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禎批點歐文時持有自己的批評原則,與“師心”“尚真”等文學思想一致。作爲當時詩文名家的他在批評歐文時強調自然本色,喜歡用“味”“疏”“清”等語詞評騭,甚至直接引詩賦論文。另外,與他人零星批點語不同,他的批點語往往透發出辯證的思維。現將其批評原則與批評特色略作闡釋,以管窺其在歐文評點史上的意義。
首先,批點之論強調自然本色,崇真尚性。馮夢禎論文尚真求心,認爲“文章之道,一真而已,真極而文生,溢爲光怪。”[15]評《送秘書丞宋君歸太學序》“知君行聖賢之所難者爲難能也”一節,馮夢禎強調澹真之美:“文章至此,直從肺腑流溢,以天機成文,無絲毫偽氣矣。”這種對歐文獨抒真素,天機溢流的強調與馮夢禎“真誠惻怛之氣,如春行宇宙間,草木蟲魚,種種色色,皆有春意,是足傳己”[16]一脈相承。馮夢禎爲文強調獨抒性靈,不求刻意爲工,與友人論及文字旨訣時云:“知寫家書及上豆腐酒帳,便知爲文。”[17]所謂“豆腐酒帳”即指真率自然,原味本色的藝術風貌。在歐文評點中,馮氏秉持這種直追本色的評文風尚,如評《送楊寘序》云“無處不會其本色”,評《謝宣召入翰林表》云“風藻自然”,評《亳州乞致仕第二表》“知直道以事君”一節云“意生,調清,成文,無斧鑿之迹”。這種風行水上,清新拔俗之論自與當時文壇主流模擬雕刻,謹守秦漢古文矩矱之風迥異。
與“尚真”、崇“自然”一致,馮夢禎喜以“味”“清”“風藻”“風”等論歐文,如評《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録序書》云:“從淺出轉情,婉致有味。”評《蘇氏文集序》云:“雋永有餘味。”評《梅聖愈詩集序》云:“清逸雅曠,不爲驟馳奔軼而妙脫羈馬,中自有超然世外之味。”評《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雖繫其所藏,猶有待焉”一節,云:“‘有待’意是求樞密作序,本旨卻從此處方透出,如層累而造巔,極有機勢。向令開口説盡,則意垂竭而無味矣。”馮夢禎之重視“味”,稍早於公安、竟陵,並以之衡準歐文。“味”雖出於先秦,然於魏晉時期才進入審美範疇,有品味鑒賞之意涵,劉勰多次論及“味”,鍾嶸亦有“滋味”説,司空圖“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以及“味外之旨”將“味”理論推到極致。“味”意涵複雜,主要是指蘊含在文章中符合藝術規律的神韻與情態,淡永遒逸,是一種不可言説之美。歐公正是追求“味外之致”踐履者,正如《六一詩話》所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馮夢禎以“味”評文,不僅深入歐文肯綮,而且與自己“筆機所至而天真爛然,語不足而味有餘”[18]的行文風貌一致。除卻“味”,馮夢禎推尊“清”的審美風格,如評《御書閣》云:“不緊要處古色清真”,評《送梅圣俞歸河陽序》云:“清貴有似梅君之詩”,評《石曼卿墓表》云:“此篇更覺磊落而清踈可誦。”評《梅聖愈詩集序》云:“清逸雅曠。”此外,馮夢禎還以“風”論文,如評《韻總序》云:“此文序次源委,衍迤條暢,是仿史遷年表而風力不及耳。”評《謝宣召入翰林表》云:“風藻自然。”評《峴山亭記》:“其論二子立名處,抑揚有情,更有風藻。”評《醉翁亭記》:“點序遊晏之趣,至於風雅可誦,若賦若畫,惟此文有之。”無論是“清”亦或是“風”,都指涉清麗俊逸與風藻韻致,偏於柔婉一路,與“味”的審美旨趣一致。
其次,批點歐文多具辯證思維,這在歐文批點中並不多見。如評《上范司諫書》云:“一氣貫輸於議論中,時分時合,時婉時直,成極妙之文。”評《與謝景山書》云:“明快中必有紆徐之味。”評《刪正黃庭經序》云:“此文不自立論而全述無仟子之言,未止一語見意,又是一格,乃其有揚必有扢,有信必有屈,所謂大機軸也。”評《續思潁詩序》云:“串敘俯仰之情,有韻有骨。”思維方式是由學識、言辭、觀念以及情感等諸多要素建構的認知系統,而辯證思維正是基於諸要素基礎上極爲強調思維的辯證性,並且內中蘊含著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性。馮夢禎是一位佛教徒,“接觸佛教後便對之深信不疑,爲江浙一帶佛教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19]。佛教信仰在中國知識階層的思想精神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虔誠佛教徒的身份對馮夢禎辯證評點思維的形塑應不無影響。細辨馮夢禎辯證批點,在推尊歐文的同時,其實隱含著對歐文專屬某一風貌的質疑。“婉”與“直”,“明快”於“紆徐”,“韻”與“骨”,“揚”與“扢”俱爲對立概念,分屬論文兩端,往者論歐文或以雄肆或以淡永概之,而馮夢禎歐文批點則認爲歐文多樣風貌不必以不同篇目劃割,即便同一篇文章亦能將對立的風貌糅合,並可生爲文之典範。另外,馮夢禎還常用“卻”“然”顯揚歐陽修高卓之文,而這些轉折用語亦是連接著對立範疇的兩端。如評《上范司諫書》曰:“意愷切而辭不苦”“極委重范公而語氣不矜激”。評《爲君難論下》曰:“開説處人若緒多則冗而不徑,公卻委婉引來,亦最明凈無沾滯。”評《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表》曰:“封君必無可稱述,而以子方之節概顯之,自覺風生。”一般而言,“剴切”似與“辭苦”相對,“冗而不徑”與“明淨無沾滯”相對,“無可陳述”與“自覺風生”相對,而馮夢禎通過連接語將兩端粘連,在比較中凸顯高妙一端,可謂匠心獨運。
最後,喜引詩、賦論文。馮夢禎不僅工於文章之學,而且詩歌成就卓然,“其詩不習館閣語,登臨古什,追蹤陶謝。律絕雖多豔體,亦有生香真色之妙,與高致不相妨也。”[20]“詩文之辨”一直是文學史的重要命題,聚訟紛紛,莫衷一是。總體而言,詩與文分屬兩種文體,“詩主言情,文主言道。”[21]詩歌多以委婉優柔表現審美意蘊,而古文則敘事明理,顯直而有益於名教政事。然馮夢禎以詩歌評文,含蘊著“詩文一律”的特質,其中“一律”主要集中體現於情韻之上。唐宋古文運動以來所創作的古文,特別是歐陽脩之文,多以高情遠韻、簡夷淡泊見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詩文界限,馮夢禎之論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律”,如評《送梅圣俞歸河陽序》從詩文風貌上將詩與文對應:“清貴有似梅君之詩。”馮夢禎喜歡引用詩句評析歐文,如評《釋秘演詩集序》“余亦將老矣”一節曰:“愁聽清猿夢裏長”;評“曼卿亦不屈以求合”一節曰:“灌輸處所謂‘即從巴峽穿巫峽’,其蹈險不驚,惟欶長年摙有神耳。”評《讀李翱文》曰:“《楚辭》云:‘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此文似之。”《釋秘演詩集序》從死生聚散著筆,“余亦將老矣”一節穿插著作者對老死離別的沉痛感受。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語出王昌齡《送魏二》,以江上夜月,愁聽猿聲,寫別後之情。若將二者相較,發現愁緒相契,俱爲慷慨嗚咽之音。而“曼卿亦不屈以求合”一節行文暢達,淋漓盡致,與語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一氣灌注如出一轍。而評《讀李翱文》:“《楚辭》云:‘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此文似之。”《讀李翱文》中歐陽修感念時事受挫,情感強烈,曲折悲愴。而“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語出《九歌·山鬼》,以淒清幽艷的山景描寫追求受挫的哀愁悲怨。二者表達之道俱爲追求受挫而哀怨悲憤。清代學者劉熙載評歐陽修之文云:“幽情雅韻,得騷人旨趣爲多。”[22]歐文與《楚辭》俱情辭相尚,且多惻隱之心,而馮夢禎早於劉熙載之前就已將歐文與《楚辭》的關係點出,頗有卓識。
要之,馮夢禎是中晚明時期頗具影響的文人,其歐文批點既有時代“性靈”思潮的折射,又有自身卓識的透發,在歐文評點史上魅力彰著。馮夢禎批語雖爲書坊過録,但這並不影響其批點的價值,更能凸顯其價值,因爲從書坊的角度而言,其過録及其過録語的擇取無疑是最具時代特色也最符合其時讀者之期待,這便間接反映了當時時代的審美風尚。十卷批本《歐陽文忠公文抄》雖同時録入茅坤、唐順之、王鰲等人批語,但他們更偏於用審視時文的標準去揭示唐宋古文的“法度”,馮夢禎並沒有落入窠臼,他以“詩性”探取“文心”,別具韻味。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國際學院)
【注释】
[1](明)屠隆:《由拳集》卷十六,《續修四庫全書》第13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5頁。
[2](清)何焯:《義門先生集》卷十,清道光三十年(1850)姑蘇刻本。
[3]《由拳集》卷十六,第215頁。
[4]羅宗強:《嘉靖末至萬曆前期文學思想的轉變》,《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5](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804頁。
[6](明)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卷三十四,明萬曆刻本。
[7](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五,明天啓刻本。
[8](清)錢謙益:《錢牧齋全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00頁。(www.xing528.com)
[9](明)鄭鄤:《峚陽草堂詩文集·文集》卷七,民國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10](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冊,济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121頁。
[11](明)黄汝亨:《寓林集》卷三,明天啓四年刻本。
[12]《快雪堂集》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4冊,第1頁。
[13]現存明末十卷朱墨套印本《歐陽文忠公文抄》大致可分爲兩個譜系:一個是六冊本,收藏于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等。另一個爲五冊本,收藏于南京大學圖書館等。筆者曾將兩種冊數不同的《歐陽文忠公文鈔》對比,發現它們在卷數,所選篇目以及評語以及字迹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五冊本和六冊本應是同一版所出,只是存在裝訂冊書差異。《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圖書目録》載:“宋歐陽脩撰,明茅坤評,明刻套印本,五冊,八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南京大學圖書館編:《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圖書目録》,第141頁。)
[14]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3頁。
[15]《快雪堂集》卷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冊,第595頁。
[16]《快雪堂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冊,第56頁。
[17]《快雪堂集》卷二十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冊,第423頁。
[18](明)焦竑:《澹園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189頁。
[19]魏紅艷:《馮夢禎研究》,浙江大學2014届博士論文,第62頁。
[20](清)沈季友:《檇李詩繫》卷十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清)費錫璜:《漢詩總説》卷三十一,《叢書集成續編》第19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第261頁。
[22](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