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优化策略

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一旦涉及跨文化交流,译入语读者和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信息之间便会存在“文化距离”[58]。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距离”就更大了。翻译时若不考虑这种“文化距离”,只是按照原文的表述程度翻译,对于处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译文读者而言,所传递的内容便很可能是不充分的,难以为他们所理解,所传播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茶文化典籍翻译要实现其传播效果,就需要考虑所翻译内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茶文化典籍翻译传播优化策略

传播学中,内容是传播的中心环节,传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的内容。而内容传播过程就是对大量的素材加以判断、筛选,再经过写作和编辑,最后传送给受众的过程。[55]合适的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得以为传播对象接受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给传播受众,也是传播主体首先要把关的方面。一般说来,传播的内容基本上由“说什么”和“怎么说”两部分组成。[56]相应地,翻译传播内容就涉及具体翻译内容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

对于翻译内容的选择,大多数翻译研究讨论的是翻译原材料的选择,即选择什么样的原文进行译介以及影响翻译材料选择的主流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因素,却很少关注选择了原文之后,在文本转换过程中具体翻译内容的选择。而在翻译实际操作中,出于信息传播目的的大多数翻译都不可能是对原文所有内容的全译,都会涉及具体内容的选择,特别是对目标语读者而言存在较大认知困难的文化典籍翻译。

典籍所描述的皆是古代的人物、事物、现象,是为当时的读者而作的。原作者在撰写原文之时也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译为别国语言,为异国读者所阅读。因此,不同于当代作品翻译,典籍翻译的原文、原文读者和译文、译文读者之间不仅存在文化背景差异,还存在巨大的时代鸿沟。对茶文化典籍翻译而言,现今保留的有参考价值的茶文化典籍,皆为时代久远之作,其部分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已失去现实意义,且不少典籍中还含有一些作者出于当时写作习惯而列出的一些和典籍主题无关,不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的信息,如一些注明汉字来源的考证性信息,还有一些难以为国外读者理解的信息等。以《茶经》为例,正如我国茶文化专家王旭烽在《十年一部〈新茶经〉》一文中所言,“《茶经》中究竟有没有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不再有现实意义的所在呢?我想应该是有的。有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时过境迁,失去原有价值,积淀为历史的记录”[57]。在翻译过程中,若是不加选择,将这些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意义,或是不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译出来,则不仅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也不利于主题重要信息的突显。(www.xing528.com)

此外,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处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具有很多共同的知识结构,很多内容点到即止,无须详细说明读者便能理解。然而,一旦涉及跨文化交流,译入语读者和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信息之间便会存在“文化距离”[58]。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距离”就更大了。翻译时若不考虑这种“文化距离”,只是按照原文的表述程度翻译,对于处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译文读者而言,所传递的内容便很可能是不充分的,难以为他们所理解,所传播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简而言之,茶文化典籍翻译要实现其传播效果,就需要考虑所翻译内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而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内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主要靠翻译策略来实现。从《茶经》翻译来看,目前《茶经》三个英译本在体现翻译内容必要性和充分性这两个方面,也都表现出了明显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