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4.9%。[1]我国的老龄化和高龄化形势极为严峻,针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各项应对措施不少是仓促出台的,也有不少是处于探索或摸索之中。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少,老龄化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而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一直把老龄化问题视为一个重大问题积极予以关注和推进解决。2018年《老龄蓝皮书》里面提出了一些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核心观点或对策,例如,体现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提高生命品质;开展失能老年人帮扶工程;制定并出台与老年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加快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重点发展面向失能老年人群的长期照顾服务制度。[2]从这些观点和对策不难看出,我们制度设计和改革的出发点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从作为服务接受对象的老年人群体的角度来分析,老龄化问题的对策设计好像缺少了一点应有的韵味,也即我们所设计的对策或提出的建议有没有征求过老年人群体的意见?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老年人群体所需要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制度或对策的设计有无体现老年人的自我决策权?《经济学人》信息部发布的《2015 年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显示,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美国等国家的死亡质量指数高居前十,中国在80个国家中仅排第71位,这反映了我国患者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不尽人意,这与我国缓和医疗以及生命末期尊严死理念发展欠成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生前预嘱制度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含义不易被理解;即使理解生前预嘱制度者,也并不能够完全接受这个制度。生前预嘱是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身体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旨在明确其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前并丧失决策能力的情形下接受或拒绝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4]生前预嘱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而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生前预嘱制度能否为我国所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实施生前预嘱制度会遇到哪些阻碍?基于国情不同,我国生前预嘱制度的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将一一检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