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群雄竞立的政治环境和残酷战争的现实,一些军事思想家自觉不自觉地摆脱两汉沉闷的经学传统,吸收兵家、法家的经世致用思想,突出兵学研究实用化的导向和趋势。其中,以曹操的兵学研究最具代表性,这一方面源于他对兵学的深厚兴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作战的实际需要。曹操的《孙子略解》(又称《注孙子》),后世历来评价很高,《魏书》称其为“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28]。其贡献最主要有两点。一是删校。作为系统整理并为其作注的第一人,曹操还原和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版本,确立了孙子研究的科学基础。二是注解。曹操的注解结合战争实践,修正了《孙子兵法》中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具体结论,突出了孙子思想的重点,同时其根据自身作战经验得出的见解,实用价值更高。“仅凭此一贡献,即可奠定曹操在战略思想史中之不朽地位。”[29]另外,同一时期的诸葛亮广泛汲取儒、法、道、兵诸家学术精华,兼收并蓄,学以致用,其思想体系和行事风格体现出深厚的法家和兵家的痕迹。一些割据政权的建立者,以及谋士和统军将领,也注意学习古代兵学经验,并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用。如,后汉主刘渊“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30],苻坚“作教武堂,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诸将”[31],后赵主石勒虽然不识字,但礼请士人为其读历代史,并灵活运用于战争实践。对以往战争经验进行总结,为争霸和统一战争提供指导,是这一时期兵学发展的突出特征,也为之后的兵学发展奠定了实用主义的传统。
【注释】
[1]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兵序》,中华书局,1988年。
[2]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2页。
[3]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中华书局,1959年。
[4]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五册《两晋》,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6页。
[5]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中华书局,1974年。
[6]《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五册《两晋》,第31页。
[7]史念海:《史念海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5页。
[8]《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
[9]朱大渭、张文强:《两晋南北朝军事史》,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八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9页。
[10]《三国志》卷二十五《辛毗传》。
[11]劳榦:《魏晋南北朝简史》,中华书局,2018年,第166页。
[12]《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13]《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14]《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15]《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www.xing528.com)
[16]李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
[17]《三国志》卷五十五《徐盛传》注引《魏氏春秋》。
[18]《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注引《吴录》。
[19]《晋书》卷七十七《蔡谟传》。
[20]《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21]《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22]《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23]《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
[24]《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
[25]参见蓝永蔚、黄朴民等:《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90页。
[26]黄朴民:《魏晋南北朝军事学术杂识》,《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27]《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
[28]《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29]钮先钟:《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30]《晋书》卷一百一《刘元海载记》。
[31]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孝武帝》,中华书局,197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