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載佳句》音樂部類優化策略

《千載佳句》音樂部類優化策略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解决這一疑惑,就須對《千載佳句》的音樂部類有所論及。可以説,在奈良平安時代的非樂書類文獻中,《千載佳句》對唐詩所内涵的音樂文化的認識和歸類,堪稱詳細。續表續表結合此表以及上文對《千載佳句》所涉唐樂曲調的考察情况,不難看出以下幾點。或正因之,《千載佳句》内才會出現相當數量的涉樂之作。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千載佳句》中的音樂部類劃分還存在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

《千載佳句》音樂部類優化策略

既然《千載佳句》中涉及唐代音樂曲調的詩作數量相當,且這一特點早被《續教訓抄》等後世樂書所注意,那麽,大江維時對這些作品的擇録,究竟是無意而爲之,還是對詩中唐樂文化的存在本就有所意識,就不得不發人思考。

要解决這一疑惑,就須對《千載佳句》的音樂部類有所論及。實際上,在《千載佳句》兩百五十八個部類中,以唐代音樂文化爲題者,全部集中於宴喜部,分别屬於此部的宴樂、妓樂、歌妓、蹈歌、舞妓、歌、歌舞、琴、琴酒、琴書、琴茶、筝、琵琶、笙、簫、笛、管弦、樂曲等門類,内中涉及的詩句多達七十聯。可以説,在奈良平安時代的非樂書類文獻中,《千載佳句》對唐詩所内涵的音樂文化的認識和歸類,堪稱詳細。[30]爲了方便對它們加以瞭解,現列表如下。

續表

續表

結合此表以及上文對《千載佳句》所涉唐樂曲調的考察情况,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首先,此書將那些與唐樂文化相關的詩歌門類全部列入宴喜部下,表明大江維時對唐代音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瞭解。或正因之,《千載佳句》内才會出現相當數量的涉樂之作。但書中又出現了將章孝標的《楊柳枝或傷折柳イ》歸入草木部柳類、將楊師道的《採蓮》劃爲草木部採蓮類等情况,則反映出大江維時的這種瞭解還不夠全面或深入。

其次,表中含有的樂器,皆爲琴、筝、琵琶、笙、簫、笛等傳統的管絃器類,而没有唐土盛行的用於燕樂演奏的羯鼓等拍打式樂器。這種擇選特點,在平安時代的其他漢詩選集内亦可得窺一二。究其緣由,當與平安時代日本的雅樂演奏多取用絲竹絃管等存有關聯。

再次,宴喜部“樂曲”門類下收録的詩歌總不過六聯,遠不如“宴喜部”、“宴樂”類的十六聯之多。而且,唐樂史料中也没有“快活”這一曲名的存在。可見,大江維時對涉及唐代樂曲的詩歌雖有留意,却不甚偏重。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千載佳句》中的音樂部類劃分還存在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如“歌妓”與“舞妓”的門類之間穿插“蹈歌”一類,“蹈歌”與“歌”的門類之間穿插“舞妓”一類。而不是統一地將“歌妓”、“舞妓”歸置到一起,“蹈歌”、“歌”、“歌舞”連續到一瑰。這樣的劃分和中國類書的部類劃分大爲不同。而這究竟反映了怎樣的文化現象,又可爲我們瞭解日本對唐樂文化的受容、變容狀况提供怎樣的文獻綫索,則有待於此後的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

【注释】

[1]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一《近代曲辭三》,中華書局,2017年,第1662—1663頁。

[2]《樂府詩集》卷二一《横吹曲辭一》,第451頁。

[3]《樂府詩集》卷五〇《清商曲辭七》,第1051頁。

[4]諸葛憶兵《“採蓮”雜考》,《文學遺産》2003年第5期。

[5]房玄齡《晉書》卷七九《謝尚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069頁。

[6]參《李太白全集》卷一二,王琦注,中華書局,1977年,第608頁;《玉谿生詩集箋注》卷二,馮浩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7頁。

[7]杜佑《通典》卷一四六《清樂》,中華書局,1988年,第3716—3717頁。

[8]《樂府詩集》卷五七《琴曲歌辭一》,第1185頁。

[9]《通典》卷一四五《樂五·雜歌曲》,第3700—3701頁。

[10]《樂府詩集》卷四四《清商曲辭一》,第930頁。(www.xing528.com)

[11]如趙維平《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121—144頁。

[12]《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第128頁。

[13]《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第130頁。

[14]陶宗儀《説郛三種》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2頁。

[15]《樂府詩集》卷四四《清商曲辭一》,第930頁。

[16]《説郛三種》卷一二,第242頁。

[17]《樂府詩集》卷六二《雜曲歌辭二》,第1302頁。

[18]《菅家文草》第四卷收録的這篇作品之題爲:“丙午之歲,四月七日,予初莅境,巡視州府。府之少北,有一蓮池。池之近東,有一長老。長老曰:‘是蓮也,元慶以往,有葉無花。仁和以來,花葉俱發。’適至夏末,已遇花時。長老之言,誠而有驗。爾時予向僚屬,作是唱言,採摘池中百千萬莖,分捨部内二十八寺。聞者隨喜,見者發心。加之香油,東西供養,乃謂:‘自我爲故,將貽後人。’至于去年,亦復如是。意之所約,不爲不諧。今兹自春不雨,入夏無雲。池底塵生,蓮根氣死。天與人失,心與事違。非佛力不至,蓋人心之不信。聊叙文章,便以嗟嘆云爾。”

[19]劉昫《舊唐書》卷二九,中華書局,1975年,第1063頁。

[20]《古樂古歌謡集》,《陽明叢書國書篇》第八輯,思文閣,1978年,第104頁。

[21]《群書類從》卷一三四,第九輯,續群書類從完成會,1960年,第303頁。

[22]《樂府詩集》卷二四《横吹曲辭四》,第509頁。

[23]《樂府詩集》卷九六《新樂府辭》,第1962頁。

[24]王溥《唐會要》卷三三,中華書局,1955年,第614頁。

[25]《樂府詩集》卷八一《近代曲辭三》,第1659頁。

[26]參《教坊記》、《樂府詩集》卷五三《舞曲歌辭二》,第767頁。

[27]《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辭一》,第1622—1623頁。

[28]《樂府詩集》卷六六《雜曲歌辭六》,第1383頁。

[29]《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第696頁。

[30]就奈良平安文獻對唐詩内的音樂文化加以明確歸類者,如配合樂曲加以朗咏的《和漢朗咏集》僅於雜部列“管弦付舞妓”一門,《文華秀麗集》和《經國集》只列“樂府”一門,大江匡衡的《江吏部集》僅列“音樂部·琴酒”一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