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内经》的医食相通原理进行优化

《黄帝内经》的医食相通原理进行优化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神话中,人们还想象出一些能够吃的东西具备某种药性,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医食相通”,《山海经》对此就多有记载。医食相通的制度,从周代已经开始。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正是宫廷医食相通的产物。医食相通的传统和制度,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将现代医学和食物疗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当代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治疗原理和手段,其渊源就是来自我国古代医食相通理论的。

《黄帝内经》的医食相通原理进行优化

许多古籍都论述了这个思想,这一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医食同源,人们口中传说的神农氏即是会种植庄稼谷神,也是食药的发现者。在神话中,人们还想象出一些能够吃的东西具备某种药性,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医食相通”,《山海经》对此就多有记载。名家治病常用食方,烹饪师烧菜配料也是根据原料的功能来的,这与许多原料自身具有药用价值的规律有很大关系,如韭菜具有壮阳之效,番茄具有醒胃之功。历代宫廷也从制度上将管理医和食的机构放在一起,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服务。

医食相通的制度,从周代已经开始。专司宫廷饮食和治病的机构,统属于天官冢宰。管理饮食的机构统称膳夫,其下又设有庖人、内饔、外饔等机构,再下又设有亨人等职,还设有才智很高的称为“胥”的什长和供胥使役的一大批“徒”。而管理治疗疾病的官称为医师,下设食医、疾医、疡医等,其中的食医所做的就像现在的营养师调配各类原料的营养一样,但他与营养师不同的是,食医不仅注重食物的营养,而且还得根据食物的药性、不同的季节给周天子搭配不同的食物。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了。历代帝王为追求长寿,这种制度也就一直沿袭到元代。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正是宫廷医食相通的产物。(www.xing528.com)

医食相通的传统和制度,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将现代医学和食物疗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当代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治疗原理和手段,其渊源就是来自我国古代医食相通理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