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些相对古老的村庄走走,大都会看到村口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树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几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宁波农村里,这种古树基本上是香樟树,也有些是银杏树。这些古树成为村民雨天避雨(打雷天除外),夏天纳凉的好去处,也成了村里的风水树。对古树的保护,村里都有口头的或书面的约定,如禁止在树根旁挖土建房,禁止在树干上挖洞钉钉子,禁止在树枝上晾晒衣服等。正是在一代代村民的保护下,古树才得以年年长新叶、岁岁吐新枝,反过来,古树又成了全村百姓的保护神。
有些村庄挖有人工的池塘,四周砌石,一边有埠头,方便村民淘米洗衣。池塘里的水有的来自地下的泉水,有的则引自山溪水。为了保护水质,村里同样订有村规民约,比如不得在池塘里洗马桶、扔垃圾,定期义务清淤等。这些规矩使池塘水始终保持清澈干净,让村民们代代受用。即使是天然的河流、溪流,村民们也要划出河段,上游洗衣淘米,中段洗衣洗物,下游洗马桶。平原的河道基本上间隔一两年要清淤一次,都是由当地村民义务投工。家里的生活垃圾,也会定期处理,当作有机肥施入农田。
黎芗有语(www.xing528.com)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提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在我看来,司马迁岂止是史学家,亦是法学家、伦理学家,甚至是哲学家。世间万物,莫不有规矩。规矩是道德传统,更是公序良俗。中国人修炼了好几千年,炼成的可不光光是浩荡的版图,还有让百姓安身立命的朴素道理,以及饱蘸着生命智慧的村规民约。老规矩是民众最本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它们具体而细致,朴实而有效,在法律管不到地方,默默构筑着人伦信条。村口的大树好生维护着,池塘的清水自觉保养着……每一位成员都按规矩行事,不失礼、不违规,讲情义、重礼节,识分寸、知进退,那或许就是靠谱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