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背景对发展阶段的影响

社会背景对发展阶段的影响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树种植面积遍及五十多个州郡,茶叶产量大增,名茶品种增多。可以说,利用温室栽培蔬菜,是秦汉时期蔬菜种植技术发展的一项突出成就。养殖业前进了一大步,鸡、猪圈养在全国已很普遍。可以说,冶金技术到西汉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河南南阳瓦房庄就出土了一只直径2米的大铁锅,说明铸造技术已很先进。长沙马王堆一号、二号、三号汉墓出土漆器达七百余件,其量大质优,令人叹为观止。盐业生产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社会背景对发展阶段的影响

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仅大力鼓励农业生产,而且大兴水利,在关中平原,先后兴修了白公渠、六首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同时还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如《氾胜之书》载:“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这对扩大耕地面积,集中有效地利用肥、水条件以获高产是大有成效的。另外,中原引进水稻种植技术,打破了水稻种植仅限于长江流域的局面。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高速发展,到汉文帝时,粟价每石仅“十余钱”(见《汉书·律书》),全国上下官仓谷物充盈。东汉,在牛耕技术已经普及的同时,统治者加强了水利工程的修复和兴建,农业生产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南传,使南方水田扩大,稻产量高于黍、麦,“一岁或稔,则数岁忘饥”(《宋书·孔季恭传后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生产力得到相当恢复,从而出现《齐民要术》这样的农学巨著。唐王朝到开元、天宝年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见郑綮《开天传信记》)。茶树种植面积遍及五十多个州郡,茶叶产量大增,名茶品种增多。

秦时已有利用地温培植蔬菜,汉代出现了温室。如《汉书·召信臣传》载,在皇室太官经营的园圃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可以说,利用温室栽培蔬菜,是秦汉时期蔬菜种植技术发展的一项突出成就。西汉以后,中国与西亚、中亚商贸往来增多,西域石榴核桃、苜蓿、蚕豆等传入中国,影响很大。东汉时灵帝喜欢吃少数民族的饭食,以至于“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见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到了唐代,温室种菜更为普及,或利用温泉水,或利用火(王建《宫前早春》诗中说:“内苑分利温泉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太平御览》卷976:“坭面微火煦之……让皇帝之彝了……比是非时瓜果及马牛驴犊之肉。”养殖业前进了一大步,鸡、猪圈养在全国已很普遍。西汉已引驴、骡、骆驼入内地,选择良种配殖家畜。在汉代,大规模陂池养鱼已经出现,唐代取得了混养鲩(草鱼)、青、鲢、鳙的技术突破。驯养水獭捕鱼之法在唐人写的《酉阳杂俎》中已有记载。从南北养殖鱼种的类别来看,北方以鲤鱼、鲫鱼、鲂鱼为主,南方淡水鱼品种较丰富,除鲤、鲫、鲂之外,还有武昌鱼鲈鱼青鱼、草鱼、鳙鱼等。而三国吴人沈莹在其所著的《临海水土异录志》中,记载了东南沿海一带出产的各种鱼类等海鲜多达近百种,其中绝大多数品种的海鲜均为当地人民所喜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开发利用海鲜资源的能力在提高。

汉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展,青铜冶铸业的地位已经下降,铁已用来制造烹饪器具,如刀、釜、炉、铲、钳等。可以说,冶金技术到西汉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河南南阳瓦房庄就出土了一只直径2米的大铁锅,说明铸造技术已很先进。钢制刀具和铁锅的出现、普及,使烹饪工具和烹饪工艺又产生了一次飞跃。汉代的错金银和镶嵌技术水平已很高,生产出了很多名贵的餐饮器具。唐代金银加工技术相当高超,还发明了一种“金银平托”工艺,所制饮具甚为美观。唐代制作出可以推动移位的辕炉和用于原料加工的刀机。西汉到东汉先用铜镜阳燧取火,后用玻璃制阳燧,可直接在阳光下取火。五代发明了“火寸”。

南北朝时已用竹木制作蒸笼和面点模具。西汉时北方还出现水推磨、碾,是粮食原料加工机械的一次革新。唐代的高力士堵截沣水,制造出五轮并转的碾,每天磨麦达三百斛。

秦汉漆器工艺高超,漆器生产的分工已很细密,“一杯椿用百人之力,一屏见就万人之功”(《盐铁论·散不足》)。长沙马王堆一号、二号、三号汉墓出土漆器达七百余件,其量大质优,令人叹为观止。南北朝的脱胎漆器工艺和唐代的剔红工艺,不仅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漆器艺术的精美水平,也反映了漆器在此时期人们的饮食活动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而陶瓷烧造技术也有了空前的提高。秦始皇陵兵马俑证明大陶器的烧造技术问题已解决。瓷器工艺经三国到两晋已转向成熟,瓷器逐渐代替漆器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唐代南方越窑系统青瓷被陆羽誉为“类冰”、“类玉”,秘色瓷有“九天见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赞。北方邢窑白瓷被杜甫誉为“类银”、“类雪”。五代北方柴窑的产品亦有“雨过天青”的美名。

盐业生产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汉时,人们对食盐非常重视,称其为“食肴之将”(《汉书·食货志》)、“国之大宝”(《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根据文献记载可知,当时人们平均每月的食盐量在三升左右,这就使当时的盐业生产有着相应的发展规模。当时人们已能生产池盐、井盐、海盐、碱制盐,东汉时已用“火井”即天然气煮盐(见左思《蜀都赋》)。唐代盐的花色品种很多,颜色有赤、紫、青、黄,造型有虎、兔、伞、水晶、石等状。酿酒业在此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方言》所载曲名有八种,其中的“欺”为饼曲,说明当时已能培养糖化发酵能力很强的根霉菌菌种了。从魏、晋一直到唐,上层社会的“士”们饮酒之风大盛,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很多名酒。酒的制法也从西域传入内地。《新唐书·高昌传》说,唐太宗时就已从西域引种马奶葡萄,“并得酒法,上捐盖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盎”。(www.xing528.com)

秦汉以来,统治者为便于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很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从秦筑驰道、修灵渠,汉通西域,到隋修运河,交通的便利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国内与周边国家以及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往。到了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外四通八达,“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而水路交通运输七泽十薮、三江五湖、巴汉、闽越、河洛、淮海无处不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从秦汉始,已建起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商业网。汉代的商业大城市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江陵、吴、合肥、番禺、成都等。城市商贸交易发达,“通都大邑”的一般酒店家,就“酤一岁千酿,醢酱千石砙,酱千儋,屠牛羊豕千皮”,饮食市场“熟食遍列,肴旅成市”(《盐铁论·散不足》)。从《史记·货殖列传》得知,当时大城市饮食市场中的食品相当丰富,有谷、果、蔬、水产品、饮料、调料等等。交通发达的繁华城市中即有“贩谷粜千钟”,长安城也有了鱼行、肉行、米行等食品业,史料上记载的靠卖胃脯为业的浊氏和靠卖浆为生的张氏,皆因所操之业而富,说明当时的餐饮市场已很发达。另据史料载,东晋南朝建康和北魏的洛阳,是当时南北两大商市。城中共有110坊,商业中心的行业多达220个,国内外的商品都可在此交易。特别是“胡食”,即外国或少数民族食品,在许多大商业都市中颇有席位,胡人开的酒店如长兴坊佯锣店、颁政坊馄饨店、辅兴坊胡饼店、永昌坊菜馆等,这些餐饮业已出现于有关文献史料记载中。“胡食”、“胡风”的传入,给唐代饮食吹来一股清新之气,不仅“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新唐书·回鹘传》、《旧唐书·舆服志》),就是平民也“时行胡饼,俗家皆然”(慧林:《一切经音义》卷37)。而且许多诗人对此有论。如李白《少年行》诗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另,杨巨源《胡姬词》亦云:“妍艳照江头,春风好客留。当垆知妾惯,送酒为郎羞。香度传蕉扇,妆成上竹楼。数钱怜皓腕,非是不能愁。”其又云:“胡姬颜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当安归!”餐饮业之盛,由是可见。

经济的发展,餐饮业的兴旺,使当时的宴饮出现了新的变化,市面宴会也非旧时可比,如长安,“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见李肇:《国史补》)。几百人的酒席立时三刻即可办齐。除长安外,洛阳、扬州、广州也是中外富商巨贾荟萃之地。当时已有“扬一益二”之说(见洪迈:《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都是对当时扬州繁华的赞辞。长安、扬州、汴州等大城市甚至于一些中等城市也出现了夜市。唐代还出现了茶叶交易兴盛的商市,如饶州、蕲州、祁州等。很多大城市的店铺还连带卖茶。

饮食文化交流方面,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令后人喝彩的史实。隋唐时对外交流更为频繁,长安、洛阳、扬州都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城市,在相互交流中,中国的瓷器、茶叶、筷子、米、面、饼、傲子、牛酥和烹制馄饨、面条豆腐之法与茶艺、饮酒等习俗传入日本。茶叶、瓷器也传入朝鲜,酒曲制作方法也经朝鲜传入日本。西域的饮食如烧饼、佯锣、三勒浆、龙膏酒等,果蔬如波斯枣、甜瓜、包菜、偏桃等,印度的胡椒、茄子,尼泊尔的菠菜、浑提葱,泰国的甘蔗酒,印尼的肠琼膏乳、椰花酒,越南槟榔孔雀脯等也传入了中国。唐太宗还派人去印度学制糖技术[以上内容见慧林:《一切经音义》卷37、《隋书·王邵传》、《太平御览》卷974、《岭南录异》、《真腊风土记》、《酉阳杂俎》、[日本]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张伯霞译)、[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新唐书·摩揭陀传》、《大唐西域记》、《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唐与周边的吐蕃、回鹘也有着饮食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西藏,配与松赞干布,带去了中国烹饪的一些原料和烹饪方法,如制碾、制磨、种蔬菜、酿酒、打制酥油等,至今藏人还将萝卜称为“唐萝卜”。“自从公主和亲后,一半胡儿是汉家”说的就是这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变化。考古发现吐鲁番唐代回纥人墓中有保存完好的饺子、多样小点心,也说明了中原食风对当地的影响。另外,宗教文化传入对中国饮食亦多有促进。一是清真饮食随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经商和定居传入大唐中土;二是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至南朝梁武帝崇佛吃素,形成寺院素菜风味,给中国烹饪添加了两笔浓彩。

总之,这一时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既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多次大移民、民族大融合、文化重心大迁移等一系列客观刺激的必然。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它的成熟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