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兵种建设:南船北马模式初具规模

兵种建设:南船北马模式初具规模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各统治阶级出于战场环境、军事资源和战术特点等多方面考量,注重发展各自的优势兵种,逐步形成了军种建设和对抗上“南船北马”的格局。具体而言,三国时期是南北对峙与分裂的初始期。军种建设上,东晋以淮河流域和长江天堑为地理屏障,因应江南遍布江河湖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水师,以作为抵御北方政权南下的主要力量。

兵种建设:南船北马模式初具规模

步兵、车兵、骑兵水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兵种。秦代以前,车兵和步兵是主要兵种。秦汉实现大一统后,作战性质已由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转变为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对抗,作战地域也向四边迅速扩展,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车战日趋式微,骑兵与步兵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兵种。到了三国两晋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普遍重视骑兵和步兵的建设,且以骑兵为主力,南方政权则普遍重视水军建设,水军作为一种新式军种迅速崛起,堪与步兵、骑兵相提并论。“且南北各有长技,若骑若射,北之长技也;若舟若步,南之长技也。”[109]特别是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江南立国,南北对抗的格局渐趋形成。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各统治阶级出于战场环境军事资源和战术特点等多方面考量,注重发展各自的优势兵种,逐步形成了军种建设和对抗上“南船北马”的格局。

具体而言,三国时期是南北对峙与分裂的初始期。受地域条件和作战对象的制约,魏、蜀、吴三国的兵种结构各有侧重点。其中,魏国的基本兵种是步兵,数量最多,但主力兵种却是骑兵,其骑兵在数量、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吴、蜀两国。魏国为了与南方的吴国作战,一度大力发展水军,如曹操曹丕都曾亲自训练水军,但因条件限制,水军战斗力并不强,在与吴、蜀的战争中并未发挥决定性作用。蜀国主要兵种是步兵,骑兵非常弱,难与魏国对抗,只处于辅助地位。所以诸葛亮为了抵御魏国骑兵,只有大力发展步兵中的弩兵。在水军方面,蜀国虽有一定的水军,但因主要作战对象是魏军,所以水军不强。吴国以长江为主要防线,最重要的兵种是水军,舟师的发展是战略凭依,而骑兵比较薄弱。兵种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战争进程和结局,也是造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如魏国以步兵、骑兵为主,拥有最强大的骑兵,终能驰骋中原,统一北方,但面临浩瀚的长江,强大的骑兵无用武之地。蜀国以步兵为主,有较强的弩兵,便于北伐行动中的山地作战,但骑兵不如曹魏,所以不敢长驱直入,屡次北伐难以有功。吴国水军强大,但缺少骑兵和强大的步兵,所以不敢深入北方作战,只能限江自保。

西晋作为统一王朝,军队主要由步兵、骑兵及水军组成。西晋步兵数量最大,占绝对优势,骑兵虽数量不及步兵多,但在军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陆战的绝对主力。史载,魏灭蜀时已经有大军50万,学者们据此估计,西晋初年全国中外军总数在60万以上[110],且绝大部分由步兵和骑兵组成。当时行军、作战,常以步骑配合,协同行动。如曹魏末年司马师曾统中军二万、骑三千据淮北,监视吴军。作战时,步骑配合比例大约为十比二三。当时朝廷所给予领兵大将的兵卒,也常以步骑搭配。由于面临灭吴统一全国的重要任务,西晋也大力发展水军,作为对抗兵种。灭蜀之后,晋武帝立即命益州刺史王濬在长江上游地带修治战船,训练水师。经过长达7年的战争准备,西晋建成了一支体系完备的水师。在灭吴之战中,西晋从上游的巴蜀之地沿江东下,水师浩浩荡荡,在沿途陆上又有步骑兵协同,所以势如破竹,直取吴都建康。灭吴后,西晋还收编了原东吴的水师,规模更为庞大。

东晋立国江南,军事实力远非西晋时可比,加之失去东北、西北等产马地区,骑兵发展无以为继。军种建设上,东晋以淮河流域和长江天堑为地理屏障,因应江南遍布江河湖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水师,以作为抵御北方政权南下的主要力量。东晋军队出征作战,也基本上以水军为主力。

十六国时期,军队主要由骑兵和步兵组成。当时各游牧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主要依赖骑兵,这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各政权在建立之初,均以本部族成员为军队主体,且部落兵基本上是骑兵。在建立区域政权后,也都注重发展强大的骑兵。其中,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石勒建立的后赵、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各政权出兵作战,一般以精锐骑兵为主力,有时步骑混编,但步兵只担任辅助性军事任务,或负责攻城。如刘渊起事时有精骑10万,冉魏有骑兵30万,后赵石虎有“戎卒数十万”[111],鲜卑族建立的前燕有精锐骑兵30万,前秦苻坚也有精骑数十万。(www.xing528.com)

南朝时期,水军仍是宋、齐、梁、陈赖以立国的主力兵种。东晋末年,北府军将领刘裕利用水军两次北伐,先后征服了南燕和后秦,并依靠水军击败了孙恩、卢循的起义军。故刘宋建国后,水军力量非常强大,也最受重视。宋孝武帝时期,水军的发展处于巅峰。“宋孝武度六合,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112]东晋、南朝北伐时,水军还是后勤运输的重要保障。如义熙五年(409)刘裕北伐南燕,“四月,舟师发京都,溯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军进琅邪”[113]。南齐水军承自刘宋,在与北方政权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南朝诸政权可与强大北方相抗衡的依托。齐永元二年(500),豫州刺史裴叔业举城降北魏,东昏侯萧宝卷“遣将陈伯之屯于肥口,胡松又据梁城,水军相继二百余里”[114],水军规模可见一斑。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北魏数十万大军攻钟离,梁将裴邃“筑垒逼桥,每战辄克,于是密作没突舰。会甚雨,淮水暴溢,邃乘舰径造桥侧,魏众惊溃,邃乘胜追击,大破之。进克羊石城,斩城主元康。又破霍丘城,斩城主甯永仁。平小岘,攻合肥[115]。此役,北魏军被俘5万,溺死及被杀者20余万。梁后期与北齐的两次建康之战中,大将陈霸先均靠水军大败北齐,断其粮运,使其骑兵优势在水网密布的南方战场无用武之地。陈霸先称帝建立陈国后,与湘州刺史王琳大战,北齐水陆俱出援助后者。“壬午,司空侯瑱督众军自江入合州,焚齐舟舰。三月景申,侯瑱至自合肥,众军献捷”[116],首先解除北齐的水军威胁。

北朝军队主要是骑、步兵,其中也以骑兵为主。北朝前期,由拓跋部各部落组成的军队,全是擅长骑射的骑兵。北魏建国之前,已有“控弦之士数十万,马百万匹”[117]。一直到魏孝文帝改制前,骑兵一直是军队主力。太武帝南伐刘宋,“六师涉淮,登瓜步山观兵,骑士六十万,列屯三千余里”[118]。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改革后,因为统治地域的扩大,以及作战对象的复杂,开始正式征调汉人负担兵役,步兵数量逐渐增加,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率师南伐,有“步骑百余万”[119]。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军队中,骑兵也是主体,其军队主力就是随高欢开创东魏基业的北方六镇鲜卑兵,以及原北魏中央宿卫军。这些鲜卑兵是东魏、北齐的中军,基本上是骑兵。东魏和北齐保卫京师、出征作战任务主要由鲜卑骑兵担任,而由汉人组成的步兵,主要是州郡兵,一般担负地方治安任务。至于西魏、北周,军队也以骑兵为主,步兵只处于辅助地位。

北方水军较弱。前秦苻坚准备伐晋时,曾在四川组建水军,命“蜀汉之军顺流而下”[120],但由于条件限制,水军力量不强。北朝因与南方政权对峙,所以也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水军,但仅限于与南方接壤之处,且数量有限。北魏进占中原后,开始组建一定数量水军,如魏太武帝在神䴥三年(430)“闻刘义隆将寇边,乃诏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千艘,简幽州以南戍兵集于河上以备之”[121]。不过此后北魏将战略重点放在北方,主要防御柔然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和稳定国内秩序,对南方采取守势,因此水军建设较为被动,未有大的进展。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两国水军规模都非常有限。直到北齐和北周时期,北方的水军才有了大的进展,这也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水战基础。特别是北齐,因南部疆界已达江淮,加之南下愿望较强,故其水军数量最多,水上作战也较为频繁。天保六年(555)、七年(556),北齐两次攻建康,虽因粮运不济而失败,但其能够突破长江险阻,已经显示北方水军的进步程度。从北朝整个情况看,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独善骑射,加之北方地理环境限制及统一江南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北朝的水军相对于骑兵尚属薄弱,无法与南朝水军相匹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