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體詩的基本組成單元及常見體裁

三體詩的基本組成單元及常見體裁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體詩的基本組成單元是五絶、六絶、七絶,分别來看,五絶、六絶并不是題畫的常見體裁,七絶則恰恰是題畫的最常見體裁。[9]李賡芸《稻香吟館詩稿》卷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5册,第757頁。有趣的是,《六瑩堂二集》按體裁編排,梁佩蘭題《小長蘆圖》原爲三體詩五六七言絶句各一首,在《二集》中分别拆開歸入五絶與七絶,而六言一首則刊落。[26]馮勝利《漢語詩歌研究中的新工具與新方法》,《文學遺産》2013年第2期,第144—145頁。

三體詩體裁起源于宋代,但在詩史長河中并未掀起浪潮。清初,王士禛興起題詩及朱彝尊爲《小長蘆圖》遍征題咏的因緣使三體詩集中附著在圖卷上得以流傳。另一方面,這些題咏者又將三體詩作刻入别集,另行傳播,讓受衆變得更廣。并由此出現了未見《小長蘆圖》,却受《小長蘆圖》題詩影響而創作三體詩的情况。綜合清代前中期的三體詩創作情况來看,除了金農的一卷三體詩與題圖無關以外,其餘三體詩絶大多數與題圖相關,這不可不認爲是《小長蘆圖》題咏的影響。

從三體詩與圖畫的關係看來,“圖像”具有穩定性,是獨立且固定不變的。但是,欣賞者觀賞“圖像”後,腦海中形成的“表象”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各有所不同。圖畫題咏本質上是根據“表象”創作的詩歌,所以面對同一幅圖畫,不同的詩歌能描繪出不同的畫面。就本文討論的《小長蘆圖》而言,主要是肖像畫中的人物形象在題圖詩中發生著演變。具體而言,最初的題畫詩刻畫的是有隱逸情志的官員,隨後變爲描畫一位與朝廷無關的逸民,後世則變成了鄉先腎的形象。

三體詩的基本組成單元是五絶、六絶、七絶,分别來看,五絶、六絶并不是題畫的常見體裁,七絶則恰恰是題畫的最常見體裁。三體詩從篇章結構上來看,更像是三連絶句而非一首分爲三層的長詩。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三體詩題圖與一圖多絶的題圖方式非常接近,可以從理解題圖絶句的角度去理解題圖三體詩。這也是三體詩體裁在清代終於掀起數朵浪花時與圖畫題咏關係密切的内在理路。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

【注释】

[1]毛文芳《勾描朱彝尊人生側影的四種畫像文本》,謝飄雲、馬茂軍、劉濤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論叢》,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年,第324—325頁。

[2]李富孫《題蒹葭秋水圖卷後》:“里中前輩莫不好寫圖以寓意,暴書亭爲最夥,所有《烟雨歸耕》、《小長蘆》、《月波吹笛》等圖已早散落人間矣。”《校經廎文稿》卷十八,《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61頁。

[3]顧修《讀畫齋偶輯》卷一《小長蘆圖》第1B—2A頁,清讀畫齋本。

[4]張宗友《朱彝尊年譜》,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329—365頁。

[5]王士禛《蠶尾詩集》卷二,《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34册,第464頁。

[6]王士禛《蠶尾詩集》卷二,《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34册,第465頁。

[7]顧修《讀畫齋偶輯》,卷一《烟雨歸耕圖》第2A頁。

[8]禹之鼎《帶經荷鋤圖》,高39釐米,寬102釐米,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

[9]李賡芸《稻香吟館詩稿》卷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5册,第757頁。

[10]朱休度《俟寧居偶詠》卷上,《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78册,第591頁。

[11]吴仰腎《小匏庵詩話》卷七,第8B—9A頁,刻本。

[12]參考吴瓊《近年來的西方古代和近代美學研究》:“在現代哲學和美學中,‘Representation’一詞的基本含義是由康德確定的,指的是一種‘表象’,即人作爲主體在先驗想象力基礎上創造性地認識(接受)物件的産品。”汝言、曾繁仁主編《中國美學年鑒》,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3頁。

[13]李良年《秋錦山房集》卷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51册,齊魯書社,1997年,第142頁。

[14]梁佩蘭《六瑩堂二集》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55册,第385頁。有趣的是,《六瑩堂二集》按體裁編排,梁佩蘭題《小長蘆圖》原爲三體詩五六七言絶句各一首,在《二集》中分别拆開歸入五絶與七絶,而六言一首則刊落。可見其編者對於三體詩體裁之陌生程度。(www.xing528.com)

[15]查慎行著,周劭標點《敬業堂詩集》第十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94頁。

[16]查嗣瑮《查浦詩鈔》卷五,《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2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6頁。

[17]顧修《讀畫齋偶輯》卷一《小長蘆圖》,第6A頁。

[18]顧修《讀畫齋偶輯》卷一《小長蘆圖》,第8B—9A頁。

[19]茹綸常《題漁洋山人詩後》,《容齋詩集》卷一,《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85册,第291頁。

[20]茹綸常《容齋詩集》卷四,《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85册,第308頁。

[21]金農著,雍琦點校《金農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192頁。

[22]吴錫麒《有正味齋詩集》卷十六,《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5册,第142頁。

[23]郭麐《靈芬館詩話》卷十一,《續修四庫全書》第1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17頁。

[24]莫崇毅《衰病與自救:浙西詞派發展中的轉關與進境》,《文學遺産》2017年第2期,第106—119頁。

[25]郭麐《梅邊笛譜序》,《梅邊笛譜》(刻本)卷首,第1A—1B頁。

[26]馮勝利《漢語詩歌研究中的新工具與新方法》,《文學遺産》2013年第2期,第144—145頁。

[27]趙敏俐《論七言詩的起源及其在漢代的發展》,《文史哲》2010年第3期,第36—37頁。

[28]吴錫麒《有正味齋詩集》卷十一,《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5册,第96頁。

[29]吴錫麒《有正味齋詩續集》卷二,《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5册,第159頁。

[30]屠倬《耶溪漁隱第二圖》,高30釐米,寬271.5釐米,佳士得香港1996年秋拍。

[31]據蔣寅《王漁洋事迹徵略》,漁洋先後於順治十八年、康熙元年及康熙五年爲周亮工藏畫題詩,後兩次皆爲途中相聚而題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79、97、149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