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題跋》一卷,共十一首,宋張耒撰。傳世張耒諸集多有題跋類,如明謝氏小草齋抄七十六卷本《宛丘先生集》卷五十二、五十三收題跋三十二首,清抄六十卷本《張右史集》卷四十七、四十八收三十二首,武英殿聚珍本五十卷《柯山集》四十四、四十五收三十二首,三書所收題跋篇目與篇數相同,文字也無甚差别。[5]《宛丘題跋》在篇目、篇名與以上三本不同。《宛丘題跋》收題跋十一首,其中《讀唐書》、《讀韓信傳》、《讀南越傳》、《讀楚甘公説》、《老子議》五首不見於以上三書“題跋”,而見於“論”或“議説”。《讀韓信傳》作《韓信議》(清抄本《張右史集》作《韓信》),《讀南越傳》作《文帝議》,《讀楚甘公説》作《楚議》,《題賈長卿續高彦休讀白樂天事》作《題賈長卿高彦休續白樂天事》,《書吐蕃傳後》作《書唐吐蕃傳後》。
四本對勘,文字亦有不同。如《讀唐書》,《題跋》“寡於言”,三本作“於言不足”;《題跋》“慷慨嘆息”,三本作“玩慨古昔”;《題跋》“操制其柄”,三本作“所制”。《讀韓信傳》,《題跋》“曰服則何爲卒反”,三本“曰服”作“然”。《讀楚甘公説》,《題跋》“虐人者必見虐”,三本“必”作“還”。《老子義》,《題跋》“竊有司殺者之常理而移之”,三本“移”作“私”;《題跋》“而亦有不及者也”,三本“亦”作“未”。《書宋齊丘化書》,《題跋》“夫惟清净者見物之情”,三本闕“清”。《書韓退之傳後》,《題跋》“或曰”,三本作“有問于張子曰”;《題跋》“予曰”,三本“予”作“張子”。《讀鄒陽傳》,《題跋》闕,三本作“曲請于太后,事乃解……此則安國見長公主”。綜上所述,《宛丘題跋》底本應非以上三集。(www.xing528.com)
除以上三集外,尚有《張文潜文集》十三卷傳世,明郝梁刊,書前馬駙序:“龍渠子嘗得宋集本,取而刻置山房,駙從觀于龍渠子。是集蓋昔人選本,有文無詩。”[6]可知此集上承宋代選本而來。卷十一、十二爲“雜著”,共收十四篇,依次爲《藥戒》、《讀唐書》、《讀韓信傳》、《讀南越傳》、《讀楚甘公説》、《題賈長卿續高彦休讀白樂天事》、《書宋齊丘化書後》、《老子義》、《書韓退之傳後》、《書吐蕃傳後》、《讀鄒陽傳》、《游俠》、《諱言》、《敢言》。《宛丘題跋》篇目和順序與“雜著”中《讀唐書》至《讀鄒陽傳》完全相同。二書對校,文字也相同。但《宛丘題跋》不一定直接來自明刻《張文潜文集》,徐葵明刻本《張文潜文集跋》:“《張文潜文集》……今余得此本十三卷……昨吴興書賈鄭甫田以宋建安余騰夫所刊《永嘉先生標注張文潜集》來,上有季滄葦與毛子晉圖書,共十卷,與此本校對篇目正同,惟分卷則異。”[7]可知,十三卷本《張文潜文集》底本爲宋余騰夫刊本《永嘉先生標注張文潜集》,二本篇目完全相同,只是分卷不同。而毛晉曾藏宋余騰夫刊本《永嘉先生標注張文潜集》,所以《宛丘題跋》可能是直接從宋刊《永嘉先生標注張文潜集》録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