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典籍翻译的传播效果优化方法

茶文化典籍翻译的传播效果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茶文化典籍翻译而言,其翻译目的是让目标读者了解中国茶,了解中国茶文化,进而养成饮茶以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鉴于《茶经》翻译的这种特殊性,对其翻译效果的评估除了分析译本发行量、收藏量、被引用率、读者评价等客观数据以外,对微观层面的效果评估,也就是译本在受众个体或群体身上引起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推测式评估。

茶文化典籍翻译的传播效果优化方法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的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1]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终极目标。传播活动的成败归根到底也取决于传播效果的好坏。因此,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传播研究中最受重视、挖掘最深、成果最多的领域[2]

在翻译领域,所有以翻译实践为对象的翻译研究,其主要目的其实都是改进翻译的传播效果。所有的翻译批评,所关注的最后都避不开译本的传播效果。只有对译本传播效果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我们才能发现真正重要的翻译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翻译的效果。

然而,在翻译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大多数研究讨论的是翻译方法和策略、翻译原则和标准、翻译数量和规模、谁来做翻译等问题,真正聚焦于翻译传播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大量的翻译批评研究,也大多是围绕译本能否为目标读者所理解,能否让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而进行的文本语言分析,而这样基于文本语言分析的批评只能算是对译本翻译质量的评估,却不是对翻译传播效果的评估。(www.xing528.com)

当然,也有研究分析翻译作品在目标世界的接受情况,如译本的发行量、图书馆藏、读者反应调查、读者评价等,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译文传播效果的评估,很少有研究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译文能否在受众个体或群体身上引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而这又往往是与翻译目的密切相关的。

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相应地,翻译传播效果也就意味着翻译活动是否实现了翻译目的。就茶文化典籍翻译而言,其翻译目的是让目标读者了解中国茶,了解中国茶文化,进而养成饮茶以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茶经》的各个译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目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茶经》译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样的目的?译本的传播,特别是属于非畅销书的典籍纸质译本的传播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一部作品的影响,可能在多年后才能看到。而《茶经》的三个全译本,中国译者的译本2009年才出版,《国际茶亭》网络版2015年才出现,卡朋特的译本虽然1974年就已出版,但由于当时中国正处在特殊历史时期,可以说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了解不深,兴趣也不大,卡朋特译本虽面对普通大众,但并非作为畅销书出版,在当时也不可能产生多大的传播效果。虽然在1995年该书重印过,但如今即使读者想要阅读,也很难买到该译本。鉴于《茶经》翻译的这种特殊性,对其翻译效果的评估除了分析译本发行量、收藏量、被引用率、读者评价等客观数据以外,对微观层面的效果评估,也就是译本在受众个体或群体身上引起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推测式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