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团方阵战术的发展与优化

集团方阵战术的发展与优化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等等,是为用方阵的史例。“八阵”作为中国古代成熟的集团方阵,其列阵、队列、机动、阵战实施、兵种配属、兵种运用、阵形变化等,都有相应的法则可供遵循与操作。此外,石勒创造了不列阵从行进间发起攻击的战术,拓跋焘创造了“不顾坚城在后,大胆向纵深穿插”的战术。

集团方阵战术的发展与优化

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作战指挥艺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步、骑、车兵协同作战能力的不断强化,这一时期阵法也日趋繁多,呈现出更为成熟的形态。

古代军队临战之前,通常要根据作战任务、自身的兵力、战场的地形和敌情,预先筹划排兵布阵。作战之时,军事统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做出决断,相机调整作战布阵,适当变换各阵兵力、队形及相互间距离,以适应战场变化。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己方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克敌制胜。精通兵法的高明将帅不仅善于布阵,而且能够洞察对方阵法弱点,趁虚而入,攻其一点而及其余,破阵以取胜。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阵法有公孙瓒方阵,曹操十重阵,诸葛亮八阵,田豫圜阵,任峻复阵,等等。名目虽然繁多,但是若从队形排列上考察,实际上仍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进攻型的阵式——方阵,另一种为防御型的阵式——圆阵,即所谓:“枋陈者,所以剸(截断,引申为冲击)也;员陈者,所以槫(集聚,引申为防守)也。”[51]公孙瓒方阵、袁绍之阵、曹操十重阵、诸葛亮八阵均属前者,而田豫圜阵、任峻复阵法等当归入后者。《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当时盘踞冀州的公孙瓒“兵三万,列为方陈,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其锋甚锐”[52]。《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在平定秃发树机能之役中,“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53]。等等,是为用方阵的史例。北魏时左将军杨播在一次南征时,被敌军围困于淮河南岸,形势比较危急,杨播处变不惊,“乃为圆阵以御之”[54]。又如北魏末年,高欢起兵攻伐尔朱兆,双方在邺城遭遇,高欢“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众寡不敌。乃于韩陵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道”[55]。这些便是布设圆阵进行防御的史例。从上述情况看,当时作战中以方阵实施进攻、以圆阵进行防御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是阵法运用上的显著特点之一。

这一时期阵法的军事学术特征,一是阵内诸兵种——步、骑、车兵——的配置更趋合理,更能发挥整体攻防、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二是军阵的基本形式普遍采用八阵。关于八阵,古代记载很多,先秦时《孙膑兵法》就已有《八阵》篇。汉代班固《封燕然山铭》中亦有“勒以八阵,莅以威神”[56]之说。但《孙膑兵法》中的“八阵”指的是八种阵法,而汉以后的“八阵”则是指的一阵八体,即阵形的若干变化。[57]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八阵”同样是五军阵的变体,即四正四奇八阵合成的集团大方阵,具有“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58]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变的机动攻击能力。

八阵作为集团方阵,从阵式编成上看,是将部队分别置于八个方向,八个方向的兵力合拢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阵,即所谓“八陈本一也,分为八焉”“散而成八,复而为一”。[59]在八阵的中央,是大将及直属的机动兵力,即“握奇”(掌握余奇兵力),“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60]。根据“阵数有九”的说法,八阵中央之“余奇”也可视为一个中阵,故“八阵”也可被称为“九军阵”,“大抵八阵即九军,九军者方阵也”[61]

“八阵”在编成上一般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包容与对称。所谓包容,即“陈间容陈,队间容队”[62];所谓对称,即保持平衡与呼应,“隅落钩连,曲折相对”[63]。二是中外与离合。八阵在兵力的配置上,区分为中央与外围,主要兵力部署于外围,少而精的兵力置于中央,形成厚外薄中、外实内虚的兵力部署;在阵地配置上,讲究离合,既依据地形而分散配置,又能够按照统一指挥的要求迅速地合成作战。三是奇正,即把部队区分为正兵与奇兵,“四为正,四为奇”,外为正,中央大将直接控制的“余奇之兵”为奇,于是“四正四奇而八阵生焉”,这就是所谓的“数起于五,而终于八”[64]。(www.xing528.com)

“八阵”作为中国古代成熟的集团方阵,其列阵、队列、机动、阵战实施、兵种配属、兵种运用、阵形变化等,都有相应的法则可供遵循与操作。如列阵之时在前、后、左、右等四块实地上部署正兵,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四块闲地上部署奇兵,“四面八向,皆取准焉”,在中央部署精锐的机动兵力。在四军转阵实施机动时,“以前为后,以后为前”[65]。在实施阵战时,进行全方位的协同作战,即所谓“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66]。八阵的全面确立与普遍运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野战战法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迄至明清,“八阵”作为最基本的排兵布阵之法,仍然被广泛沿用。

当然,“八阵”在后来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改进与调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体”。如唐代李靖所创的“六花阵”,即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八阵法推演而来。它的基本特点是外方而内圆,即外侧六阵为方阵,部署正兵;居中的军阵为圆阵,部署奇兵。

当时一般军阵中都配置有步、骑、车诸兵种,互相配合与协同,以更好地提高军阵整体攻防能力。如三国时曹操部将田豫即动用步兵千人,骑兵数百,同时用兵车构成阵外环形障碍,防御敌方骑兵的冲击,“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陈,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67],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阵中混成后的兵力又往往区分为“先登”“中坚”“殿后”与“侧翼”诸部,分别执行不同的战斗任务。各兵种内部也有具体不同的分工。如步兵分为主射箭的弩兵与主近体格斗的徒卒。又如,曹操将战阵中的骑兵按照进攻、掩护、守御等不同的任务及其要求,专项区分为“陷骑”“游骑”与“阵骑”等三部分。此外,石勒创造了不列阵从行进间发起攻击的战术,拓跋焘创造了“不顾坚城在后,大胆向纵深穿插”的战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