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三策与蜀汉国家战略的演变

汉中三策与蜀汉国家战略的演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汉中三策”的实质,是将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北方,巩固汉中,相机攻敌,将汉中作为蜀国据守益州的战略依据,发挥退可守、进可攻的有利态势。至于下策的“保其岩阻”,则是因为对于益州北部战略方向而言,汉中是蜀国防守体系的核心之所在。“汉中三策”既是对《隆中对》战略思想的继承,又根据瞬息万变的军事斗争形势,尤其是荆州失守的特殊情况所做的适当调整与修正。

汉中三策与蜀汉国家战略的演变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攻占成都。随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为报仇亲征东吴却遭夷陵之败,蜀汉大伤元气,只能偏居益州一地。《隆中对》中所期盼的“天下有变”的前提不仅没有出现,甚至连自荆州“北向宛洛”的偏师也不存在了,这与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至此,跨有荆、益,变成了现实中的保有益州。此后,蜀国“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5],以等待“天下有变”时机的来临。主政蜀国的诸葛亮奉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政策,主动派大臣邓芝前往东吴晓以利害,重新结盟,以稳定益州东部;为稳定战略后方,亲率大军深入南中。可见,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蜀国总的方针是军事上坚守,安定后方,积蓄力量,外结盟友。

建安二十二年(217),蜀国重臣法正就下一步如何发展,适时提出“汉中三策”:“‘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36](www.xing528.com)

法正的“汉中三策”,分析了曹操攻下汉中后不进攻巴、蜀的深层原因,对魏国防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等和蜀国大将的才略进行比较,指出由刘备亲往汉中必然成功的远景,即进取、蚕食对方和自守三种目标。可见,“汉中三策”的实质,是将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北方,巩固汉中,相机攻敌,将汉中作为蜀国据守益州的战略依据,发挥退可守、进可攻的有利态势。法正的上策,是将汉中作为将来战略反攻的基地,而《隆中对》中“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设想,客观上也要求必须以汉中为基地。至于下策的“保其岩阻”,则是因为对于益州北部战略方向而言,汉中是蜀国防守体系的核心之所在。而中策,则是在战略相持阶段,夺取陇西一线,作为汉中防守体系的屏障,同时还可以为将来的战略总攻做准备。

“汉中三策”既是对《隆中对》战略思想的继承,又根据瞬息万变的军事斗争形势,尤其是荆州失守的特殊情况所做的适当调整与修正。应该说,这是一个符合当时战略形势且有远见的战略方案,故为刘备所采纳,并很快付诸军事行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的蜀国又借鉴法正的“汉中三策”,选择了兵出祁山,将陇右的凉州作为主攻方向,数次北伐,为将来争霸天下做铺垫。只是终蜀汉之世,曹魏集团一直比较稳定,未给外界可乘之机,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只能局限于以攻代守,等待“天下有变”的机遇。而蜀汉的最终结局,则是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自身的腐朽,且弃汉中之险而不守,导致自身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