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末,本该是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的谢风华年假结束、应当重新稳坐在偌大的办公室中布局和调整项目的日子,但是众多下属面对的却是空荡荡的办公室和紧闭的门——或许这个在投行界鼎鼎大名的资深人士再也不会露面,就在监管部门因怀疑其涉嫌ST兴业重组项目的重大内幕交易而开始介入调查后,谢风华突然却并不意外地从公众视线中消失。而在5个月之后的8月、9月,证监会宁波监管局一纸公告证实了谢风华妻子、华泰证券投行部执行董事安雪梅亦失踪。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议的行为。
(一)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
(五)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
(六)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
(七)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
谢风华曾就职于美资机构中国代表处、香港百富勤和厦门证券。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文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1994年开始从事投资银行工作,主持和参与的重大项目包括:海洋集团、厦门建发、厦门大洋IPO和厦门建发增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风华推出国内第一家阳光可转债,承销可转债数全国最多、2006年非公开发行家数全国最多。可见其在发行承销、上市推荐、资产重组和证券投资分析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深远人脉。
虽然谢风华在操刀ST兴业项目之前就已经很富有了,但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资产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蕴藏的暴利,还是令这位深谙其中“法门”的“圈里人”竞折腰:
在帮厦门大洲集团董事长陈铁铭入主ST兴业、试图向其注入房产业务并最终控制上市公司的过程中,谢风华利用既是保荐人又是重组方案牵头人的资源优势,“悉心”掌控着资产重组的节奏,同时利用其表弟的股票账户在重组前提前买入股票,在重组高潮时抛出套现。
事后查实,谢风华从2008年开始大笔吃进ST兴业股票,同时ST兴业借助重组概念从2008年4季度2元多的股价,一路飚涨到2009年5月中旬的8元多,而后更是以近乎90度的直角连拉涨停板:5月25日上涨4.58%,26日,ST兴业封于涨停,27日发布重大事项暨停牌公告,开始停牌,6月26日复牌封于涨停。ST兴业的股价从重组前最低时的2.43元,上涨到最高时的10.47元,累计涨幅高达330.86%!(如图3-1所示)不难想象在此过程中内幕交易蕴藏的利润是何等惊人!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在外界看来震惊不已的案件,却完全是两个“圈内人”因为内讧而导致的“爆料”,谢风华的东窗事发直接的导火索则是其此前举报国信李绍武长达10年的内幕交易案底的“不守规矩”,而招致同行报复所致。
图3-1 ST兴业股价K线图
李绍武内幕交易持续时间之长、获利之丰厚都远非谢风华可以比拟的,利用其国信证券投行四部总经理的职务便利,以其妻邱丽颖为“幌子”攫取了大笔利润。经监管部门查实:
2001年6月11日,邱丽颖注册了深圳市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昕利科技),半年后昕利科技便出现在轴研科技的大股东名单里。公开资料显示,昕利科技出资70.59万元获得65万股股票,而当轴研科技2005年以6.39元/股的价格发行时,昕利科技持有的轴研科技股票市值已经暴涨到415万元,增值4.88倍!
2004年12月,邱丽颖又一次摇身一变成为莱宝高科控股子公司的核心员工,很快便以11.3万元换取了5万股员工股,并通过此后的送转将股数增加到6万股,2007年1月12日,当莱宝高科于2007年1月以20元的价格IPO时,这笔股票已经价值120万元,增值9.62倍!(www.xing528.com)
2008年3月,邱丽颖再次以深圳市南方宏立税务师事务所副所长的身份,在上市公司四方达引入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参与增资以60.61万元换取100万股股票。而当四方达2011年2月以24.75元/股的价格登陆创业板时,这笔股票的市价已经高达2475万元,增值39.83倍!
令人啧啧称奇的投资记录背后,无不闪现着其夫保荐人的资源控制。但是由于谢风华的“爆料”,这一连串的投资奇迹终止于2010年5月26日,国信证券对外宣称“投行四部总经理李绍武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相关监管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公司劳动纪律,对其予以开除处理,并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恰如一位投行“圈内人”所说,“这一行干净的人很少,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举报人自己也承担很大风险。”谢风华的案发则完全是因为国信证券内部人士报一箭之仇的举报,才最终被公之于众。
或许谢风华和李绍武的案例绝非个案。
资本市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基金黑幕当事人,在时隔了10年后的现在,也早已“一笑泯恩仇”了。毕竟同在这个行业里面混饭吃,谁也不会不给自己留后路,这也注定了将有更多的内幕交易、更多的黑幕被尘封于上市公司原始股东、资产重组方和保荐人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心底,或将永远成为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基金黑幕》事件
2000年10月初,《财经》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深度报道,这篇文章引发一场基金行业的深刻变革和洗牌,也令中国普通投资者第一次意识到了资本的力量和利益。
2000年10月16日,国内最大的10家基金公司集体作出回应,在数家权威级证券报上发表严正声明,称《基金黑幕》颇多不实之辞。10月19日,《财经》杂志也同样发表了严正声明,称自己的报道均有正当来源和可靠依据。
《财经》的依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赵瑜纲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从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22家证券投资基金,通过上海证券市场大宗股票交易(成交量在1万股以上,含1万股)平台的交易记录,并得出结论“证券基金有大量违规操作、违法操作”。
对此《基金黑幕》一文认为“机构投资者能够稳定市场”这一理论还只是一个假设或者说是市场一厢情愿的“幻想”。
然而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初衷就是在于,股票二级市场的增量资金供给已经无法支撑快速的融资扩张,与此同时众多缺少正确投资理念和投资经验、没有可持续盈利的投资方法的普通老百姓,虽然手中有钱却不敢贸然进入证券市场,只能存入银行而导致天量货币资金的沉淀。设立证券投资基金就是以专家理财的方式,让更多普通老百姓分享资本利益、分享证券市场发展成果。所以说,证券投资基金本质是“信托”品种——因为信赖,所以托付。
另一点就是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理念成熟的价值投资者,区别于散户群体追涨杀跌、助长助跌的“盲从”行为,围绕股票内在价值为中枢,股价过高时卖出、股价被低估时买入,以此平抑股价的过激波动、平滑股价走势曲线股价,起到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
但真实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证券投资基金往往充当了市场操作的“反向指标”——当基金整体仓位处于低位时,往往也是股市的底部区域,相反当基金几近满仓时,行情也往往快要见顶了,基金整体体现出的“羊群效应”并不比公众投资者更加理性。
此外,《基金黑幕》还认为,证券投资基金在证券交易中存在违规对倒、制造虚假的成交量,欺骗公众投资者和基金持有人的现象。
股票与其他商品一样,同时有买有卖才会形成交易,在没有人来买的时候,即使卖家疯狂大甩卖,也未必能够顺利地获得现金。此时,便只有通过“对倒”——自己买卖自己的股票,制造出虚假的成交量来诱使其他人相信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股市中的一句格言:“只有成交量不会骗人。”意思是操纵股价容易,成交量却不会骗人,但现在通过自买自卖的形式对倒交易,就形成了虚假成交量,使广大公众投资者无从判断交易的真假。
《基金黑幕》第一次研究发现,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多家基金进行同一只股票的同时增仓和减仓,或有增有减所涉及的股票有76只,自身对倒的7只,基金间双向倒仓的11只。第二次研究又发现,基金共同减仓和增仓,或有增有减涉及的股票增加至140只。大部分基金管理公司都涉足“对倒”行为。
《基金黑幕》认为,证券投资基金除了对倒外,还有更为严重的倒仓行为。倒仓,就是甲、乙双方通过事先约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行为,以此来操纵股票市场价格。
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的独立性很差,基金的老板们如果只为大股东和发起人利益着想,那么就会损害广大购买了基金的投资者的利益。基金是以证券公司为母体的,基金的负责人主要来自券商的高层,那么基金的负责人就会与券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会对广大的基金购买人负责吗?利用关联交易或是内部人交易,为券商负责,损害广大散户的利益,这都是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2002年3月24日晚,中国证监会宣布,依据《证券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博时基金管理公司使用不正当交易手段进行股票买卖是否构成证券欺诈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