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谨讨南朝梁的西魏三策:有效料敌

谨讨南朝梁的西魏三策:有效料敌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兹举一例,即南北朝时期西魏大将于谨征讨南梁的料敌“三策”,以为代表。战乱中,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西魏趁机大量侵吞南朝领土,导致南弱北强的态势进一步加剧。平定侯景之乱后,梁元帝萧绎在江陵继位,秘密与北齐通使,打算侵犯西魏。站在梁的角度,于谨认为在萧詧占据着襄阳、西魏大军压境的情势下,进行战略转移,集中力量据守丹阳,是上策。据此,于谨判断梁必用下策。

谨讨南朝梁的西魏三策:有效料敌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充分学习、吸纳中原的先进文化军事谋略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现出了较高的谋略水平。兹举一例,即南北朝时期西魏大将于谨征讨南梁的料敌“三策”,以为代表。

于谨(493—568),字思敬,小名巨弥,鲜卑族,河南洛阳人。于谨年少从军,喜读经史子集,尤好《孙子兵法》。参与过镇压破六韩拔陵等的北方六镇叛乱,平定鲜于修礼、葛荣、邢杲、万俟丑奴起义等,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侯景之乱(548—552)加剧了梁的统治危机。战乱中,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西魏趁机大量侵吞南朝领土,导致南弱北强的态势进一步加剧。平定侯景之乱后,梁元帝萧绎在江陵继位,秘密与北齐通使,打算侵犯西魏。梁元帝兄长的儿子岳阳王萧詧时任雍州刺史,因梁元帝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萧誉,便归附了西魏。萧詧占据着襄阳,请求西魏派兵支援。西魏恭帝元年(554),于谨奉命与长孙俭共同率军讨伐梁元帝,攻克江陵,扶植萧詧为梁皇帝,史称北梁或后梁。

在出征前,长孙俭与于谨有一段对话。(www.xing528.com)

长孙俭问谨曰:“为萧绎之计,将欲如何?”谨曰:“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阳,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难于移动,据守罗郭,是其下策。”俭曰:“揣绎定出何策?”谨曰:“必用下策。”俭曰:“彼弃上而用下,何也?”对曰:“萧氏保据江南,绵历数纪。属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齐氏之患,必谓力不能分。且绎愞而无谋,多疑少断。愚民难与虑始,皆恋邑居,既恶迁移,当保罗郭。所以用下策也。”[49]

以上这段对话,是于谨对形势的客观分析和“料敌”之论。站在梁的角度,于谨认为在萧詧占据着襄阳、西魏大军压境的情势下,进行战略转移,集中力量据守丹阳,是上策。这一过程中,应在汉、沔正面炫耀兵力以威慑敌人,趁机转移军民财物渡过长江。在江陵内城固守待援,是中策,要点是迁徙江陵外城的居民,退守子城,加高外墙,等待外援。据守外城,进行外围防御,是下策。于谨判断梁一定用下策,理由有三:一是萧氏据守江南,经历了好几十年。正逢中原多事,没有顾得上向外经略,其战略转圜的空间非常有限。二是梁一定认为西魏在北齐的军事威胁下,分不出足够的兵力,产生侥幸和轻敌思想。三是通过对萧绎性格和南朝士民心理的分析,认为梁元帝怯懦无谋,多疑少断,士族和臣民习惯于江陵现有的安逸生活,不愿迁移,因此只能是据守外城。据此,于谨判断梁必用下策。于是,于谨派中山公宇文护和大将军杨忠等率骑兵精锐先占据长江渡口,截断梁军退守丹阳的通道。而梁军果然选择外围据守,最终败亡。“谨乃令中山公护及大将军杨忠等,率精骑先据江津,断其走路。梁人竖木栅于外城,广轮六十里。寻而谨至,悉众围之。梁主屡遣兵于城南出战,辄为谨所破。旬有六日,外城遂陷。梁主退保子城。翌日,率其太子以下,面缚出降,寻杀之。虏其男女十余万人,收其府库珍宝。得宋浑天仪、梁日晷铜表、魏相风乌、铜蟠螭(跌)[趺]、大玉径四尺围七尺及诸轝辇法物以献,军无私焉。立萧詧为梁主,振旅而旋。太祖亲至其第,宴语极欢。赏谨奴婢一千口,及梁之宝物,并金石丝竹乐一部,别封新野郡公,邑二千户。”[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