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抗蒙保卫战的背景与斡腹之谋

广西抗蒙保卫战的背景与斡腹之谋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记述两次抗蒙保卫战后,称蒙古乃“阴山极北之寇,犯炎方宅南之境,狙伺二十年”,此盖指蒙古的“斡腹之谋”,这也是广西抗蒙保卫战的大背景。足见在宋蒙战争之初,宋廷就被蒙古的“斡腹之谋”所困扰。从宋蒙战争爆发之初,至宝祐六年秋蒙军自云南进攻广西,第一次广西抗蒙保卫战爆发,蒙古假道攻宋的“斡腹之谋”流传二十余年,故宋方将帅李曾伯认为蒙古“狙伺二十年”并无不妥。

广西抗蒙保卫战的背景与斡腹之谋

攻广西之敌,碑文中称“鞑”、称“虏”、称“贼”,而无一语蒙古。“贼”是中国古代对敌人的一种贬称,“虏”是汉族对外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者的辱称,南宋时人多用“鞑”来指代蒙古族。南宋末年正是蒙古军大举入侵之时,因此这是蒙古来攻,绝无疑义。

碑文记述两次抗蒙保卫战后,称蒙古乃“阴山极北之寇,犯炎方宅南之境,狙伺二十年”,此盖指蒙古的“斡腹之谋”,这也是广西抗蒙保卫战的大背景。广西现存诸多有关宋蒙战史的摩崖碑刻,即与此相关。一是淳祐六年(1246)《桂林撤戍记》,云:“淳祐乙巳(五年,1245),圣天子以鞑侵大理,豫戒不虞,诏京湖大制阃调兵戍广。”[19]二是淳祐九年(1249)《新建犒赏库记》,云:“皇帝嗣统二十有四年,疆吏来告,鞑将蔡云南以剜我南鄙,□驰驿召濠梁董公(槐)镇桂州。”[20]三是宝祐三年(1255)《宜州铁城记》,云:“岭右自淳祐以来,传云南有鞑患,朝廷重我南鄙,移师戍之。”

这些碑刻所记,均表明蒙古有从云南假道攻宋的倾向,此即“斡腹之谋”。所谓“斡腹”,是南宋时人对蒙古军作战中采取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的称谓,指暂时避开敌人的正面防线,绕道至敌国或敌军背后的腹部地区展开攻击,其实质上是一种假道借路的行动。蒙古在灭西夏、金,以及三次西征之中就多有用到此战术。[21]宋人认为蒙古的“斡腹之谋”有两层意义,一是自秦、巩假道吐蕃或云南“斡腹入蜀”,二是自云南或安南“斡腹攻广(西)”,其内涵在于避开南宋坚固的淮河、长江防线而假道大理、安南,迂回包抄南宋薄弱的后方,如广西、四川南部、湖南西部等地区,开辟战争的突破点。[22]

端平元年(1234),宋蒙战争正式爆发。至嘉熙年间(1237—1240),南宋君臣就已风闻蒙古假道攻宋的“斡腹之谋”,并采取了应对措施。嘉熙元年(1237),蜀人吴昌裔以广西经略司据岑邈、谢济所申,“以为敌(蒙古)已破大、小云南”,称“广西事体直可寒心”[23]。嘉熙三年(1239),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具申朝廷,“鞑贼欲由大渡河攻破大理等国,斡腹入寇”,宋廷则下扎广西经略安抚使徐清叟,“严行体探,预作堤防”[24]。淳祐元年(1241),又“或言虏谋自安南斡腹”,理宗遂欲命名将杜杲出守广西。[25]同年,宋廷密札广东经略安抚司,以谍报“(蒙古)谋由交趾趋邕、宜”,令广东经略安抚使刘伯正与广东转运使刘克庄“整龊军马,漕积聚钱粮,以俟调发”,后“斡腹之说”更是“若缓若急,将信将疑,岁岁如此”[26]

淳祐九年(1249),时任广西经略安抚使的李曾伯也曾奏:“十数年以来,始传鞑有假道斡腹之计,见于中外奏疏,前后凡几,其为隐忧,岂得敷述。”[27]其“十数年”前,当在嘉熙年间或更早以前。足见在宋蒙战争之初,宋廷就被蒙古的“斡腹之谋”所困扰。

淳祐十二年(1252)九月,忽必烈入觐大汗蒙哥,受命帅师远征大理,兀良合台为总督军事。至宝祐二年(1254)秋,兀良合台俘大理国主段兴智,“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等蛮三十七部”,云南地区自此纳入蒙古统治。[28]这为蒙古“斡腹”进攻南宋铺平道路,广西也由大后方变成前线阵地。(www.xing528.com)

另据《宋史全文》载,蒙古灭大理后,从宝祐三年至五年(1255—1257),有关“斡腹之谋”“斡腹之传”“斡腹一事”“斡腹支径”等内容频繁地出现在理宗与大臣的召对、宣谕中[29],显示出蒙古正加紧实施“斡腹之谋”,南宋西南边防形势也愈发危急。宝祐五年(1257)十月廿二日,湖南安抚大使李曾伯得广西经略安抚使印应飞手札,云:

应飞自得特磨之报、安南之报,此心如熏,盖念敌人积年工夫,破大理,入善阐,降罗鬼,此皆蛮之强大者,皆已入掌握中,才入省地,奚往不可,区区宗社之忧,更出于所部之外。今精兵良将尽在两淮,若自上旨辍二万人,命两大将前来,转残局为胜势,当在此举。[30]

印应飞手札中言事急切,其“特磨之报”“安南之报”,即是蒙古欲借道云南或安南进攻广西的情报。后李曾伯缴报此札,并望理宗“宣示辅臣,共图庙谟,速遣边援,以救封疆之急,宗社生民”。遂有宋廷设立广南制置大使司,建阃静江,李曾伯改除广南制置大使,措置广西边防。

从宋蒙战争爆发之初,至宝祐六年(1258)秋蒙军自云南进攻广西,第一次广西抗蒙保卫战爆发,蒙古假道攻宋的“斡腹之谋”流传二十余年,故宋方将帅李曾伯认为蒙古“狙伺二十年”并无不妥。但值得注意的是,温海清先生认为南宋军报中频繁流传的蒙古“斡腹”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南宋西南边帅出于对蒙军军事行动的本能警觉的反应,进而作出的一种臆测和联想,以及蒙古“斡腹”攻宋战略在宋蒙战争之初并未出现。[31]此观点有其合理性,与近年来石坚军先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提出自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就已形成的对宋总体战略的“斡腹之谋”相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