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意味着课程与生活融会一体,使课程与幼儿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幼儿课程的源泉。
1.幼儿园回归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
(1)有利于引导幼儿从生活世界中发现并探究问题
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引导幼儿从生活世界中发现并探究问题,充分考虑让幼儿置身于生活世界,在幼儿的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内容,不舍近求远、求新求异。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视点,幼儿从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发现、理解、体验生活世界的美。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学习,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促其发展。但是,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并不等同于生活本身,要注意课程内容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要求。“家庭和社区中的日常环境,通常都为学生提供了相当一大部分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没有必要重复课外已充分提供的教育经验。学校的种种努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学生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严重差距上。”[14]
(2)尊重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个性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儿童已经是十分积极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他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价值。”杜威的思想,无疑给幼儿园回归生活视野下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启示。在选课程内容时,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通过感知于生活、发现于生活、探索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引发幼儿从外在兴趣向内在兴趣转化。当幼儿的兴趣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的时候,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的兴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15]。
(3)体现幼儿所在社区、园所文化
幼儿园回归生活课程应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考虑儿童适应性的同时,也强调社会相关性。强调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建构反映幼儿生活的园本课程、地方课程;强调幼儿生活于自然、成长于社会,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真实体验,感悟人生的意义;注重从生活中最亲近的家庭,到生活的园所,到社区,从儿童成长的环境中,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帮助幼儿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
(4)体现多元文化特色
当今世界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日益交融,另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幼儿园回归生活课程强调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为理念,让幼儿在逐渐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对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的精神。其内容来源包括各领域课程、游戏、生活活动课程以及班级、园所、社区的潜在课程等,让幼儿从小接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为民族间精神的交融奠定基础,以促进不同文化在幼儿精神世界的交汇。(www.xing528.com)
2.幼儿园回归生活课程内容的组织
(1)生活化与游戏化
生活化是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游戏化是指在幼儿喜爱的、充满乐趣的游戏中,体现教学游戏化、活动教学化、学习游戏化。幼儿园回归生活课程组织要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纳入课程领域,加强教育同生活的联系,将幼儿各种情境中的经验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幼儿发展。引导幼儿参与到投入的、主动的、自由的、有序的、享受的、快乐的、创造的游戏中,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生活。
(2)统整性与活动性
统整性强调对课程内容和幼儿学习经验进行横向组织,进行认知、技能、情意以及各领域内容的统整。统整不是东拼西凑,而是让幼儿有一个关于学习的尽可能完整的经验。活动性指以幼儿各种活动为课程内容,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组织课程的出发点,在幼儿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幼儿的兴趣和能力。
(3)随机性与适时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充满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敏于体察、精于测析、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要随人、随事、随时、随地提供相应的教育,抓住在教育中的契机,促进幼儿和谐地发展,如依据幼儿园生活的自然顺序、节日顺序、时令变化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等。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将幼儿的学习相对地分为自然课程、自我课程、社会课程三个部分。自然课程意味着课程向自然开放,使幼儿走向自然,在感受、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成为自然的关爱者、有创造力的生产者和有责任的环境保护者。社会课程意味着课程面向社会,与幼儿生活融为一体,使课程与幼儿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成为幼儿个人发展的源泉。自我课程意味着课程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个人知识或自我知识,把幼儿看作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还意味着人性的回归,幼儿的尊严、价值、自我意识、个性得到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