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丑奴儿的书博山之旅

丑奴儿的书博山之旅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丑奴儿的书博山之旅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1192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www.xing528.com)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叠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上片“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