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科组在研讨中都产生了自己理解的研究课。但是,这样的研究课就能解决我们当初发现和寻找的教育教学的问题吗?这样的课是否符合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否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我们对自己研究的课堂进行多方面的论证,研磨展示课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几年来,我们聘请省、市专家,开展这样的论证性研究课几十节(见下图2-4)。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带给实验教师的是理念与实践的碰撞,实验组成员可以说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走了多个来回。”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深度学习之旅。
图2-4 论证性研究课安排表
语文组老师交流:本学期经过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五年级组在专家和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了“目标导航”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从开学初的摸着石子过河,到学期末代表高年级语文组上了研究课,我们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回想我们走的弯路与各种尝试,在这里对“目标导航”的使用进行一个初步的总结。我们将“目标导航”设计为以下三大版块:课前自学我关注、课堂梳理我能行、拓展延伸我最棒。
课前,我们把“目标导航”上的“学习目标”发给学生,“课前自学我关注”版块设想孩子首先应该课前通过自学读通课文对课文进行一些简单梳理。比如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等等,当然也要关注关注字、词等基础。不过从不加重学生负担考虑,关于课文的一些梳理我们允许孩子口头完成,“目标导航”中主要呈现的是一些字、词等基础的学习收获。像《大自然的文字》这课,有的学生关注到本课生字的读音——铁砧(zhēn),有的比较了形近字(沾——砧),有的提醒自己“耸”上面最后一笔是点,有的通过查字典弄清了“铁砧、砧状云”的意思,也有的找了意思差不多的三个词“屹立、耸立、矗立”进行比较。(www.xing528.com)
当然,作为一个高年级孩子还应带着问题进课堂,所以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我想问”。为了让孩子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事前我们进行了引导,告诉孩子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自己通过思考、查找工具书等没办法解决的;也可以是探讨觉得文章表达上使用的一些特殊的、精妙的字词;还可以把自己当老师,挑出阅读、理解这课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像《大自然的文字》这课,大多数学生提出“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我们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等问题。当然,也有学生关注到文章的语言表达,如“本文是科普类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吸引人?”……
“课堂梳理我能行”版块,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能根据课堂所学和学习目标对课堂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为了不让学生的归纳变为抄板书,所以课堂上有时我故意懒一些,少写一些板书,但新课结束阶段及时请同学口头进行一下课堂收获总结,再适时点拨,最后请同学整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概括的能力,也使一些学困生在此阶段有了依仗。像《大自然的文字》这课,学生课堂梳理主要从“这课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各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读懂更多大自然的语言”这方面对课文进行了梳理;另外,他们也整理了这课的一些表达方法——“设问、比喻、拟人”。
“拓展延伸我最棒”版块,主要希望学生学习不止步于课堂,希望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进行一些词语、句子、课文内容补充、写法迁移等的拓展。像《大自然的文字》这课,有的学生积累了一些关于“云”的谚语,有的积累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成语,有的还去了解了大自然还有哪些特有的文字、语言等。不过,从写法上主动进行一些迁移的同学还不多,今后可能我们老师还要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
“目标导航”在一堂课的导学中究竟效果如何?学生的收获和学习情况有没有必要在“目标导航”上进行及时的反馈?经过研究,我们对先前的“目标导航”稿进行了改进,加入了要求学生结合课前的学习目标,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对本堂课自身的学习与收获进行总结评价。这种评价分为自评、小组评和老师评。自评用笑脸的符号来表示,三个笑脸为满意,收获很大;两个笑脸为比较满意;一个笑脸为一般。小组评在小组中展开,由当堂课的合作学习组长主持,共同评价,用☆表示等第。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给予优、良、中、差的评价,并可结合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点评和建议,以鼓励为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标导航”进课堂的论证,让我们的研究在工程式的循环行动中不断推进,对“目标导航”的认识、运用也不断更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