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风格的历史文化传承再探讨

区域风格的历史文化传承再探讨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封建制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条件极为有限,人们的思想比较守旧,生活较为清贫。可以说是近代以前中国数千年广大农村、山区,尤其是边鄙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主体风貌。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因此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物质资源、气候情况、风俗等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更是各具特色了。这种从食文化角度审视的文化区域风格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它的存在、它的发展,都体现了食文化的历史特性——封闭性、惰性、滞进性和内循环更生性。这种特性,在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分割和封闭性很强的封建制时代尤为典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一人群的社会生活越是孤立和封闭,其文化的地域性便越明显,该种文化的民族的和历史的,即传统的色彩便越典型,个性的特征便越强。人类的历史文化,至少是殖民时代以前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首先便是这种意义的地域性的文化。

封建制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条件极为有限,人们的思想比较守旧,生活较为清贫。虽然基本生活可以有所保证,但是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经常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可以说是近代以前中国数千年广大农村、山区,尤其是边鄙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主体风貌。于是,自然地理的差异、经济生活的差异、人文的差异,进而是习俗和心理的差异,其结果便是在封闭性极强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基本长时间地保持着原有的饮食文化,吃着种类相同的食物,使用着相同或类似的生产和加工食物的方法,同一地方的人们也基本具有相同的饮食和起居等的生活习惯,从而使本地方的饮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周而复始。这种生活在当时的封建制时代极少发生变化,渐渐地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风格,无论是生产食品的人还是消费食品的人也就具备了大致相同的饮食思想和观念。因为在迟滞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高度封闭的人们,饮食生活的变化的确是太慢、太小了。与此相比,在彼此距离遥远的各区域,这种特性则更为明显,例如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讲更为封闭,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极少发生变化,从而在人类的历史沿革中,表现出一种相对静态的面貌。(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