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中国还是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一年收成好坏,要看这一年里是风调雨顺还是灾害频发。因此农家最敬畏的是天道。建龙王庙,祈求旱涝无灾;建土地庙,祈求出产丰厚。敬畏天道,也体现在保护自然上。
一是不斫春柴。春天,山上的灌木长了新叶,呈现蓬勃繁衍之势,这时也是农民柴火比较紧张的时候,有人想偷偷上山斫些嫩柴,补充燃料。但按规矩,此时是禁止斫柴的。春天的一根嫩柴,到秋天可能就是一捆实柴。如果村民看到有人偷柴,不但会加以阻止,而且会严厉地指责,甚至予以处罚。
二是不吃嫩豆。谷雨前后,豌豆、蚕豆已经结荚生籽,但还嫩得很。虽然味道鲜美,但再好吃,农民也不采摘,一定要等到豆子饱满成熟后才开始收摘,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吃了也觉得踏实。
三是不食种子。饥荒年份收成不多,农民往往只有半年粮,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种子是必须要留的,再饿也不能动种子。如果哪家把种子也吃了,等到第二年播种的时候再向别人去借,轻的会被埋怨一顿,重的便干脆被拒绝了,而且得不到大家的同情。也曾听说,一些地方扶贫时给贫困户送去小羊、小牛让他们饲养,养大后卖了可增加收入。谁知道过了没几天,个别贫困户偷偷地把这些羊崽、牛崽杀了,饱餐一顿,寒了好心人的心,也断了自己的财路。(www.xing528.com)
四是不捕小鱼小虾。捕了小鱼小虾等于吃了明天饭。为了避免误捕,渔民设计的渔网网眼比较大,便于小鱼小虾漏网逃生,不做竭泽而渔之事,为下次捕捞打好基础。现在有些人十分缺德,在小渔船上安装一只电瓶,将电线绑在一根竹竿上,伸进河里电鱼,将河里的大鱼小鱼全部电晕,几次下来,河里就没鱼了,变成一潭死水。十几年前,国家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在我国沿海各地普遍实行了禁渔期制度,禁止在鱼类繁殖期下海捕捞,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禁渔期结束后,渔民的收获增多,鱼的个头增大,一些濒临绝迹的鱼类开始恢复种群数量,海洋生态逐步得到修复。
黎芗有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广地域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民间信仰和民俗风情。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古老的民俗,但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的民俗依然焕发着光芒。走进民俗文化领域,我们会发现很多老规矩不似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它们蕴含着来自民间的智慧之光。今天我们以另一种角度去审视它们,用以增长我们的文化智慧。譬如古人有言:“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春天的鸟不准打,因为小鸟正在窝里等着母亲回来喂呢!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阳春三月,万物生长,此时正是放生的最好时节。不砍春柴、不吃春鱼其实就是放生,都是慈悲的救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