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的主要兵学著作及其优化

北朝的主要兵学著作及其优化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北魏人,业儒学,著有《略记》130篇及《人物志》,并为《韩非子》《黄石公三略》作注。从总体考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学发展具有几个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这一历史时期兵学发展的独到成就。这一时期兵学思想的发展水平往往不在于军事原则和战争取胜之道的探索,而主要表现为兵法原理与军事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时期的兵学家纷纷致力于对前代兵家所提出的重要兵学范畴加以丰富、充实和发展。

北朝的主要兵学著作及其优化

宇文宪《兵书要略》5篇。宇文宪为周文宇文泰第五子,武帝宇文邕之弟,“常以兵书繁广,难求指要,乃自刊定为《要略》五篇”[86],他多次率军与北齐军队作战,战绩不俗。该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10卷。

伍景志《兵书要术》4卷。

许昉《军胜见》1卷、《戎诀》13卷。

陶弘景《真人水镜》10卷。

赵煚(约532—599)《战略》26卷。赵煚为北魏大将,封金城郡公。该书是司马彪《战略》之后,又一部战略类著作,《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均将其归入兵书类。

萧吉《金海》30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47卷。

莫珍宝《杂撰阴阳兵书》5卷。

王宜弟《兵法孤虚立成图》。王宜弟在道武帝时担任占授著作郎。

此外,该时期还有不明作者的兵书《兵书》7卷、《兵书要序》10卷、《兵法》5卷、《杂兵书》10卷、《大将军》1卷、《杂兵图》1卷、《兵略》25卷。

刘昞《黄石公三略注》。刘昞,北魏人,业儒学,著有《略记》130篇及《人物志》,并为《韩非子》《黄石公三略》作注。

南北朝时期,研究兵学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也出现了不少兵书,但大多属于汇编性质,有原创性思想的不多,同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兵书都已经散佚。但兵学在当时地位有了提高,人们开始尊称兵书为“兵经”,如南朝宋的大臣周朗,为了加强耕战,对于男子,“十八至二十,尽使修武。训以书记图律,忠孝仁义之礼,廉让勤恭之则;授以兵经战略,军部舟骑之容,挽强击刺之法”[87]。梁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目下,也感叹“孙武兵经,辞如珠玉”。

从总体考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学发展具有几个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这一历史时期兵学发展的独到成就。

一是注重实用。表现为人们普遍偏重于军事对策研究,着眼于兵法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这一时期兵学思想的发展水平往往不在于军事原则和战争取胜之道的探索,而主要表现为兵法原理与军事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乃是对兵法的二度创造,它常常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著名的军事对策,如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羊祜的《平吴疏》、杜预的《平吴表》、王濬的《伐吴疏》、王猛的《临终谏伐晋言》等,都不是抽象的兵学原则阐发,而是饱含兵法一般原理的具体战略对策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

二是注重综合。学术兼容、博采众长的文化趋势在这一时期的兵学建树中依然表现得非常明显。即兵学著述在秦汉时期多元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由创造学派、标新立异转向融会贯通诸家之长。例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军事思想,都是在一般的兵学原则基础上,吸收申、韩学说的精髓,并杂取儒、道、墨诸家之长。其他像王猛军事观念兼容儒、法、兵家的思想,拓跋珪军事思想体现中原农业军事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军事文化的色彩,也同样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兵学理论建设注重综合、强调兼容的一般特点。

三是注重发展。这一时期的兵学家纷纷致力于对前代兵家所提出的重要兵学范畴加以丰富、充实和发展。如曹操的《孙子略解》《兵书接要》针对《孙子兵法》的有关范畴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奇正、主客、形势、虚实、攻守、久速等范畴的内涵加以丰富,对“十则围之”的阐发、补充便是典型一例:“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88]这类精辟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和内涵,并多少透露出中国古典兵学的重点开始由战略层次向战役战斗层次转移的信息。有论者认为曹操《孙子略解》“对孙子思想从战略上注解不足,而只从战法、战术上着眼”[89],这种观察是细致而准确的,其实它恰好反映了兵学重心更多侧重于战役、战斗、战法、战术层次之历史文化趋势。在军事思想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一家”、融众取长的战争观念,以治为胜、制必先定的建军思想,“弘思远益”、统揽全局的战略决策思想,多极角逐、避害趋利的联盟策略方针,“南水北骑”、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理论等,不一而足。这些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是中国历史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总结,对后世军事思想的递嬗演变曾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90]如果仅从数量论,这一时期的兵书撰著并不突出,《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兵书仅仅有74部,这是这个时期各王朝图书屡遭兵燹劫难的结果。然而就是这样数量极其有限的兵书,在历史流传过程之中也不断散佚,这74部劫后余生的兵书,仅有曹操的《孙子略解》一书以注文附于《孙子兵法》的形式而得以流传至今,至于诸葛亮名下的《将略》《便宜十六策》等兵书,是否完全属于魏晋南北朝范围,学术界一直有分歧意见,莫衷一是,故仅具参考价值。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成就仍然十分可观。这具体表现为:第一,流传至今的曹操《孙子略解》一书内容翔实,颇有创新,堪称大浪淘沙之后的兵学精品,“文字简练而切要,对于后人理解《孙子兵法》本义具有开创性意义”[91],“阐发《孙子兵法》义旨,有的有新的发挥”[92];第二,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精彩的非兵书论兵之作,散见于奏议、政论、类书、诗歌、散文、史书等文献之中,而《北堂书钞》《通典》《群书治要》《太平御览》《文献通考》等唐、宋时代的政书、类书也保留了这一时期众多散佚兵书的部分内容;第三,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家,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羊祜、杜预、石勒、王猛、刘裕、拓跋珪、宇文泰和陈霸先等,他们卓越的军事实践活动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军事理性认识,更从另一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宝库,使得该时期的兵学建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注释】

[1]参见许保林:《中国兵书知见录·前言》,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2]《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异同杂语》。

[3]《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4]《曹操集·文集》卷三《孙子序》。

[5]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中华书局,1973年。

[6]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兵家类》,艺芸书社藏版。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兵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参见刘春生校订:《十一家注孙子集校》附录清孙星衍《重刻宋本孙子吴子司马法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9]参见孙武撰,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附录清孙星衍《孙子兵法序》,中华书局,1999年。

[10]《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异同杂语》。

[11]《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12]参见《十一家注孙子校理》附录唐杜牧《注孙子序》。

[13]《郡斋读书志》卷十四《兵家类》。

[14]王汝涛:《琅邪居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15]《曹操集·文集》卷三《孙子序》。

[16]《曹操集·文集》卷三《孙子序》。

[17]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18]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十九《五蠹》,中华书局,1998年。

[19]《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20]任昭坤:《谈曹操的〈孙子略解〉》,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史学月刊》编辑部:《中国军事史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8页。

[21]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

[22]《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23]《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24]李零:《吴孙子发微》(典藏本),中华书局,2014年,第405页。

[25]参见《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用间篇》。

[26]参见《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27]《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第142页。

[2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2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3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3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3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九变篇》。

[3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3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35]诸葛亮:《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要》,中华书局,1960年。

[36]《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知人性》。

[37]《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38]《诸葛亮集》卷首《进诸葛亮集表》。

[39]《诸葛亮集·文集》卷二《论诸子》。(www.xing528.com)

[40]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中华书局,1986年。

[41]《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

[42]《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

[43]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八《蜀志》,中华书局,1977年。

[44]参见余大吉:《三国军事史》,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58页。

[45]《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注。

[46]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卷四《兵家类》,商务印书馆,1937年。

[47]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子部·兵家类存目·将苑》,中华书局,1997年。

[48]《郡斋读书志》卷十四《兵家类》。

[49]《补三国艺文志》卷四《兵家类》。

[50]诸葛亮:《诸葛忠武侯文集》卷三《便宜十六策》,《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

[51]《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兵权》。

[52]《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将材》。

[53]《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将器》。

[54]《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将弊》。

[55]《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将善》。

[56]《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将强》。

[57]《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要》。

[58]《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厉士》。

[59]《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整师》。

[60]《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威令》。

[61]《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假权》。

[62]《晋书》卷五《孝愍帝纪》。

[63]《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

[64]《三国志》卷六《刘表传》注引《战略》。

[65]《三国志》卷六《刘表传》。

[66]《三国志》卷二十二《徐宣传》注引《吕氏春秋》。

[67]《三国志》卷二十二《徐宣传》注引《吕氏春秋》。

[68]《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

[69]《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

[70]《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

[71]《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注引《战略》。

[72]《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注引《汉晋春秋》。

[73]《三国志》卷二十一《傅嘏传》。

[74]《三国志》卷二十一《傅嘏传》注。

[75]《三国志》卷二十一《傅嘏传》注。

[76]《三国志》卷二十一《傅嘏传》注。

[77]《晋书》卷八十八《庾衮传》。

[78]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5页。

[79]《郡斋读书志》卷十四《兵家类》。

[80]参见丁国钧辑:《补晋书艺文志》附录,商务印书馆,1939年。

[81]《晋书》卷一百一《刘元海载记》。

[82]《读通鉴论》卷十四《孝武帝》。

[83]《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84]《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

[85]参见于汝波主编:《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1页。

[86]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十二《齐炀王宪传》,中华书局,1971年。

[87]沈约:《宋书》卷八十二《周朗传》,中华书局,1974年。

[8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89]《孙子兵法研究史》,第78页。

[90]参见《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第113页。

[91]《孙子兵法研究史》,第78页。

[92]《孙子兵法研究史》,第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