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礼,常被畀以“浏阳古乐”之名,是一种融乐、歌、舞、礼于一体的祭孔仪式,由乡贤邱之稑创制于清道光九年(1829)。然邱之稑何人?系浏阳礼乐局首任教习监生,其人据《浏阳乡土志》记载“读书务探奥窔”且“尤覃精律吕”。在通学音韵后便“遂仿古法,掘坎纳管”,并被邑宰聘为教习,以“按律制器,率众肄习”[12]。
邱之稑为探奥窔,不辞道远,亲赴山东曲阜考察祭孔古乐。在此期间,他从遐迩闻名的曲阜文庙礼乐中汲取了许多“养分”,因而推动了当时浏阳文庙古乐礼的发展。此外,通过躬亲实践,他还着人先鞭地补齐了自秦汉后“八音”中缺失的匏音;正律吕管,重新排合,解决了要另用十二只律管定调的困难;将原有一腔一声,一字四拍的呆板曲谱改为一板三眼,并用了切分、附点延长及旋律加花等手法,改编、丰富了祭孔古乐。又依南宋赵彦肃所推行的《风雅十二诗谱》《呦呦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之覃兮》《采采卷耳》《维鹊有巢》《采蘩》《采》等曲,以五音、声字进行谱曲,使民间适用,曲阜孔庙后来亦采用此乐谱。邱之稑对古乐礼的一系列改造、实践为我国保护与发展传统音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农历每年二月上旬、八月上旬丁日及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日之时,浏阳文庙古乐礼于浏阳文庙起祭。黎明开祭,由县官主祭。演奏时乐、舞生听赞礼者立歌为据,八音齐奏,诗、唱相合。六十四名舞生起文、武舞,礼、乐、歌、舞四者配合默契。共两个小时,约两百人参与。一百多年来,代代相承,是我国祭孔礼仪中较为完整的古乐。文庙祭孔古乐、舞一共六章,分别是:
其一,迎神昭和之章;
其二,初献雍和之章;
其三,亚献熙和之章;(www.xing528.com)
其四,终献渊和之章;
其五,撤馔昌平之章;
其六,送神德和之章。
清至近代,祭祀所用乐器由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八种原材料制成,分有匏埙、鼓、柷、敔、磬、钟、箎、琴、瑟、箫笛等。汇合演奏,乐音雅淡,静穆温和。舞器则有翟、籥、干、戚文武器,制乐书籍、整套舞生冠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