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尚书》中的八种政策:食、财、兵、刑、政、礼、乐、赏罚如何优化?

《尚书》中的八种政策:食、财、兵、刑、政、礼、乐、赏罚如何优化?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尚书·洪范》在论述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总体“洪范九畴”时,提出了“农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赁,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此“八政”乃是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一曰食,教民使勤家业也。”重食是中国历代具有民本思想的统治者们一直重视和强调的大问题。在“食为八政之首”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重视农业发展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

《尚书》中的八种政策:食、财、兵、刑、政、礼、乐、赏罚如何优化?

尚书·洪范》在论述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总体“洪范九畴”时,提出了“农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赁,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此“八政”乃是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一曰食,教民使勤家业也。”“人不食则死,食于人最急,故教民为先也。”可见,在统治者看来,要解决百姓吃饭这件社会最大的事,首先要重视农业生产。

古代的思想家对此也发表过不少的见解。如《管子》说:“民无所游食,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足,粟则国富。”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之信矣。”孟子说:“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之,故民从之也轻。”桓宽说:“认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又说:“种树繁,躬耕时,而衣食足,虽凶年人不病也。”《礼记·王制》也有记载,由于不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无凶旱水溢之灾,必须蓄备粮食,以防饥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从这些见解可知,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历代统治者都曾为发展农业生产以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做出过努力。农政有官,农务有学。除碰上战争、灾荒外,在正常年岁时,南亩西畴,稼穑井然,家庆岁熟,物阜民康。

重食是中国历代具有民本思想的统治者们一直重视和强调的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饮食来源的艰难开发与生产条件恶劣所致;另一方面是人口比例失调引起长期缺乏食物所致。中国国土辽阔,物产种类丰富,但耕地面积并不算多。黄河流域的土壤易于板结和水土流失,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耒耜之作多艰”,耕作条件艰苦,故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而江南的经济开发是在东晋以后,岭南的经济开发是在唐代以后,东北的农业开垦则是在晚清以后,而对这些地区的开发是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从历史发展上看,缺粮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正因缺粮之故,才有重食之情。而中国饮食文化就是在特有的重食传统和观念中成长起来的。(www.xing528.com)

在“食为八政之首”的观念影响下,历代的一些有关农业生产、流通、调剂、消费等政策,都曾为农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粮食生产政策涉及土地政策、农民保护政策、垦荒政策、水利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历代流通政策的要旨,则在乎歉收之年,或移民就粟,或移粟救民,禁止粮食输出等。调剂政策的要旨,或积谷平粜,以防凶荒;或改变粮食种类,以补粮食之不足;或预防价格暴涨,以保民生。消费政策的要旨,则是在战争、灾荒之时,实行粮食配给制,限制或禁止酿酒等,以防民有缺粮之虞。这些政策,对于解决百姓吃饭问题,都起过良好作用。

在“食为八政之首”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重视农业发展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今天世界上农业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有很多种类都是源于中国的。如今人称为小米的粟,世界公认是中国最早栽培,以后传到朝鲜和日本,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大豆也是中国原产农作物,以后传到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地,一百多年前再传至欧洲和美洲,几乎遍布全世界。蔬菜果树中的油菜、芜菁、萝卜、柑、橘、橙、柚,都先后传至海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种。茶树的栽培也是中国最早开始,中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猪从野猪驯化成家猪,中国也是最早的国家之一。当今世界上的罗马猪、大约克夏猪等著名品种,几乎都含有中国猪的血液。骡也是中国用马和驴杂交配种而成的新品种。温室栽培蔬菜、无土栽培蔬菜等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是中国最早开始的。可见,“食为八政之首”是统治者从治理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它起到了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