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甲骑兵兴起与战争运用的双重优势

重甲骑兵兴起与战争运用的双重优势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时期骑兵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重装甲骑兵的出现。而十六国、北朝时期,则是重甲骑兵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时马铠大幅度增加,成批次装备于骑兵部队,称为“具装铠”,使得重甲骑兵在整个骑兵部队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例子均表明铁骑的确已成为骑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大量应用于作战行动。所以,这一时期各政权在高度重视发展重甲骑兵的同时,也注重利用轻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常用它实施长途奔袭。

重甲骑兵兴起与战争运用的双重优势

在火器时代来临之前,兼有今日飞机、坦克二者之效力的骑兵以其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主宰战场的兵种。

魏晋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继两汉骑兵兴盛之后的又一个大繁荣阶段。这主要表现为骑兵始终是中原地区军队中的第一主力,骑战成为当时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样式,重甲骑兵的建设与运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马镫的发展与使用使骑兵的战术动作更为娴熟多样,战斗力得以更好地发挥。

三国时期起,与秦汉时期骑兵主要用于漠北漠南等草原、戈壁地区作战不同的是,骑兵的主要作战地域转移到北方内地。三国时骑兵最为强盛的当数曹魏,其骑兵在军队中占有绝对主力的地位,曾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其所拥有的乌桓三郡“天下名骑”及曹纯的虎豹骑[44]那样的“天下骁锐”,是蜀汉、东吴少得可怜的骑兵无法比拟的。不过,当时的骑兵尚未配备马镫,这当然多少限制了骑兵战斗力的进一步发挥。

西晋的兵种建设承袭曹魏而来,其养马业非常发达,以至当时流传着“凉州大马,横行天下”[45]民谣北魏太武帝时,朝廷于云中置野马苑,平朔方、河西、陇右之后,以河西之地地势高阔、水草丰美,辟为牧地,养马300余万匹,橐驼150万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命宇文福为都牧给事,又将石济以西、河内以东的黄河南北上千里之地辟为牧场养马。因为养马业的发达,骑兵自然成为军队中的绝对主力。当时行军、作战,经常以步、骑相结合,协同出征交锋,步、骑两者配置的比例为十比二三,骑兵的数量虽然较步兵为少,但是在步、骑的协同作战中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

骑兵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这些地方政权大多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骑射是其所长,这就使得骑兵理所当然地成为其军队的主力。例如前赵政权中央兵力近30万,石勒后赵政权中央兵力50余万,均主要由骑兵组成。前秦苻坚南伐东晋,统率“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46],骑兵也占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在具体战争过程中,动辄投入骑兵数万或十几万人,最多时竟高达数十万之众。如北魏拓跋焘平定北方中原地区时,经常动用骑兵十余万,最多时为40万左右,[47]可见骑兵数量之多,作用之大。在一般的战斗中,骑兵作战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宋军攻入关中与北魏军激战,宋方勇将薛安都“瞋目横矛,单骑突阵,四向奋击,左右皆辟易不能当,杀伤不可胜数,于是众军并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战”[48],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与之相应,当时的马政建设也十分发达,如北魏先后有规模宏大的4个官办畜牧场,经常储备战马数十万匹,以备军用。(www.xing528.com)

魏晋时期骑兵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重装甲骑兵的出现。所谓重装甲骑兵,就是人和马都披戴铁甲的骑兵,当时称作“铁骑”或“甲骑”。这种骑兵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防护力和集团冲击力,在对没有厚重装甲的轻骑或步兵作正面猛烈突击之时,往往具有很强大的杀伤力。

从现有的史料看,重甲骑兵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当时初步使用马铠,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已拥有马铠300具,数量是曹操军马铠数的10倍左右。但后来,曹操的重甲骑兵有了很快的发展,211年,当其与马超韩遂诸部大战于潼关之时,已拥有铁骑5000,“精光曜日”,颇为壮观。而十六国、北朝时期,则是重甲骑兵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时马铠大幅度增加,成批次装备于骑兵部队,称为“具装铠”,使得重甲骑兵在整个骑兵部队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记载,在当时的战争中,铁骑经常成千上万,甚至数万用于战场交锋。如后赵石勒在襄国保卫战中,大败西晋大将王浚部下的鲜卑段疾陆眷,击溃其骑兵5万之众,“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49],此战的晋方铁骑数为其骑兵总数的十分之一。又,石勒击破刘琨部将箕澹10万余众,获其铠马万匹,可见铠马数也占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南燕国有步卒37万人,而拥“铁骑五万三千”,铁骑数的比例似乎更高一些,占总兵力的八分之一。这些例子均表明铁骑的确已成为骑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大量应用于作战行动。

重甲骑兵虽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即人与马匹的负担过重,削弱了骑兵特有的快速突击能力与机动作战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各政权在高度重视发展重甲骑兵的同时,也注重利用轻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常用它实施长途奔袭。这些轻骑兵常备有“兼马”,“马皆有副”,即每个兵士拥有战马两匹,在长途奔袭时可以做到两马互乘,从而保持进军的高速度,可以迅速及时地赶赴预定的战场,“先趋战地而待敌”,给予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50]轻骑兵的存在以及与重装骑兵的配合使用,对于战法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迂回、奔袭颇为普遍,战争的运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一时期骑兵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是马镫的发明与使用。已知最早的马镫见于湖南长沙西晋墓出土的陶俑,但只是起到上下马踏脚作用的短镫,用于实战的长蹬见于东晋时期制作的陶俑,而最早的长马镫的实物则发现于辽宁一座北燕时期的墓葬之中。马镫虽小,但对于骑兵的发展、骑战水平的提高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马镫,骑手双脚便有了支撑点,可以用腿力完全控驭战马,从而使得双手均可用于战斗,同时骑手也可以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格架、击刺,便于使用长短兵器(如矛、刀等)进行马上交锋;此外,双脚踩镫,使人马完全合为一体,骑手便可完成马上站立、俯身、马侧藏身躲闪等以前不可能做到的战术动作,从而大大增强骑兵的作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马镫虽小,却是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意义不可低估的重大发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