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信仰的功能。我们在分析汉代为官吏立祠的原因时就发现有些官吏祠在被建立时是受到宗教信仰色彩影响的。以许杨为例。《后汉书·方术列传》载:许杨为都水掾,为百姓起塘四百里。“初,豪右大姓因缘陂役,竞欲辜较在所,杨一无听,遂共谮杨受取赇赂。晨遂收杨下狱,而械辄自解。狱吏恐,遽白晨。晨惊曰:‘果滥矣。太守闻忠信可以感灵,今其效乎!’即夜出杨,遣归。时天大阴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时人异焉。后以病卒。晨于都(官)〔宫〕为杨起庙,图画形像,百姓思其功绩,皆祭祀之。”[50]郡守邓晨为许杨立庙,不是因为许杨的功绩有多大,而是其事迹颇有神异色彩。当时的人们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很容易就归结到神灵身上。许杨的刑械自解很有可能就是狱吏念想着许杨的功绩而帮他解开的,邓晨以为是忠信感灵罢了,道路中若有火光无非是心理暗示罢了,以强化之前的判断。邓晨为许杨立庙后,百姓们就祭祀他。一是许杨的建塘的功绩,二来也是受当地神灵信仰的影响。而当民众每年为之祭祀这一种形式,就起到了维系当地这样信仰的一种功能。当然,当时的人们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文化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讲神灵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影响地方行政的功能。前面在分析官吏祠的积极功能时我们知道官吏祠具有寄托民众追思的功能。民众追思的是官吏,具体来说是官吏在任上施行的一些对他们有益的措施。一般来说,民众追思的这一类官吏正是当地的行政长官。这些官吏也是具有感知和思考能力的人,也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时如果多施行对民众有益的措施民众就有可能会为他们立祠的话,他们会不会更多地施行对民众有益的措施呢?当然会。在汉代受别人奉祀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事。就像前引《汉书·循吏传》朱邑对他的儿子所说的那样:“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朱邑对他儿子说的这番话似乎略有责备子孙之意,其实是在向儿子夸耀自己。可见,官吏要是能预料到自己的施政措施可能导致民众为之立祠而官吏又希望民众为之立祠的话,该官吏是很有可能施行对百姓有益的措施的。由此,可以看出官吏祠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到地方行政。(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