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时期地理上的大分裂与区域枢纽的形成

三国时期地理上的大分裂与区域枢纽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战争的地域特点和兵家的地理认识,三国时期可以划分为中原争雄和南北对峙两大阶段。其间,整体上呈现国家分裂,北方、长江下游和益州三个区域平行发展的特点。其次是随着孙氏父子开拓江东建立基业,长江中下游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孙氏凭借江河险阻和水战便利几乎可以与北方相抗衡,江淮和江汉地带的战略重要性不断上升。

根据战争的地域特点和兵家的地理认识,三国时期可以划分为中原争雄和南北对峙两大阶段。其间,整体上呈现国家分裂,北方、长江下游和益州三个区域平行发展的特点。首先是北方战乱,人口锐减,城镇荒芜,关中地区破坏非常严重。曹操虽统一了北方,但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恢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是随着孙氏父子开拓江东建立基业,长江中下游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孙氏凭借江河险阻和水战便利几乎可以与北方相抗衡,江淮和江汉地带的战略重要性不断上升。“吴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贤不出其土,比技量力,不足与中国相抗,然自上世以来常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则陆钞,不利则入水,攻之道远,中国之长技无所用之也。”[12]最后是刘备在长江上游的巴蜀站稳脚跟建立政权后,益州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大开发,并凭借秦岭和关隘拒敌于外,支撑起了一个独立政权。从军事地理角度来看,曹魏在与蜀吴两国的长期对峙中,其边界东起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西至陇西,绵延数千公里。在对峙中,各方互有攻防,但都是以几大军事重镇和要道为中枢,辐射周边,做以点带面的防御。在倚仗坚城要地固守的同时,耗敌军力补给,断其粮草供应,阻其归路,迫其退兵,是常见的战略战术。如嘉禾三年(234),孙权进巢湖口,欲攻合肥新城,入淮河、沔水,来势汹汹,魏明帝曹叡却认为守住合肥新城,孙权必退。“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13]这充分体现了兵家对当时战略形势的认识和对地理空间的利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