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武器批判到批判武器:武器分析的重要性

从武器批判到批判武器:武器分析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的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力量就被保存下来,而黑格尔辩证法所强调的一切事物都在生成——灭亡中无限循环发展的思想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至此,打破一个旧的不合理的社会,重建一个新的、公平合理的社会的秘密,被揭开了盖子。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民”是天下之民,是人类古往今来的

从武器批判到批判武器:武器分析的重要性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句话说明,他们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最大的不同就是:从来不在虚空中寻找真理,只在历史、实践和现实的人类社会中发现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学术气质。

实践为什么对哲学认识来说至关重要?

在马克思之前,欧洲原来的哲学大都是研究纯粹精神的运动,“我思故我在”,把思维当作第一本原的实体,而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作思维和精神在不同阶段实现的产物。而一旦马克思开始把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当作认识和思维的基础与条件,实践就立即展示了其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无穷性,人类的认识和对真理的追求会因为实践发展的无穷,而成为无限延展的序列。所以,一旦实践这个概念参与到唯物主义中,哲学就如同换了一个灵魂,一切一成不变的、停滞的观念和认识都会被打破,人类看待历史、看待现状、看待未来的角度和眼光就会完全不一样。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的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力量就被保存下来,而黑格尔辩证法所强调的一切事物都在生成——灭亡中无限循环发展的思想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因为哲学不会永远待在自己的封闭的小黑屋里冥想,它终将走出来触碰市民社会、触碰宗教、触碰政权,唯物辩证的哲学一旦掌握了群众,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让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成功站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肩膀,他得出了最重要的结论: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制度,它必然会失去所有合理性,最终走向灭亡。至此,打破一个旧的不合理的社会,重建一个新的、公平合理的社会的秘密,被揭开了盖子。

其实,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就能讲明白这整个过程:冬天很冷,费尔巴哈那里有一捆好柴(唯物主义),黑格尔那里有现成的房子(体系框架)和关于如何取暖的好思路(辩证法),之前好多年他们两人都不能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上更进一步,马上就快要被冻死了。马克思来了说:把费尔巴哈的柴搬到黑格尔的房子里,让工人阶级拿来火柴一点,冬天受冻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例子很粗糙,道理基本就是这样,唯物主义要跟实践结合,辩证法要跟唯物主义结合,不结合就不能产生化学反应,就永远解决不了改造现实社会的问题。

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历史并观察人类社会,会得出与青年黑格尔学派和所有唯心主义者完全不同的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是人类伟大的思想成就。

发现唯物史观并以相对简短和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它,是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他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二部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到的,前者非常简短,只有11条原则性的提纲,总计约1200字的篇幅,这简短的内容却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我们所熟知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名言就是出自这个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稿在1846年写完之后并没有被顺利发表,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这本书,马克思后来认为既然自己和恩格斯已经一起把所有理论问题都搞清楚了,就把这部庞大的书稿交给“老鼠牙齿批判吧”。在这部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他们的唯物史观: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4]

当时,他们已经搞清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之间所有重要的辩证运动关系,对物质生产、分工、阶级关系和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等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正是解决了这些关键理论问题后,才能有1848年伟大的《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如果文绉绉地说,唯物史观是一门描述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既包括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观念,也包括认识、改造社会的方法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重新给我们总结了一下,唯物史观是这样的:(www.xing528.com)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

上学时读过无数遍的这段无比重要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两对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它们之间分别都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最为关键的贡献是把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理顺了,每一对关系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后者决定前者,并处于不停的矛盾运动中;当被决定者不能适应决定者的要求时,就会发生变革或革命,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放生产力,重建经济基础,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这种认识方法应用于历史分析中就会发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只有现实中的人民(而不是抽象的人)才代表着现行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社会制度变革、历史前进的真正推动者,这便是为什么无产阶级政党要“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依据。

有人说,重视人民其实中国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不就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吗?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这么说过,所以根本不算马克思的理论创新。不过,荀子所说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的“民”,是被君权所规定好了的“民”,跟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的“人民”和“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民”是天下之民,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历史的、群体的概念。这种历史观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认识,第一次把劳动人民放在真正自觉的历史主体地位。

仅以此,马克思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读懂马克思,就是读懂我们的初心。只有读懂马克思,才能坚定我们的信仰,须知:社会主义的青春伟力,源于人民!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书斋里的学问,纯粹书斋里的学问讲究的是典雅、繁复,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一种既在理论上经典又能改造现实的青春伟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3]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