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典籍翻译尤其如此。典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让目标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然而,译作水平之高低并不是外国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唯一标准。[1]由于典籍本身的复杂性,没有人可以做到对原文的完美翻译。几百年来,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的不乏学识渊博的汉学家,或是精通中西文化的中国优秀翻译大家,但没有谁的译作从质量上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从大量典籍翻译的评论文章来看,再好的译本,哪怕是被奉为经典的译本,或是受到国外读者广为接受的译本,若是按翻译本身的标准,都是有问题的,如对原文概念理解不准确、选词不恰当等问题。有些被奉为经典的译本甚至有一些明显的理解表达错误。但译本微观语言层面各种各样的不足和错误,并不影响这些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正如《茶经》卡朋特译本的一位评论者在对该译本进行评价时所提到的“笔者无法评价该译本的准确性”[2]。而亚马逊美国和英国网站上对《茶经》译本的读者评价,几乎没有哪个读者提到译本是否在准确传递原文意义方面有问题。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他们不懂原文,几乎不会去在意译本是否准确传递出了原文意义。翻译界一直讨论的“忠实”标准其实只是翻译界评价译本的标准,却不是普通读者评价译本的标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翻译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以是否忠实传达原文意义来进行评判。
典籍翻译,不是译者的自娱自乐,归根到底是一项跨文化传播活动,也需要遵循传播规律,其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传播行为的效果,依赖于传播过程各环节的畅通和优化。[3]相应地,整个典籍翻译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对译作在目标语社会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的影响,往往比译本质量的影响更大。
整个传播活动涉及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效果怎样,也就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这五个紧密相关的链条。每个环节都会影响传播活动最终的效果。通过考察茶文化典籍《茶经》目前几个英译本的整个翻译传播过程,我们发现,与传播活动各个环节对应的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媒介、翻译受众都对译本的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1)首先翻译主体,即《茶经》翻译的译者、出版推广者的“把关”行为对《茶经》英译本的传播产生很大影响。
《茶经》最早的英文全译本是美国人卡朋特所译。卡朋特是一个贸易商人,并非专门从事翻译的学者,其翻译目的就是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让西方读者了解茶、了解中国茶文化。因此,卡朋特在翻译时特别注重对译本表达方式的把关,力求译本通俗易懂,同时保留原文的简洁风格。此外,还邀请希茨为译本创作插图,将译本信息更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译者对译本可读性的把关使得该译本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2009年出版的“大中华文库”版的《茶经》英译本是中国译者所译,译者姜欣、姜怡是翻译学教授,是典型的学者型译者。同时参与翻译工作的还有她们带领的一批研究生和几位英语本族人士,得到典籍翻译专家和茶文化专家的指导。严格说起来,这个译本是合作翻译的成果。本着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目的,译者在翻译中特别注重译文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加之有典籍翻译和茶文化专家的指导和把关,这一译本非常忠实、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不仅仅是表层物质层面的信息,原文中细腻的茶文化内涵也得以在译本中体现。该译本属于“大中华文库”的项目,文库委员会也对该译本质量、格式布局进行了把关,国家官方层面也在帮助推广。相较于卡朋特译本的个人行为,中国译者的这一《茶经》译本显得“高大上”很多,具有不少优势,但遗憾的是,该译本在国外并未造成显著影响,传播效果不如卡朋特译本。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该译本的翻译方式比较拘泥于对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从而影响了译本的可读性应该是原因之一。此外,该译本在中国出版,中国出版方和“大中华文库”相关机构组织的宣传推广对西方读者而言是主动推广,推广总是会倾向于以己为中心,如“大中华文库”译本汉语古文、白话文和英文并列的排版方式就是方便懂中文的读者比较,或是汉语学习者学习,因此除了以英语或汉语学习为目的的读者,这样的译本在西方普通读者中接受度不高。
至于《国际茶亭》2015年推出的网络版《茶经》译本The Tea Sutra,翻译主体也是英语母语人士,注重译本的可读性,出版方《国际茶亭》杂志的编辑是茶文化专家,可以对译本的质量进行把关。该译本的翻译属于当前数字化时代最流行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民间组织翻译,该译本推出时间较短,但从其他民间翻译作品的传播效果来看,假以时日,该译本应该能在茶爱好者中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除了翻译主体,译本中翻译内容的选择和表述程度也会影响译本的传播效果。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译本的内容对译文读者而言应该是必要而充分的。译本中非必要内容过多,会影响主题信息的突显,增加读者阅读负担;而必要信息翻译不充分,同样会增加读者阅读困难,妨碍信息的接受。
从《茶经》的三个译本来看,卡朋特译本和《国际茶亭》译本对原文信息有比较多的删减,删掉了不少和译本主题关联性不大的信息,同时偏本地化的表达,注释、插图的运用,充分传达了原文的主要信息,有助于译本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大中华文库”译本的内容最为完备,几乎传达出了原文的所有内容,但其中有些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是意义不大的。此外,该译本由于受统一格式规范的限制,译者未能以尾注形式对原文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解释,而文内注释又影响了译本的流畅度,因此,在翻译内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方面不是很理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译本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传播效果。
(3)和翻译内容密切相关的是信息传递媒介和传播符号的使用。翻译媒介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符号的使用,对译本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当前年轻一代读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茶经》翻译来看,卡朋特译本和“大中华文库”译本都主要借助纸质媒介进行传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本的传播范围。卡朋特的纸质译本现在已很难买到,网上虽有少量售卖,但价格高昂,普通读者不一定乐意花高昂的价格购买中国典籍的译本,除非是出于研究的需要,或是对中国茶和茶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大中华文库”译本虽价格不高,但由于在中国出版销售,国外读者想要购买,也面临高昂的运费,即使译本质量很好,费用也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国际茶亭》译本是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并且提供免费下载,这样的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快速扩展译本读者群体范围,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www.xing528.com)
与传播媒介关系密切的是传播信息的符号。一直以来,翻译所关注的都是用译文语言再现原文的各种信息。“大中华文库”译本就是一丝不苟地用标准的英语传达原文内容。但卡朋特译本和《国际茶亭》译本除了使用语言符号传达原文信息,还使用了非语言符号,配了大量的插图,辅助传达原文信息。卡朋特译本由于年代及媒介技术的限制,配的是黑白插图,而《国际茶亭》译本由于是在网上发表,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再加上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所配的插图既有简单的黑白插图,也有色彩艳丽的彩色插图,给读者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这些插图有的是茶具、茶器,有的是饮茶活动的场景。这些信息对于没有中国生活背景的读者而言,单靠语言描述是无法在其头脑中产生直观印象的,就比如从没见过雪的人,不管把要用语言描述得多么详细,他也无法想象出雪的样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搭配插图是帮助读者对语言所描述的事物、事件产生直观印象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而这也切合当今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译本的传播效果,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除图像以外,音频、动画、视频其实都可以作为文字翻译的辅助手段,增加译本的可读性,提升其传播效果。
(4)翻译受众是影响翻译效果的最关键因素。翻译不是译者的自我欣赏。译本只有得到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才能产生价值,这也是翻译研究经历了从原作者中心、原作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的原因。
以读者为中心,翻译才能真正实现其传播效果。以读者为中心,首先要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其次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和理解能力。由于《茶经》原文本的特点和价值,其译文读者也呈现多样性,既有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业读者,也有饮茶和不饮茶的普通读者。而目前《茶经》的三个译本翻译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刚好能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大中华文库”译本完整准确,适合专业读者,对专业研究而言,哪怕文本一个细微之处也可能存在研究价值,“大中华文库”译本对原文内容几乎没有明显的删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内容,虽然该译本可读性相对较弱,但专业读者本身对译本内容有强烈的兴趣,加之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这样贴近原文的“异”的译本反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过,不足的是中国译者英译本是从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失去了陆羽原文简洁的风格,读者若是想研究《茶经》的文体风格,这样的译本不仅对他们没有帮助,反而会产生误导。不同于中国译者的译本,卡朋特译本和《国际茶亭》译本删除了和原文一些主题关系不大的信息,且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编排布局符合英语表达规范,且附有详细的注释,更能满足普通读者的接受心理,切合读者的理解能力。
《茶经》的三个英文译本在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媒介、翻译受众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无关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质量,却会导致译本不同的传播效果。总体而言,卡朋特译本的传播效果最佳;《国际茶亭》译本和卡朋特译本在翻译方式上比较接近,而且由于其采用了网络发表,传播非常方便,且国际茶亭组织本就拥有日益增多的会员,假以时日,应该会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大中华文库”译本,若是按照传统的忠实标准来看,应该是翻译质量最好的,但中国译者的身份,在中国出版,受出版格式规范的限制,翻译内容充分性和必要性不够,翻译媒介单一,对普通受众接受心理和理解能力观照不够,虽有政府帮助推广,但在西方普通读者中传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过,该译本完备准确的翻译却很适合专业学者型读者。
总的说来,《茶经》三个译本各有所长,若能取长补短,再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介数字技术的发展,创新翻译和出版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各翻译主体的作用,茶文化典籍翻译应该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而这也是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从多个角度,结合宏观的翻译传播过程和微观的文本分析,进行多译本比较分析,挖掘影响译本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可以为后续文化典籍翻译提供借鉴。时代的发展,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阅读习惯、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的改变,都为我们的茶文化典籍乃至其他文化典籍翻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典籍译者和翻译研究者更需要带着传播意识,顺应时代发展,更新理念,不断创新,如此才能让中国典籍、中国文化更好地通过翻译走向世界。
【注释】
[1]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43-47.
[2]Gardella,R.P.The Classic of Tea by Lu Yu by Francis Ross Carpenter.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76,96(3):474.
[3]唐佳梅.传播学视阈下的翻译新闻及其对外传播效果.新闻传播,2016(8):8-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