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发展,经历了由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四个历史段落,五代则附在晚唐之后。
初唐,是从唐朝开国到玄宗开元元年(618—712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唐初四杰”,拉开了边塞诗的帷幕,试验创作了五言律诗的体式,发展了七言歌行。接着青年诗人陈子昂,他胸怀大志,推崇汉魏风骨,主张写诗要有寄托;活跃在诗坛的贺知章放达纵诞的诗风,张若虚诗的清丽婉畅,都预示着一个诗歌创作的新高潮就要来到了!
盛唐,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即位(712—762年),共50年,是唐的盛世时代,突现出所谓的盛唐气象。即:诗的形式完备,五言、七言,律诗、绝句,近体、古诗,歌行、乐府,短篇、巨制,佳作如云,各尽其妙;诗的题材、内容广泛丰富,山水田园、边塞风情、送行赠别、羁旅行役、友谊爱情、人情世态、咏史怀古等无所不包,举不胜举;诗人层出不穷,名家辈出,流派并立,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最突出的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同一诗派中的诗人诗风又各有千秋。边塞诗派倾向于运用七言尤其是七言歌行,其一致的风格是趋向豪迈雄健,被誉为高适“第一大篇”的《燕歌行》,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同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同一诗派的王之涣则擅长写塞外风光,韵味隽永;王昌龄被尊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他的诗含蓄隽永,却晓畅易诵;李颀则喜以乐府绘写边塞风光,发调清越,俊秀豪迈;王翰的边塞之作,豪放不羁。
盛唐诗对中国诗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诞育出李白、杜甫这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早已成为千世百代人的共识。李诗充满理想主义的浪漫情调,杜诗则具有清醒理性的现实精神,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盛唐诗坛倍显辉煌。一个被颂为诗仙,一个被尊作诗圣,是屹立于中国诗坛顶峰的两株挺拔的青松,是后代诗人学习的千古楷模。
中唐,从代宗宝应元年到敬宗即位(762—825年),共计63年。这一时期实际是唐诗的极盛时期,诗人辈出,作品更是群芳争艳。唐诗再度中兴,韩孟、元白两大诗派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角。(www.xing528.com)
韩孟诗派包括韩愈、孟郊及贾岛、姚合、李贺、卢仝等人;元白诗派则包括元稹、白居易和王建、张藉、李绅等。两派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主要诗人。能卓立于韩孟、元白二派之外,自具各家气象的有柳宗元、刘禹锡两人。白居易的诗,在讽喻、闲适、感伤及杂律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唐诗发展中取得了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显赫地位。总之,中唐诗人的众星璀璨、诗歌的丰富多彩都超过了盛唐。
晚唐,从敬宗宝历元年到唐亡(825—906年)。在这前后81年的岁月中,唐朝国力衰微,经济也走向衰竭,终于在农民运动和藩镇叛乱的打击下倾覆。在这种萧飒衰微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中仍然有一大批诗人,包括杜牧、李商隐、韦庄、罗隐、杜荀鹤。其诗作大都是律诗、绝句,气象虽不算雄健阔大,但艺术上还说得上幽深精整,呈现出一种阴柔美与病态美。其中,杜牧的诗俊爽清美、风流蕴藉,被誉为晚唐七绝的“第一高手”。李商隐的诗则句法精密多样,色调绚丽斑斓,用典灵活自如,尤其他的无题诗旨意朦胧,最负盛名,被称之为晚唐的“七律圣手”。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唐诗,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繁荣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即是由诗歌自身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条件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