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古代中央官制以三省六部制最具代表性,三省是在君主制下組成的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的中樞權力機構。其中中書省的設立可以上溯到漢武帝以宦者掌管文書,稱中書謁者;三國時魏文帝置中書監、中書令各一人,是設省之始;隋、唐時期,隨着專制集權中央政體的漸趨完備,中書省正式成爲國家的政務中樞,與門下省、尚書省共同掌管中央政令的起草、審查與貫徹執行。
關於中書省的建制沿革,學界并無異議,但在具體名號的改易上仍有認識模糊不清之處,即認爲唐初中書省沿隋制名“内書省”。對此,俞鹿年編撰的《中國官制大辭典》“内史省”條較有代表性,其文云:邱樹森《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中書省”條[1]、唐嘉弘《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内史令”條[2]略同。而徐連達主編的官制詞典中“内史省”條皆作“唐武德初仍稱内史省,後改爲中書省”,并注明依據的是《唐六典·中書省·中書令》注[3]。吕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内史省”條亦同此説[4]。但據此尚不足以定論,因爲俞鹿年所言“唐初沿置”即沿隋煬帝改稱内書省,雖未標注參考文獻,然其立説并非無據。檢《舊唐書·職官志一》云:
官署名。隋代諱中字,因北周内史之名,改中書省爲内史省,中書監、令改稱内史監、令。旋廢監,僅置内史令。煬帝改内史省爲内書省,内史令改稱内書令。唐初沿置,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爲中書省,内書令復稱中書令。[5]
唐初因隋號,武德三年三月,改納言爲侍中,内史令爲中書令,給事郎爲給事中,内書省爲中書省。[6]
又《新唐書·百官志二》“中書省”注云:
武德三年,改内書省曰中書省,内書令曰中書令。[7]
皆稱武德初名内書省,三年始改内書省爲中書省。再核之其他文獻,《唐會要·省號上》“中書省”亦云:
武德元年,因隋舊制,曰内書省。三年三月十日,改爲中書省。[8]
又《册府元龜·臺省部》云:
中書省初沿隋制曰内書省,武德三年改曰中書省。[9]
《唐會要》由北宋史學家王溥編撰而成,分類記述了唐代的各項典章制度及其沿革變遷,所本即唐蘇冕《會要》、崔鉉等《續會要》;而《册府元龜》爲北宋四大部書之一,其中記載的唐五代時期史事皆來源於當時的實録國史,故二書可與正史相互印證。
有了正史職官志與政書文獻作爲依據,中書省於唐初稱“内書省”似乎可以成説,但《唐六典》卷九“中書令二人,正三品”下小注云“武德初,爲内史省;三年,改爲中書省”[10],明確指出唐武德初中書省應作“内史省”而非“内書省”。就文獻的證據力而言,《唐六典》作爲開元時期官修的行政法典,其成書得以參考大量當時頒行的詔書令式與存世典籍,因此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不僅如此,書中除了上引注文外還有多處記載可作旁證,如“中書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注云:
隋初改爲内史省侍郎……煬帝三年减二員,十二年改爲内書侍郎。皇朝改爲内史侍郎。武德三年改爲中書侍郎,龍朔、咸亨、光宅、神龍、開元并隨省改復。[11]
又“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注云:
隋初改曰内史舍人……煬帝三年减置四人,十二年改曰内書舍人。皇朝改曰内史舍人。武德三年改曰中書舍人,龍朔、咸亨、光宅、神龍、開元并隨省改復。[12]
對於唐初官職改易的叙述皆作“内史”而非“内書”,可知其省號亦爲“内史省”無誤。
《唐六典》的記載,在《舊唐書》與其他唐宋政書中也能找到有力的證據。考《舊唐書·職官志二》“中書省”注云:
後周謂之内史省,隋因爲内史省,置内史監、令各一員。煬帝改爲内書省,武德復爲内史省,三年改爲中書省。
“中書令二員”注云:
隋曰内書令,武德曰内史令,尋改爲中書令。
“中書侍郎二員”注云:
隋置内書省,改爲内書侍郎,正四品。武德初爲内史侍郎,三年改爲中書侍郎。
“中書舍人六員”注云:
隋曰内史舍人,置八員,掌制誥,品第六,尋升五品上。煬帝改内書舍人,置四員。武德初爲内史舍人,三年改爲中書舍人。[13]
《舊唐書·高祖本紀》亦云:
(武德三年)己卯,改納言爲侍中,内史令爲中書令,給事郎爲給事中。[14]
此數條材料皆不同於《職官志一》[15],反而與《唐六典》所言相合。又檢唐宋政書,《通典·職官三》“中書令”云:
隋初改中書爲内史……煬帝大業十二年又改内史爲内書,後復爲内史令。大唐武德初爲内史令,三年改爲中書令,亦置二人。[16]
《通典》成於唐代史學家杜佑之手,是我國第一部典章制度專史,杜氏從經邦致用的角度出發,在内容的處理上遵循“略古詳今”的原則,故唐代部分的記述最爲豐富翔實,且與《唐六典》皆爲唐人言唐事,足以相互佐證。此外,《唐會要》卷五十一《官號上》“中書令”亦云:
武德元年爲内史令,三年改爲中書令。[17]
進一步説明中書省於武德初年作“内史省”是可信的。
除了職官類文獻的直接記載外,我們還可以從唐初人物的實際任職方面來考察“内史省”與“内書省”之争的是非。如《舊唐書·高祖本紀》載武德元年任命宰相之事,云:
六月甲戌,太宗爲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爲尚書右僕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静爲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録竇威并爲内史令。……辛丑,内史令竇威卒。[18]
這段文字可與本書《蕭瑀傳》載其“武德元年,遷内史令”[19]及《竇威傳》載其“武德元年,拜内史令”[20]互證,而《新唐書·宰相表》於武德元年“宰相”一欄亦稱“隋民部尚書宋國公蕭瑀、相國司録參軍竇威并爲内史令”[21]。又《唐會要·氏族》“武德元年,高祖嘗謂内史令竇威”云云[22],《功臣》所收武德三年二月十日詔書中亦有“内史令宋國公瑀”[23]之語。據此可知二人所任官職確爲“内史令”,而其省名“内史省”亦不言自明。
中書省次官侍郎名“内史侍郎”、屬官舍人名“内史舍人”,唐初亦多見之。如《舊唐書·封倫傳》云:
高祖以其前代舊臣,遣使迎勞,拜内史舍人。尋遷内史侍郎。[24]
封倫字德彝,以字行,作爲隋朝舊臣先後追隨楊素、虞世基和宇文化及,降唐後逐漸獲得高祖的信任,《高祖本紀》亦載“(武德三年)甲戌,内史侍郎封德彝兼中書令”[25],正與本傳所言相呼應。
又《舊唐書·劉祥道傳》云:
(劉祥道)父林甫,武德初爲内史舍人,時兵機繁速,庶事草創,高祖委林甫專典其事,以才幹見稱。[26]
《舊唐書·孔紹安傳》云:
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悦,拜内史舍人,賜宅一區、良馬兩匹、錢米絹布等。(www.xing528.com)
《舊唐書·突厥傳上》云:
處羅可汗嗣位,又以隋義成公主爲妻,遣使入朝告喪。高祖爲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弔其使者,又遣内史舍人鄭德挺往弔處羅,賻物三萬段。[28]
始畢可汗卒,其弟俟利弗設繼位爲處羅可汗,事在武德二年。而遍檢唐代史料,未見唐初有稱“内書侍郎”、“内書舍人”者,此可證唐武德三年前中書省號實稱“内史省”而非“内書省”。
既明唐初無稱“内書省”之史實,則史文中若見唐初人官“内書××”、“中書××”字樣,必爲史官誤書或混稱。如《舊唐書·唐儉傳》云:“武德元年,除内史舍人,尋遷中書侍郎,特加授散騎常侍。”[29]《新唐書·唐儉傳》亦云:“武德初,進内史舍人,遷中書侍郎、散騎常侍。”[30]然《新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二年十月載:“壬戌,劉武周寇晉州,永安王孝基及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陜州總管于筠、内史侍郎唐儉討之。甲子,祠華山。十月,夏縣人吕崇茂反。”[31]《舊唐書·劉武周傳》亦載夏縣吕崇茂造反響應劉武周事,云:“(高祖)又命永安王孝基、陜州總管于筠、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内史侍郎唐儉進取夏縣,不能克,軍于城南。”[32]《劉文静傳》、《永安王孝基傳》、《獨孤懷恩傳》載此事并作“内史侍郎唐儉”[33]。唐儉由舍人遷侍郎在武德二年十月以前,則“中書”二字當作“内史”甚明。由於“中書”與“内史”字形相差較遠,不易傳寫致誤,應是《舊傳》史官筆誤,《新傳》又襲之而不察。[34]
綜上所述,武德元年至三年無論省號、官名皆作“内史”而非“内書”,《舊唐書·職官志一》、《新唐書·百官志二》、《唐會要·省號上》及《册府元龜·臺省部》所載作“内書省”皆誤。考其致誤之由,當是誤讀了舊史中“因隋舊制”、“初因隋號”、“初沿隋制”之類的表述,將其理解爲沿用隋煬帝大業十二年新改之“内書省”。但實際上“内書省”的改易在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僅隔一年便鼎革易代,其使用時間不足兩年,而“内史省”在隋代行用三十餘年,則唐初改“内書省”爲“内史省”自可稱作“因隋舊制”,即“因襲隋朝一貫之制”,而非隋煬帝臨時篡改之制。後人於此不甚了了,遂有此歧解紛争。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注释】
[1]《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中書省”條:“隋避祖諱,改稱内史省,置令、監,未幾廢監,置令二人。煬帝改稱内書省。唐武德三年(620)改爲中書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3頁。)
[2]《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内史令”條:“官名。隋因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諱,改中書省爲内史省。内史令爲内史省長官。置二人,正三品,大業十二年(616)至唐武德元年(618)改爲内書令。唐改内書令爲中書令。”(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8頁。)
[3]徐連達主編《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3—204頁;《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3頁;《中國官制大辭典》,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19頁。
[4]《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内史省”條:“(大業)十二年(616)改名内書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復名内史省,三年改中書省。”(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65頁。)
[5]俞鹿年《中國官制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8頁。
[6]〔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二《職官志一》,中華書局,1975年,第1786頁。
[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十七《百官志二》,中華書局,1975年,第1211頁。
[8]〔宋〕王溥《唐會要》卷五十四《省號上》,中華書局,1955年,第925—926頁。
[9]〔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册府元龜》卷五百四十七《臺省部·總序》,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5143頁。
[10]〔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九,中華書局,1992年,第273頁。
[11]《唐六典》卷九,第275頁。
[12]《唐六典》卷九,第276頁。
[13]《舊唐書》卷四十三《職官志二》,第1848—1850頁。
[14]《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第10頁。
[15]〔清〕羅士琳等《舊唐書校勘記》卷二十四《職官志》云:“‘内書省爲中書省’,沈本上‘書’字作‘史’。按下卷‘中書省’注云‘煬帝改爲内書省,武德復爲内史省,三年改爲中書省’,當從沈本爲是。”(清道光懼盈齋刻本,第1586頁。)
[16]〔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中華書局,1988年,第562頁。
[17]《唐會要》卷五十一《官號上》,第883頁。《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上《文苑傳上》,第4983頁。
[18]《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第7頁。
[19]《舊唐書》卷六十三《蕭瑀傳》,第2400頁。
[20]《舊唐書》卷六十一《竇威傳》,第2364頁。
[21]《新唐書》卷六十一《宰相表上》,第1627頁。
[22]《唐會要》卷三十六《氏族》,第663頁。
[23]《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第799頁。
[24]《舊唐書》卷六十三《封倫傳》,第2396頁。
[25]《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第10頁。
[26]《舊唐書》卷八十一《劉祥道傳》,第2750頁。《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上《文苑傳上》,第4983頁。
[28]《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上《突厥傳上》,第5154頁。
[29]《舊唐書》卷五十八《唐儉傳》,第2306頁。
[30]《新唐書》卷八十九《唐儉傳》,第3759頁。
[31]《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第10頁。
[32]《舊唐書》卷五十五《劉武周傳》,第2254頁。
[33]《舊唐書》卷五十七《劉文静傳》,第2294頁;《舊唐書》卷六十《永安王孝基傳》,第2339頁;《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三《獨孤懷恩傳》,第4723頁。
[34]參見〔宋〕吴縝《新唐書糾謬》卷六“《唐儉傳》誤書官”條(《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本,上海書店,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