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机制胜,掌控战争主动权

因机制胜,掌控战争主动权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北魏伐后燕之战结束。拓跋珪在作战中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努力掌握战争主动权,最终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原属后燕的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遂归魏有,北魏一举成为北方势力最强大的国家。拓跋珪性格果敢,在复杂形势和关键时刻善于决断,在指挥作战行动中能够做到因机制胜,不论是战役战术上的千里奔袭、穷追猛打,还是战略决战中的连续作战、一举克之,都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统帅的气魄与远见卓识。

因机制胜,掌控战争主动权

六韬》指出:“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247]将苑》也提出:“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248]拓跋珪在指挥作战中善择战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分析并顺应形势,把握战机,从而克敌制胜。登国十一年(396)八月,拓跋珪挟参合陂之战战胜之余威,率步骑四十余万大举攻燕,对后燕发动战略进攻,冀图一举克之。拓跋珪率领魏军南出马邑,越句注山,遣左将军李栗率五万骑兵为前驱,派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关(今北京居庸关),袭燕幽州。南进魏军在晋阳城外大败后燕名将、并州牧慕容农,攻克晋阳,慕容农只身逃归中山。魏出军都之步骑亦攻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西南)。拓跋珪取并州后,继续率军东进,直指后燕国都中山。燕王慕容宝修城贮粮坚守中山,派慕容农出兵安喜(今河北定州东)作为警戒,一切军务皆委于赵王慕容麟。魏军很快攻取常山,常山以东各郡县守宰或逃或降,只有中山、邺、信都三城为燕军所守。拓跋珪命东平公拓跋仪率五万骑兵攻邺;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攻信都;自率大军攻中山,镇守中山城的是后燕名将慕容隆。慕容隆坚守不出,拓跋珪急攻,魏军死伤数千人。拓跋珪认为“急攻则伤士,久守则费粮,不如先平邺、信都,然后还取中山,于计为便。若移军远去,宝必散众求食民间,如此,则人心离阻,攻之易克”[249],遂率军南向。

皇始二年(397)正月下旬,拓跋珪集中力量进攻信都,燕守将慕容凤弃城奔走,信都遂降。因城中缺粮,中山守将慕容麟率两万骑兵进驻新市(今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拓跋珪与慕容麟在义台坞会战,魏军大获全胜,斩杀九千余人,慕容麟率数十骑逃奔邺城,后被慕容德杀死。拓跋珪乘势攻入中山,燕降魏的公卿、尚书、将吏和士卒达两万人。燕将张骧、李沈、慕容文等先后来降,拓跋珪皆赦而不究。攻克中山后,拓跋珪派骑兵三万增援拓跋仪进攻邺城。皇始三年(398)正月,后燕范阳王慕容德从邺城率户四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拓跋仪率军进入邺城,随即追慕容德至黄河而归。至此,北魏伐后燕之战结束。在一年又五个月的连续作战中,北魏充分利用参合陂之战后的有利态势,调集大军展开战略决战。拓跋珪在作战中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努力掌握战争主动权,最终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原属后燕的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遂归魏有,北魏一举成为北方势力最强大的国家。(www.xing528.com)

在群雄割据且纷争不已的严峻态势下,拓跋珪冷静分析各方情势,采取军事、外交为主的一系列策略,区分轻重缓急,灵活结盟,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在具体战争实践中,拓跋珪善谋全局,富有战略眼光,能够事先对战争局势的发展做出一个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判断,因而在指挥作战行动时做到了进退自如,当攻则攻,该守则守;在筹划战争、制定作战策略时,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尤其是重用汉人张衮,吸纳中原兵学思想,并成功运用于战争实践,诸如后发制人、攻心为上等。拓跋珪性格果敢,在复杂形势和关键时刻善于决断,在指挥作战行动中能够做到因机制胜,不论是战役战术上的千里奔袭、穷追猛打,还是战略决战中的连续作战、一举克之,都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统帅的气魄与远见卓识。正是在其领导下,北魏由一支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部落,最终发展成为基本统一北方的强国。在此过程中,拓跋珪军事思想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形成了注重实战、灵活多变、崇谋与尚武并用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