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南北分裂格局形成的初始期,也是伐谋伐交思想的兴盛期,各路豪强在割据与结盟间纵横捭阖。
首先是董卓和袁绍各自建立临时同盟。东汉末年,少帝刘辩继位,少不更事,暂由何太后垂帘听政,少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主持朝政,皇权式微导致外戚和宦官为控制皇权而激烈斗争。何进以汉少帝的名义密召董卓除君侧,“卓得召,及时就道”[51]。董卓进京,所率凉州兵数量有限,“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52]。此时,董卓要控制中原和内地,三千凉州兵远远不够,疑兵阵也绝非长久之计,因此一定要寻找盟友建立临时同盟,这时他把目标锁定了与凉州兵齐名的另一支劲旅并州兵,因此董卓进京后一定要拉上丁原的并州兵,否则难以成事。董卓采取分化的手段,诱使吕布杀丁原,与吕布建立了同盟关系。“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53]因在反对宦官专权这一点上,董卓与吕布是有建立临时同盟的基础的,即“反对宦官是吕布投靠董卓的政治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董卓对吕布的争取是实现这种投靠的重要环节”[54]。而与并州兵合,则董卓可横扫天下,与并州兵分,则董卓必败,这也是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拆散董卓和吕布的谜底所在。“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55]吕布杀了董卓,实质上就是拆散了凉州兵和并州兵的结盟关系,“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56]。
行皇帝废立事,使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专擅朝政,污秽朝纲,更是对地方豪强构成实质性威胁。“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57]这时,袁绍以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在渤海太守任上深孚众望。从事沮授劝说袁绍以渤海为根据地,“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58]。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绍举事,引各路豪杰争相归附,各州郡都打着袁绍的名号,组成讨董盟军。但这是一个松散联盟,各方皆有私图,作战时只顾自保,不肯向前,首战即见弊端。时袁绍主力屯兵河内,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与曹操等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川,袁术屯兵鲁阳,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负责军粮供应,各路州郡兵多达20余万。二月,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自己在洛阳前线以挡联军。这时,袁绍等诸路人马虽完成集结,却迫于董卓兵强,皆采取观望态度。唯独曹操不满,主动进兵,“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59]。曹操也为流矢射中,狼狈逃回酸枣,却发现“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60]。
其次是曹操与袁绍的两大联盟体系对抗。汉末北方军阀遍地,其中以袁绍、曹操势力发展最快,是诸军阀中势力最大的两个集团,并围绕北方的统治权展开争夺。曹操据有兖、豫二州,后又将洛阳的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地图谋统一全国。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割据者,他占有四州之地,力图扩张势力,消除曹操等异己力量,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随着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间矛盾的加深,最终的决战势不可免。(www.xing528.com)
建立联盟体系的根本在于通过力量的组合,在短时间内改变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弱势的一方更有构建联盟体系的强烈需求。以曹操为例,他与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地位要低很多,也不像其他州牧有固定的地盘,没有可资利用的名望和号召力,只能白手起家。但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军事战略家,曹操善于经营,能够以联盟策略在军阀割据的夹缝中发展壮大。首先是在群雄割据的夹缝中求生存立足之地。曹操先依附袁绍,以兖州作为霸业之基。在此期间,他虚心接受毛玠的建议,利用中原战乱、饥民遍地的时机,吸收流民充军,致力于扩大军事武装。尤其在兖州牧任上,他打败青州黄巾军,收编数十万降卒,从而占有黄河南北的兖、豫二州,成为袁绍的劲敌。待羽翼丰满之后,立刻与袁绍反目,进占许昌。其次是通过剪除异己不断发展壮大。政治上,时值董卓乱后,东汉皇室无人理睬,颇具政治远见的曹操听从谋士毛玠“夫兵义者胜”“宜奉天子以令不臣”[61]的建议,亲率大军到洛阳勤王,通过傀儡皇帝操控朝政。又借口洛阳残破,将国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许昌,然后用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无人理睬的皇帝反成了曹操手中的尚方宝剑,使他在政治上占得先机。同时,曹操不拘一格延揽人才,颍川名士郭嘉、苟彧、荀攸等咸来归附。而后在军事策略上先弱后强,先外围后核心。曹操正视身处中原四面受敌、内线作战的不利形势,采用先弱后强、先近后远之策,对凉州的韩遂、马腾采取安抚政策。对于袁绍,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其为大将军,暂不决裂,从而将西、北两面的强敌稳住。然后借机先擒杀吕布,次困死袁术、降服张绣、威逼刘表,解除身边威胁,累积力量,最后开始对付最主要的敌人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占据的地盘最大,有青、冀、兖、豫四州之地,占领区内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厚,且河北有山河之固,进退自如,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袁绍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本,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得到豪强地主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袁绍有大军数十万。为了打击曹操,争夺中原,袁绍自恃实力雄厚,打着勤王、维护汉天子的旗号,纠集了十万大军直扑许都,南下与曹操决战,企图一举消灭曹操。“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62]曹操根据袁绍数十万大军限于一个战略方向,只想一线平推的进军策略,采取集中兵力迎击的策略,将袁军迟滞于官渡,使袁绍徒有数量优势而得不到发挥,兵劳将疲,在战略上陷于被动。坚守官渡进行阵地防御的同时,曹操利用袁绍集团内部的分裂,采纳袁绍的谋臣许攸之计,夜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全部存粮,然后回军官渡寻求决战。这里,张郃、高览率军攻官渡不下,投降了曹操。袁军因屯粮被烧以及张、高降曹,顿失作战信心,纷纷溃散。曹军趁机全线出击,袁军伤亡七八万人,主力几乎全部被消灭。历时八个多月的战斗,曹操终于击溃了袁绍军队,取得了官渡会战的胜利,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乘胜追击,经过黎阳之战、邺城之战两次战役,大败袁氏残余势力,杀死袁绍长子袁谭,基本将河北这一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公元207年,曹操又率军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班师经过碣石山时,他乘兴作《观沧海》。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对曹操的功业做过很高的评价:“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萧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表达了一代伟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欣赏和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