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音乐融入课堂,创造绕梁三日的艺术美感

将音乐融入课堂,创造绕梁三日的艺术美感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前,我找来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乐曲,特别是《安塞腰鼓》的教学,这种生命力的宣泄,原始能量的萌动,使学生听音乐欣赏作品时,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情境,主体获得了超越一切的内在自由,也找到了一种自我肯定的最佳方式。音乐所带给学生的艺术美感,不同于语言文字的单纯理解,也不同于绘画的外在体验,它给人以一种持久的、弥散的、平静的回味状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最好的比喻。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文章《社戏》《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多与声音或音乐有关。在教学前,我找来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乐曲,特别是《安塞腰鼓》的教学,这种生命力的宣泄,原始能量的萌动,使学生听音乐欣赏作品时,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情境,主体获得了超越一切的内在自由,也找到了一种自我肯定的最佳方式。它聚集起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强烈感受,深沉而真切地体味到美妙无比的境界,伴随着内心的震撼,领悟到难以言表、难以名状的审美快感。音乐所带给学生的艺术美感,不同于语言文字的单纯理解,也不同于绘画的外在体验,它给人以一种持久的、弥散的、平静的回味状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人的诗中常常有精妙绝伦的描写声音的诗句,如贾岛的《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王维的《山居秋暝》更是集绘画、音乐于一体,他在诗中录下了空山中的美妙的音响、叮咚的泉水声、欢乐的喧笑声、荷叶摇曳的沙沙声,这一切声响反衬出更为和谐幽静的画面,体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

语文教育中艺术元素的融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迁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艺术才华得到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内在潜力得到开发。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懂得把文学与艺术巧妙融合,让语文与艺术共舞,一定能开创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教学之路。

(大连市第六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www.xing528.com)

1.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漪. 于漪文集. 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世群. 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