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煮茶法及陆羽的独特技艺

唐代煮茶法及陆羽的独特技艺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后饮用的方法,也是我国唐朝最普遍的饮茶法。对于煮茶法,陆羽在《茶经》中有著名的“三沸”说:先将饼茶研碎,然后开始煮水。待煮至均匀,茶汤便好了。由此可见,陆羽的煮茶之法,乃是唐代最高煮茶技艺的结晶,当为人唐宫廷所采用。

唐代煮茶法及陆羽的独特技艺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后饮用的方法,也是我国唐朝最普遍的饮茶法。饮茶在唐代已经普及到整个中华大地。其时,饮茶虽然仍为煮饮,但已达到相当精致的程度,特别是上层士大夫饮茶,更是讲究到了极点,甚至为今人感叹不已。对于煮茶法,陆羽在《茶经》中有著名的“三沸”说:先将饼茶研碎,然后开始煮水。待锅中之水泛起鱼眼似的水泡时,加入茶末,煮至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则将沫饽舀出,继续烧煮茶与水至三沸,再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人锅中,称为“救沸”、“育华”。待煮至均匀,茶汤便好了。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定。茶汤煮好,均匀地斟入每人的碗中,有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到了唐朝,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而且常常加入盐、葱、姜、桂等佐料。

唐代的民间饮茶方法唐时,陆羽在《茶经》中认为:在民闾采用的“以汤沃焉”,再加葱、姜、橘皮等添加物,用以调味,“煮之百沸”,如此煮茶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问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根据《茶经》所述,先要烤茶,将茶饼用高温烘烤,不停地翻动,烤到饼茶起“虾蟆背”状小泡时为好,然后趁热包好,保留著香气。等到饼茶冷却后,将饼茶研磨成小颗粒即成。煮茶时一是要用新鲜的山泉水,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用釜作浇水器具。煮茶时,又分“一沸”、“二沸”、“三沸”,程序很是复杂。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这仅是唐代民间煮茶和饮茶的方法,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是奢侈和复杂了。

大唐宫廷饮茶方法日本现在保留的茶道,实际是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后带回日本,保留至今。可见,唐朝时的茶道、茶宴、茶会等诸多饮茶形式已经十分成熟。唐时的贡茶产地已发展到16个郡,可见规模之大,推而广之可知道唐朝时期全国的茶叶产量已十分巨大。传说,陆羽还曾亲自给代宗煮过茶,并受到称赞;代宗留陆羽在宫中任职,培养宫中茶师,可是陆羽“不羡黄金基,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毅然返回浙江苕溪,调研茶事,著他的《茶经》去了。由此可见,陆羽的煮茶之法,乃是唐代最高煮茶技艺的结晶,当为人唐宫廷所采用。而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全套茶器,几乎囊括了陆羽煮茶技艺中所包涵的所有茶器,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陆羽的饮茶之道,是与大唐宫廷茶道相吻合的。综合陆羽《茶经》中的《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所述的煮茶之法,结合法门寺出土的宫廷茶器,以及有关史料,可知大唐宫廷茶道大致分五个步骤: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饮茶。具体与民间饮茶并无太大区别。

大唐宫廷煮茶技艺,指的是在大唐宫廷茶道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技能,大唐宫廷茶道煮茶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重要技能,分别说明如下:(www.xing528.com)

烤茶有讲究:烤茶的热能要大。在2千瓦热能条件下烤茶时,需离热源6~10厘米,并不断翻动,转换方向,使茶饼受热均匀,不至于烤焦。其问,茶色由深绿变为深褐,茶香由清高变为焦香。烤茶2~3分钟后,饼茶由硬逐渐变软,并在表面冒出白色雾状水汽;烤茶4~5分钟,茶饼又开始稍稍变硬,雾汽消失;6~7分钟后,饼茶表面呈深褐色,且焦香四溢;8~9分钟后,饼茶表面烤焦,有烟焦味产生。若将上述不同时段烘烤的饼茶,经碾茶和煮茶处理,结果表明:以烘烤6~7分钟为最好,香高味正。如果时间不足,不但饼茶无法碾碎,而且茶香不浓;倘若时间过长,就会产生烟焦味,而且茶汤变得苦涩。

碾茶要适度: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烤好的茶,“趁热”用洁净牛皮纸包好,以免“精华之气”散失。如此,经半小时后,当茶饼整体变凉,接近室温内常温时,随即开始碾茶。碾茶时,先要将烘干、冷却后的饼茶敲成小块,再倒入碾钵碾茶。碾茶时,碾好的茶颗粒,一定要粗细适中。如果太粗,会延长煮茶时间,影响茶汤质量;但如果颗粒过细,选用小于26目(孔径0.71毫米)的筛底茶,直至更细的茶粉,则会使茶汤变得混浊,直至影响茶味。实践证明:经煮后,从茶汤分析来看,茶的颗粒以16(孔径1.24毫米)~26目间的为佳,选用这种颗粒状的茶经烧煮后,能使茶汤发挥出最佳效果,主要表现在茶汤清明,茶味醇正,不会产生苦涩味。

煮茶要调和:主要指的是:一要掌握好火候;二要协调好煮茶时,茶、水、盐三者用量的比例关系。经过反复实践,烧水之程度以掌握表面“微有烟”,并有“鱼目”状气泡冒出,发出轻微声音时,当为“一沸”。此时,水温达86~88℃,就要“调之以盐味”。当烧水至气泡加大增多,“缘边如涌珠连泉”,表面水汽增加,当为“二沸”。此畴,水温达到92~93℃,当即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夹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动釜中之水;当中心出现漩涡时,再取出适量茶末投入至漩涡中。投茶量多少,陆羽《茶经》中指出:“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当继续烧至气泡出现“腾波鼓浪”,当为“三沸”。此时,水温已达到100℃。要立即向釜中投入“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抑制沸腾,“育其华”;随即将釜拿离热源,停止沸腾,以免水“老”,产生熟汤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