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品味五味,口感爽口

《老子》:品味五味,口感爽口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五味可令人胃口大伤。老子反对五味,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可见,他主张“味”也在其摒弃范围之内。“善与之恶,相去若何”,对美味的追求使人“口爽”,这种美与恶又有何区别?

《老子》:品味五味,口感爽口

老子·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广雅·释诂》三:“爽,败也。”《楚辞·招魂》:“厉而不爽些”,王逸《楚辞注》:“楚人名羹败曰爽。”老子认为,五味可令人胃口大伤。

老子反对五味,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当时,统治者占有大量财富之后,将审美混同于纯粹的感官享受,毫无节制地追求着。老子认为,这就是产生罪恶的根源。他说:“民之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见《老子·四十六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见《老子·七十五章》)。因而,他主张取消一切审美活动,回到那种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原始社会。可见,他主张“味”也在其摒弃范围之内。“善与之恶,相去若何”(见《老子·二十章》),对美味的追求使人“口爽”,这种美与恶又有何区别?但老子并非禁欲主义者。他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的结论,其实质是不为五味所惑,亦即他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见《老子·三章》),可见,他排斥对“五味”的追求,不是说要排斥整个饮食活动,就“实其腹”而言,也是一种欲望的满足(生理需要)。这种满足虽说有限,却与后来“道教”的荒唐的饮食观别于天壤。

在排斥美味的同时,老子提出了“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崇尚“淡”的美食观。(www.xing528.com)

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人处于一种柔弱无为的地位。但他们不甘心没落沉沦,于是提出了以柔克刚、以无为胜无不为的理论,以此作为道家的精神支柱。《老子·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又《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朱谦之在《老子校释》中说“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这话有道理。水不但有“静之徐清”、“动之徐生”(见《老子·十五章》)的特点,而且“淡乎其无味”(同前),道者,无形无味,与水颇似,这就是老子崇淡饮食观的根源和基础。从而他提出了“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见《老子·三十一章》)的审美理想与情趣,也是他的“无为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思想在饮食生活中的具体反映。他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六十三章》),可见他对“道”的观照落实到饮食活动之中,希望人们在饮食活动中要像追求“道”的最高境界一样去追求淡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见《老子·三十六章》),并把水比成“致柔”,显然,水味恬淡,淡为致柔;与之相对,“五味”属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老子·四十三章》),可见他把饮食活动中淡味看成是百味之首,这正是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表现。他的崇淡思想对后世的饮食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风格与审美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