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概要
★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的意义
★引导学生逐步从自理到自立
给你一根钓竿
教育心理学家经常这样问教师:“你想给学生一条鱼还是一根钓竿?”这种富含哲思的说法,我们将它称之为“钓鱼教育”的省思,亦即应该如何提供学生生存的法则。这么简单的抉择,原来应该是生活教育的一环,不必特别叮咛。然而遗憾的是,话虽如此,但多数教师却仍徘徊于鱼与钓竿之间。
有一位朋友便是这类型教师的最佳典范——大伙戏称他为“摘星者”。为什么是“摘星者”呢?说来话长,一言以蔽之便是,只要学生能提出的要求,他都有办法解决。
前一阵子,他的女儿小芳,成天喊着希望拥有一组芭比娃娃,隔天芭比娃娃便在孩子的卧室里出现了;有一次她想得到外星人与飞碟之类的玩具,他硬是找了好几家玩具店,最终还是落空,后来他竟然自己动手做。我常想,如果小芳要他去地狱探险,然后回来讲述一遍,不知他会怎么做?
如此予求予得的做法,我们并不表赞同,因为那充其量也只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已,对其未来的方向、兴趣、性格,以至于能力都毫无帮助,相反的,还有可能使之成为无法克服生活障碍的“低能儿”。
在此,我们更想说的是,长期给孩子“吃鱼”的结果,只能让他懂得如何吃鱼而已,如此又与动物园里的老虎或猴子有什么两样,与水箱中的鱼、笼中的宠物,又有何不同呢!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让他从生活的历练及难题的思考中,学会钓鱼之道呢!
从独自睡觉开始
小孩和父母同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父母如果熬夜,孩子也跟着晚睡。事实上孩子睡眠不足,对他们的健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父母会说,那是小孩不敢一个人睡的结果。
比较起来,欧美人士的态度就跟我们不大相同,我们常可以看到外国影片上,小孩子向父母道过晚安后,独自一个人回到房间去睡。尽管白天怎么宠孩子,跟孩子多么要好,晚上一定会让孩子自己睡,因为晚上是“大人的时间”,大人和孩子的生活方式必须要区分清楚。还有原则上,大人不要为了孩子半夜起床去做某事。世界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就反映这个基本的教养。
欧美人士对于孩子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该断然地告别亲子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从小他们就训练孩子一个人睡,也就是想要让他们习惯大人与孩子生活习惯的差异。
而我们的亲子关系却是“二十四小时”的,不管白天、晚上,父母和孩子都亲密地生活在一起,而不会想到该分离。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来说,决不是件好事,也就是它会影响精神上的独立。
也许你家房子太小不能如此安排,不过只要事情许可,还是及早让孩子自己独自一个睡一个房间比较好。
另外,虽然孩子自己不喜欢一个人睡,也不要一直哄着他,只要命令他一个人回房间就可以了。对那些害怕自己独睡的孩子,倒是不如在她(他)身旁唱唱摇篮曲、说说故事,但是也没有必要等他睡着才离开,否则的话还是跟“二十四小时接触”一样。
用摇篮曲等让孩子比较安定之后,就可以跟他道“晚安”。让他在睡前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这个教养的主要目的。而当孩子独自睡后,夜间敢自己去上厕所时,就表示他已克服了独睡的恐惧感。
自己的事自己做
引导孩子形成自理意识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单一指向的照顾,无形中就使孩子形成了一种依赖习惯和被动心理。这种凡事都依靠父母、长辈安排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毕竟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于社会。而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怎么能独立生活于社会呢?所以,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的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要让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光荣的小学生了。小学生的学习和成人的工作同样重要。成人的工作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作为小学生也要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不能依赖父母或其他长辈。同时,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吃饭、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也就能逐渐形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
所谓“自理习惯”,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自理包括多方面的自我管理,例如学习、生活、卫生、劳动等。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习惯是人生的导师,它能带领人走向成功或失败。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恶习则有害于人的终生。从学前到小学,是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面临着心理上、生活节奏上、活动重心等方面的转折。自身角色的变化,使孩子的成长翻开了“新的一页”。此时,孩子尚未形成小学生固定的行为模式,家长如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做起,点滴要求,逐步提高
孩子年龄小,能力不强,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要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行为的细节开始,一点一滴地教他们做起,对他们提出简单、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从读书、写字的坐姿,握笔的样子,书写的格式到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以及从日常生活的整理床铺、打扫卧室,到洗手帕、红领巾和小衣物等等,凡是他们自己能动手做的事,都尽量指导他们去做,家长不要代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在生活上让他们参加较为复杂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在学习上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自觉、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在行为上培养他们守纪律、有礼貌、尊老爱幼等文明行为。同时,要教育他们做事要讲究效率,注意质量,不要养成拖拖拉拉、杂乱无章的坏习惯。(www.xing528.com)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实践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切勿时紧时松或虎头蛇尾。这样,才能使孩子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自理能力的目的。
自立·自强
要让今天的孩子,将来能够自立于社会,要让我们的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家庭教育就要十分重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在大自然的动物世界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有些羽翼还未完全丰满的小鸟,它们的父母教会它们初步飞翔的本领以后,便远走高飞离开它们,不再给它们以护理照料。初看起来,未免有些残忍,殊不知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或生存,或衰亡,全凭自己练就的生存本领。父母的这种残忍,是为了子孙的生存和繁衍,这是一种更深沉、更博大的爱。
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充满惊心动魄的斗争。当今世界,人类之间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竞争中的强者,就可能享有这个星球赐予的更为宽广优裕的生存空间。缺乏竞争力的弱者,就可能在地球上没有立足之地。因此,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切不可等闲视之。
教育孩子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
自立必须立志,缺乏理想和抱负的人,不可能有强烈的自立、自强精神。19世纪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梁启超说:学或进或不进,或成或不成,全视立志与否。有志者,金石为开,任何阻力都可以排除。
志有高下之分,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鸿鹄之志,有以个人锦绣前程为企望的燕雀之想。三国时代的蜀国名相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毛泽东同志年轻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同志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我国历史上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年轻时立下“封侯非我愿,但要海波平”的远大志向。后来,他在荡平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和防止北方民族入侵的斗争中,度过了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高尔基说:“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志向是人的奋斗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过程中,只有激励孩子立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和自立能力。
培养孩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
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说:“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勤俭朴素,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根本。勤俭朴素,才能戒除各种物资的欲念,激励人奋发向上;艰苦奋斗,才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富裕了,但从教育孩子自立的角度考虑,还是应该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说:“逆境造就人才,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奋斗拼搏出来的。”日本有些小学就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去做几十年前父辈们从事的粗笨劳动:用扁担挑水,用石磨磨豆子,用煤炉生火。有的学校开设了“挫折教育”课,引导孩子即能吃苦,又能经受挫折,不怕吃亏。对于学校安排的一切活动,家长们总是配合默契,比如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劳作,冬天让子女赤着脚在雪地上奔跑等。
在教育孩子自立的活动中,一要注意“勤”,就是要勤劳。要自己的事自己干,份内份外的事乐意干,要勤奋刻苦,不贪图安逸,不追求享受。二要注意“俭”,就是节俭。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能节省的尽量节省,不挥霍浪费,不大肆铺张,不贪图豪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三要培养“坚韧”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就不要怕困难,不要怕挫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育孩子自食其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格
自食其力,就是不依靠父母,不依赖他人,而独立地生存于社会。要培养孩子这种完全独立自主的品格,就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精神、自立能力。我们有些好心的父母,从小娇惯孩子,一门心思为孩子营造安乐窝。殊不知金山银山,总会坐吃山空。有眼光的家长,不是留给孩子“千钟粟”,而是留下“一把锄”。这“一把锄”,就是培养孩子谋求生存的能力。《后汉书》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东汉时有个叫杨震的太守,为官清正廉洁,不让儿女养尊处优,常要他们“蔬食步行”,也不为子女捞钱置产业。别人不解,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认为留下清白遗风,以留下物质的遗产,对后代更有价值。汉代皇帝太子的老师疏广,退休后得到丰厚的赏赐,他却把这批财产都分赠给友人,没有留给后人。他说:“遗产多了,会让子孙养成懒惰的恶习,丢掉上进和奋斗的精神。”疏广认为,要让儿女有所作为,就要让儿女去闯、去创。
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做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从小就重视儿童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孩子中学毕业,就凭自己半工半读求学,如果挣的钱不足,父母可以资助,以后由子女偿还。子女并不希望继承父母遗产,成家后不管多么困难,也不会要求父母照料自己的孩子。父母不管多么喜爱孙辈,也不承担抚养第三代的责任。人们普遍认为,依赖别人是无能的表现,能够独立才光荣。
许多教育家都告诫我们,要让孩子在独立活动中成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儿童的功课表填满。教育孩子就必须解放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你至少可以知道
■只有能独立处理事情,才是真正的长大
■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因而消除依赖感越早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