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总督卢坤在接到灾情之后,首先做的是命令地方散给钱粮,加紧抚恤,“酌动司库地丁银……妥为散放”[43]。相较而言,两江总督陶澍首次考虑的赈灾措施更多。他将江苏省各地的灾情如实上报之后,先简单总结了各地的应急救灾举措,如“照例先行给予抚恤一月口粮……即由司库地丁项内酌发银两,委员赍往各处,随查随放,赶紧办理,妥为安抚”。然后附上需要朝廷帮忙调动或批准的救灾举措:首先是解决粮食问题,他一方面恳请道光皇帝将江都等九县“先行抚恤一月折色口粮,以应急需”[44]。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购买粮食,“请旨酌借藩库银两,先赴河南地方,采买米麦七八万石”,同时“仍一面委员赴川、湖两处,酌量采买米十数万石,续后运回,以备冬春接济”。如果仍然不够,陶澍还计划从东北调粮,只是不再借助官府,而是依靠民间船户,“又上海船户,向赴关东交易,岁以为常,往来较便。亦即发银交领,购买米豆,酌数给票,随时咨会奉天办理”,甚至在万不得已之时动用兵米。[45]其次,陶澍向道光皇帝建议,所有运往江省灾区的米船照例免除纳税,这样不仅能加快官船的往来速度,同时也可以使得民间商贩的米船争相前往灾区,大大提高救灾效率。最后,在粮食运回后,立即“分路平粜”,等到“米多价平”,便“照常征税,归还库款”。
卢坤则向道光皇帝建议先动用常平仓的粮食进行减价平粜,然后按照成例,对途径灾区的邻省米船免税并给予印票,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同时也可起到降低粮食价格的作用。这样便可做到双管齐下,解决短期内粮食短缺的问题。由此可见,陶澍和卢坤都提到对过往的米船实行免税的方案,以此来缓解灾区的粮食压力,而这一方案正来源于道光元年(1821)被旱、三年(1823)被水时期实行的免税政策。
奖惩官吏是卢坤用来稳定人心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在赈灾的过程中,许多官吏尽心尽职,积极赈灾。如九月廿二日上谕交部引见多次惩处盗犯、维护稳定的黄州府通判周存义,十月廿四日上谕奖励新修堤岸出工最多的湖北公安县知县焦家麟、江陵县知县陶洽和平民李煦。但也有官吏赈灾不力,怠忽职守。如布政使额腾伊,办灾迟缓,在查勘受灾各县的命令下达十五天之后才启程,最后禀报督抚时只汇报了汉阳等三个州县的受灾情况。卢坤上奏皇帝禀明情况,因此道光皇帝在七月廿三日的上谕中将额腾伊降为江苏按察使,而原江苏按察使衍庆升任湖北布政使。除此之外,蒲圻县知县丁周因杨林湖新堤被洪水冲垮,被道光皇帝“摘去顶戴”;湖南省龙阳县知县刘国彬因赈济灾民不力被革职;湖北兴国营守备徐伟烈、云骑尉李殿扬因缉捕私盐不力也被革职。
在奖惩官吏这一点上,陶澍与卢坤采取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对于表现良好的官员,陶澍请求皇帝给予奖励,如对河库道李湘茞、徐州道余霈元、常镇道张岳崧、护淮海道王廷彦、淮徐游击封绍“交部议叙”,桃北同知窦汝钧“赏加知府衔”,宿南通判沈镐、外北通判祝豫、高家堰通判黄宗保、扬粮通判陈□天、署铜山县知县王文炳“赏加同知衔”,山旴营守备蔡天禄“加部司衔”,署盱眙县知县候补知县王焯“尽先补用”等等。随后陶澍在两个月后河道工程完竣时也上奏奖励了出力最多的官员。但是对于表现不佳的官员,陶澍也绝不手软,时任扬州知府恩龄办灾不力即被陶澍奏请撤任,由镇江府知府王青莲“调署扬州府篆务”[46],道光皇帝认为“所办亦是”[47]。另外马棚湾漫溢事件的失察人员也被处理,如署扬河厅通判、清河县知县张心渊、扬河营守备王拱寿均革职并留工效力,前署高邮州知州光谦“交部议处”,永安汛千总李明岚革职,护淮扬道外南同知王贻象、河营参将张兆、河营游击薛朝英“照例议处”。虽然一个多月以后由于人手紧缺,部分革职的官员被暂缓处理,但是这也体现了陶澍惩处官员雷厉风行的特点。
同时,卢坤和陶澍也采取了加固河堤的举措。十月廿四日,卢坤上奏请求朝廷向湖北地区派遣一位熟悉水利的干员,协助处理水利等相关事宜。道光皇帝调赴了陶澍的幕员、原署两淮运司王凤生前往协助。在水灾发生半年之后的十二月二十七日,卢坤在奏折中提及了江夏的堤岸修建进度:
据武昌府知府……督同署江夏县知县……勘得荞麦湾月堤一道,计长一千二百八十丈五尺。又接连老堤十四段,长五千零一丈,其冲溃残缺之处,除补还外一律加高二尺……又据汉阳府知府……江夏县知县……汉川县知县……勘得襄河南北两岸,彭公、裙带、香花、姚光、麻埠、江西、太安、(柴)子、谢家九垸堤塍,……[48]
但是这次堤岸修得并不牢固,尤其是在之后的道光十二年(1832)、十三年(1833)江夏再次发生了水灾并冲垮了新修的堤岸,王凤生也因此引咎辞职,归还乡里。而江苏在马棚湾漫溢之后也进行了修筑堤坝的工作。陶澍详细查明了马棚湾的漫口情形,分析了相关原因并追责了失察官吏:
臣查河堤之有闸坝,原以借资蓄洪。一遇水患,则坝上之民惟恐保守之过坚,诅怨时形;坝下之民,又虞启放之太早,拼命阻挠,往往归咎于官。而地方官与河员又复互相推诿,实为恶习,必应整饬。[49]
由此可见,马棚湾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祸导致的,百姓之间由于利益不同影响决策、地方官员相互推诿责任,均是这场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后,陶澍带领大量官员,昼夜施工,冒险抢修,终于在十二月十二日成功将堤坝合龙,解决了漫溢的难题。(www.xing528.com)
与卢坤不同的是,陶澍更倾向于用发告示的形式去开展赈灾工作。在江苏受灾期间,他一共向全省发了三个告示。在第一个告示中,陶澍突出救灾的紧迫性,因此“不得不借资群力,共相凑助,以期推广皇仁,益宏赒济。……务各慷慨输将,或捐助银钱,或赒施米谷,或买米减粜,或折给口粮,悉听举行,务归实济”[50]。当然,愿意捐资赈灾的人也会有一定的奖励,即“事竣之后,由各董事将捐施数目报明地方官,转报本部堂查核银数,自当分别恳请旌奖”[51]。在第二个告示中,陶澍强调需要商贩、行户的米麦来急赈,并提醒他们注意沿路匪徒“藉灾索诈,截阻留难,勒掯短价”[52]。在第三个告示中,陶澍严厉谴责了一些匪徒猖狂违法的行为,提醒灾民注意安全,切不可同流合污。如果“藉灾滋扰,为害地方,为害商旅,并且贻害灾民”,那么必当“照例知罪”,“定当请旨,即行正法,绝不饶恕”[53]。事后证明,陶澍的三个告示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尤其对灾民的安全安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仅如此,陶澍还积极为兵丁借支饷银。灾情发生之后,地方上驻扎的军队也受到了影响。由于米价上涨,各处兵营兵丁的月饷已经无法支付。因此陶澍建议江宁城各营“照道光三年(1823)成案,每兵皆给米价银二两”,从第二年三月开始用十个月扣还;狼山营则“照道光六年(1826)、十年(1830)成案,每兵借给两月饷银”,从第二年春季开始,分六个季度扣还;青山营则每兵、每舵手各借银三两,以示体恤。除此之外,江宁八旗各营也应照道光三年(1823)和四年(1824)的成例借给两月米折银两,漂阳营每名兵丁也借支米价银二两,均用十个月来还,此旗营和绿营的供给从司库地丁银里发放。道光皇帝也都同意了这些建议。
当然,办赈章程在救灾过程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八月份,距离灾害发生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各灾区水位虽然已经下降了四到六尺左右,但是并未完全消退。此时大家都认为需要考虑的是长期的赈灾方案。因此在林则徐八月初六日抵达江苏省城江宁之后,陶澍便立刻与他以及江苏巡抚程祖洛、江苏布政使梁章钜、盐巡道葆谦商议最终的救灾章程,最终形成了“陈明救灾措施十二条事”[54],并在八月廿六日上报给了道光皇帝。这十二条章程分别是:第一,“倡率劝捐以赒贫民也”;第二,“资送流民以免羁留也”;第三,“收养老病以免流徙也”;第四,“劝收幼孩,以免遗弃”;第五,“劝谕业户以养佃农也”;第六,“殓瘗尸棺以免暴露也”;第七,“多设粜厂以平市价也”;第八,“变通煮赈以资熟食也”;第九,“捐给絮袄以御冬寒也”;第十,“劝施子种以备种植也”;第十一,“禁止烧锅以裕谷食也”;第十二,“收牧牛只以备春耕也”。
在这十二条章程中,劝谕的部分占了五条,分别是第一、四、五、十、十二条,官府主导的部分占了五条,分别是第二、三、八、九、十一,二者皆有的占了两条,分别是第六、七条。可以说这十二条章程既是赈灾形式精细化、多样化的体现,也是官方赈济与民间自赈结合的典范。一个多月之后,鉴于十二条章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林则徐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条新章程,并附在十月初九日程祖洛递送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
第一,报销查赈官吏的开支;第二,改革各衙门的陋规;第三,责令查赈官吏严加约束书役、地保;第四,印官和临时差委的官员应当互相稽查;第五,详细区分受赈的灾民;第六,严惩闹赈;第七,对外地流落于此的灾民给予一定的资助;第八,对流落在外的灾民回来领赈的行为要及时登记和限制;第九,地方官应选择银钱兑换利率较高的地区进行兑换;第十,禁止随同查赈官吏下乡的随从人员索要赏赈票,如被发现应当给予严惩。
显而易见,与陶澍十二条章程不同之处在于,这十条章程更倾向于是对查赈官吏以及地方官提出的严格要求,而且十二条章程像是对多年赈灾经验的继承,十条章程则更有针对过去赈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倾向。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两条章程发布之间的一个月内甚至更早时候,地方官以及基层官吏在办赈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贪污、克扣或者不作为的问题,甚至是部分灾民也会有冒赈、骗赈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情况肯定不止江苏一地,全国范围内也普遍存在着。林则徐在吸取了过往的经验教训之后,针对以上问题修订章程,约束不法行为,净化查赈风气,使得查赈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施,足可见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因此,在其仅仅上任三个多月后的十一月初五日,林则徐就被简放为河东河道总督,全力负责苏北地区的赈务和水利工作,这也正是道光皇帝对其工作能力的重要肯定。
综上来看,卢坤和杨怿曾在湖北的赈灾工作只能算中规中矩,因此成效并不显著。而陶澍、程祖洛和林则徐在江苏的赈灾工作中则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既有完整的对灾民安置的章程,又有对兵丁的抚恤,而且堤坝修得也较为牢固,总体而言较为出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