过的拼音,借助图自己去读正确,这些生字的读音,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让孩子在课堂上的识字,真正自己动起来了。
(三)“目标导航”第二版块——互学版块(图4-110)
刚入学的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仅就识字而言他们认得或接触过一些汉字,对汉字有自己的感受和感知方法,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积累和水平作出教学设计。“目标导航”的第二版块,就是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检查,分为两步。第一步,对《认一认3》中其他的八个生字,让已经会认字的孩子一个一个拿着字卡,先上台教大家读音,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样子和读音的,接着,借助“目标导航”开始玩游戏,先听老师发音,在导航上找字宝宝,用手指,跟着老师读,这里,巩固了“行”“星”“风”“电”这几个读音容易出错的字。然后,同桌互相读“目标导航”上的字,一个人读,一个人之指。在这里,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听力强、记忆力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听读,让孩子把字音,字形对应起来识字,识字效率高。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本身就具有形体美,因此在第二步,我们就呈现了三个字的古代汉字,这三个古代的汉字,都是会意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而这一幅幅画,恰恰就展现了这一个个汉字的意思,看到“食”这个字的古代字,有的同学想到了蛋杯,有的同学想到了冰激凌,有的同学还想到了平时吃的鱼,而看到“行”的古代字,很多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四通八达的马路,由此猜到这就是“行”,这一版块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汉字的美,又让学生在交流中把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很好的训练了低年级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图4-110 互学版块
(四)“目标导航”第三版块——合作版块(图4-111 合作 版块)
图4-111 合作版块
第三版块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让同学们由字来联系生活中见过或听到过的词语,在交流中我们也发现,词汇量少的孩子,光听词音,并不明白词义,因此,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重点指导了一些词语,比如“零食”“主食”“食盐”“食指”,把这些词的音形义三者联系起来,这样,即使是识字量很少,词汇积累很少的孩子,对老师指导的这几个重点词语,也都能掌握,同时对字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我的建议
1.“目标导航”要以清晰的目标为明灯
目标是“目标导航”的明灯,目标清晰,教路才能清晰,学生学得才能清晰。当然,清晰的目标一定要是精准的。精准的目标能将我们的教学带上有效的快车道。确定学习目标,一要把握学段特点,这应该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相应的学段要求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二要紧密结合班级学情,在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对目标作更具体的确定。三要考虑文本特色,不同的文本目标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目标导航”上的目标精准了,学生就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为课堂内容、密度的选择指引了方向。
2.“目标导航”设计是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加工、重组、拓展的过程
通过“目标导航”,教师把《认一认》中的生字分类处理,有的学生自学,有的学生互学,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不至于因为做与自己无用的事而感到厌倦。
3.低年级的“目标导航”中,要多设置游戏的版块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使用倍受儿童的青睐。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在“目标导航”中可以采用的游戏方式有: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等等。游戏不仅能在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在灵活运用的多种游戏中,学生从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从内心激起了自主识字的愿望,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字的音形义的记忆,从而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4.在使用“目标导航”识字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学生对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目标导航”上,总结自己这节课或这段时间识字的方法,随着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大,知识积累的更多,那他们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也会逐渐增多,那么,在平时学生就可以用在“目标导航”中总结出来的识字方法,到生活中去识字,识字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张婵娟)
以目标为导向,让课堂真发生
问题: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而教师在这部分所花的时间又有多少,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教学过程上,教学目标成了一种过场,可是教学目标恰恰是一节课的关键,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所以,我们既要关注教学过程,更要关注教学目标。
一、反思原因
教学首先是定目标,可是有些目标的设定往往觉得笼统,不具备针对性,也证明了教师对课的研究不够深入,重难点把握的不够到位。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这节课的目标是:
①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②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孩子都会算,并没有难度,那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会算了,容易乏味,如何吸引孩子的兴趣?这是我需要重新思考的。既然会算,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孩子对算理的理解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寻找策略
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教材,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有“未教先知”的现象,而教师在制定目标开始就会忽视或者回避学生的“已知”。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回避优秀学生的“已知”,并且可以把本节课的目标在“目标导航”上呈现出来,细化目标,精准目标,这样中等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优秀学生能够把握住本节课的核心。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从目标精准、激发兴趣、方法多样、练习设计四个层面进行架构,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图4-112 学习目标
1.导航应用之目标设定(图4-112)
孩子明白算理,我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兴趣,通过激趣引入,由1个冰糖葫芦加2个冰糖葫芦和1串(10个)冰糖葫芦加2串(20个)冰糖葫芦明白10+20既可以先算1+2=3,再算 10+20=30,也可以用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3个十是30来算,达成目标1、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拓展达成目标3、4,其中A、B类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目标4,C类学生能够理解,D类学生能够做对。
2.导航应用分析之新授
图4-113 “应用分析”版块
在例题的新授部分有两块内容(图4-113):
(1)左边的“我来算”是一个尝试性练习,前面通过冰糖葫芦练习已经让孩子口头表述过10+20的算法,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让孩子自己在导航纸上尝试完成,然后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然孩子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能让我课后对孩子的想法有个了解。
“我来算”这一环节孩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21人)3-1=2,30-10=20
方法二(2人)10+20=30,30-10=20
方法三(1人)30是3个10,10是1个10,3个10jian1个10是20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汉字量有限,允许用拼音,同时10和十还不能很好地运用)
【分析】全班一共29人,有5人未写算法,直接只写了结果,没听明白老师的意思,其余孩子都有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3-1=2,30-10=20),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孩子最多,因为这个最直观的算法,孩子已经掌握了借助10以内的加减法来计算,说明孩子的迁移能力还是可以的,而且这节课的算法已经掌握。
方法二(10+20=30,30-10=20),2个孩子能根据10+20=30算30-10=20,说明他们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来解决新的知识,方法还是不错的,这种算法的孩子并不多,我猜想为数不多的原因是,这样孩子相当于做两题,但这边由于前面已经解决了,所以用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
方法三(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2个十是20)
这种方法看似麻烦,但却是真正明白了算理,也是这节课我想让孩子重点掌握的,虽然相对于方法一的表述麻烦些,但是这个孩子能写出来真的是不简单,这个孩子是班上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平时敢于挑战有难度的问题。
(2)右边的“我出题”的内容是在出了两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以后让孩子来完成的,目的是避免枯燥单一的练习,让孩子角色转换,孩子出了很多题,有50-40、90-20、90-80等,还有90-90=0的,大家都笑了,看似与这节课无关的计算,却也说明了孩子的聪明,他说我既然给自己出题,当然简单点,这样好算。在交流时我问孩子50-40你是怎么算的,一般都用方法一,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熟练地说出方法三,通过这一层的设计孩子不仅仅学会自己开始的一种方法,同时在掌握算法的同时也能掌握算理。
3.导航应用分析之拓展提升
数学的学习还离不开练习,在基础题夯实,综合题过关以后,拓展题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课的“目标导航”练习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图4-114):
图4-114 “知识我来用”版块设计
这一题是不计算在得数最大的算式后面打钩,这样设计的目的:1.加深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认识,并能发现加减法之间的规律;2.明白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和也增加多少;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减少几;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几,差不变。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是A、B类学生能够不计算比出大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且第一二竖行孩子问题也不大,基本都正确,失败之处就在第三竖行,这是与前两个不一样的发现,就是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变化,差不变,明明没有最大的结果,当然不用打钩,可是我没有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孩子,其实孩子就算发现结果一样,但是碍于题目的要求,他还是会随便找一个打钩,在课堂上我看到很多孩子在这题犹豫不决,可能早已是计算出结果,但是矛盾,所以迟迟不下笔,当看到我看着他时就随便选一个。课后我又思考,既要让孩子能理解这个知识,又不受这种形式的干扰,该如何,于是我做了一些改变。
导航纸上只出现前面两组,最后一组可以在课件上显示,当完成这两组以后,追问那这组呢?(即80-30这组)你能说说哪道算式的结果大吗?
【分析】这样变化的原因是:1.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只变被减数或减数中的一个,较简单,第二层次变两个量,难道加大;2.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变化时少了笔头的打钩,可以减少孩子很多干扰,尤其是C、D类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这题的含义。
二、我的建议
1.“目标导航”的设计要巧妙抛球,帮学生突破难点
任何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理解与深挖,一节课可以有很多种上法,同课异构,形式可以有很多,但是教学的重难点不能忘,始终需要围绕这个中心。孩子如何能更好地理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怎样设计更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这个引导者巧妙设计,“目标导航”仅仅是个载体,并不是这节课的练习纸,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根据目标设计,适时的时候让孩子在导航纸上动笔,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
这节课我抛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冰糖葫芦10+20,这个不仅仅是为了一开始激发孩子的兴趣,而是与例题30-10相结合,能帮助孩子想加算减,同时利用1个冰糖葫芦和1串(10个)冰糖葫芦之间对应关系,理解两个1的意思不一样,一个是1个一,一个是1个十,学生自然而然能明白10+20的算理。而不是跑上来直接出示例题30-10,你是怎么算的,小组讨论,孩子肯定基本都是想3-1=2,30-10=20,因为这个就是孩子真实的想法,这时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引导,我们还可以这么算: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所以是20,孩子肯定会嘀咕,我的方法明明简单,为什么非得这样算,没有真正理解老师想教授的算理,也自然掌握不好。这节课在10+20结束后,让学生尝试30-10,看似新授,其实已经水到渠成,这节课孩子的算理也说得很好。
2.“目标导航”的设计要唤醒旧知,促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有联系的,尤其是计算教学,必须一环一环,既然如此,何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仍旧是10+20,先出示1+2既简单,学生还感兴趣,觉得小菜一碟,这时再出示10+20,孩子自然会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有最后一题拓展环节,得数是10的减法算式你还能想出来吗?以前学过的算式,你能想到得数是10的算式吗?让孩子不局限于这节课,放大空间,帮助孩子主动探索。
3.“目标导航”的设计要放大空间,让学生展示智慧
“目标导航”这个载体看似一张练习纸,是死的,但教师的设计是活的,要放大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数学智慧。这节课的判一判(见图4-114)这个环节就设计的不够好,题目直接让孩子在得数最大的算式后面打钩,给孩子的空间就太狭隘,孩子只想着必须要打一个钩才算完成任务。所以我做了一些修改,最后一组只是在课件上显示,不干扰孩子。
(葛彩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