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高210厘米、宽120厘米,碑文楷书,计18行,行33字,约600字,总体留存完好,文字均可识读。为方便讨论,现据原碑迻录碑文如下,每行末则以“/”标示:
宝祐戊午,/朝廷合二广创制阃,命曾伯再牧,防南鄙也。寻调建康都统制朱广用领军来戍,于是/以诸道戍兵并委之总统,相与修浚城池,为保固计。是秋,鞑犯邕境,赖我师遏之,不致/深入。明年开庆己未,筑凿甫竣,边遽已动,七月虏渡乌泥江,八月犯横山,九月廿二/日薄我城下。幸壁垒具,将士用命,一鼓而殪贼前锋,遂引退砦于数十里外。我师昼夜/攻劫,大小十余捷,贼气顿沮,相持两旬,由间道而湘。亟遣兵追袭,一捷于黄沙,翦其渠/魁,俘获甚众。再捷于衡山,剿杀几尽,贼不克逞以遁。阴山极北之寇,犯炎方宅南之境,/狙伺二十年。驰骛数万里,拥众驱蛮而入,乃载籍所未有,向非桂城矻柱其冲师,武臣/力敌王所忾,广南亦岌岌甚矣。此皆/宗社威灵,天人佑助,亿万载无疆之福也。兹制阃结局,都统制且撤戍以归,砻石请纪/文武宾校氏名。载念兽夷犯顺,非小变也,连年得以固我封守,吾民幸免翟难,诚同舟/共济者之力。矧蒙烟瘴,犯霜露,备极劳苦,是不可不纪,以示永久,非事夸诩也。提/刑、提举兼参谋四明丰菃,制机左锦文可嗣、眉山家遇、河内李曾修,制议永嘉邹琳,制干清/湘管安昌、襄阳李湜、旴江聂世坚、合沙卓右龙,制佥长沙凌炳炎、耒江陈弥寿、括苍张/建大、济南杨泾、九江刘烈、清湘赵龠夫、庐陵朱埴、会稽陈策,制帐都统制长沙朱焕,总/管岘山彭兴、浮光余梦发、都梁丘政、浮光朱大德、寿阳王胜、金陵王达、金陵陈邦杰、浮/光张琦,钤路统制合淝程俊、泗川周旺、都梁李庆、山阳杨俊、浮光周胜、海陵戴俊,戎司/属官浮光吴起宗、清源罗万敌、古霅郑祥。
部分金石文献和广西地方旧志辑录有此碑录文,如《桂胜》《粤西文载》、嘉庆《临桂县志》《粤西金石略》等,或名《李曾伯纪功碑》、或名《开庆摩崖纪功碑》,但上述诸书多为清代所作,而在清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均窜改了许多容易引起嫌忌的字眼。对照拓本,凡是提到“鞑”“虏”“贼”等字眼的地方,或改“敌”或改“寇”或作空白,其中《桂胜》虽成书于明代,但录文多有讹误,也未能反映碑文原来的面貌。(www.xing528.com)
碑文又见著录于李曾伯的文集《可斋续稿后》卷一、二内,原题为“桂阃文武宾校战守题名记”[1]。故碑文虽无撰书人姓名,但据文意及因著录于李曾伯文集内,为李曾伯所作无疑。将清初抄本《可斋续稿后》所收录碑文与原碑校勘,原碑开端“朝廷合二广创制阃,命曾伯再牧”,其人名“曾伯”,清初抄本作“某”,这应是李曾伯后人在整理文集时,避先者讳所致。
关于碑文撰写的时间,《全宋文》编者在录文题下加有小字“开庆元年”[2],意似为开庆元年(1259)作,但考文中“再捷于衡山”“制阃结局”等事,均在景定元年(1260),此误。考李曾伯事迹,其于景定元年五月五日,罢广南制置大使;[3]七月十五日,广南制置大使司结局,即“制阃结局”,八月四日,李曾伯起离静江,至兴安乘舟离开广西,[4]故碑文的撰写及刻制时间都应在景定元年七八月前后。而若以刊刻时间称呼此碑,当为“景定摩崖纪功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