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欧阳坚
(2014年6月9日)
“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甘肃”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同志致辞。
“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甘肃”活动今天在甘肃兰州启动,这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对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界名流大家齐聚金城兰州,弘扬民族精神,共话文化发展,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张正锋的陪同下接见参会代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的血脉,人民精神的家园。文化因交流而博采众长更加繁荣,因传播而润泽四方更加兴盛。“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地方政府合作,重点打造的一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活动,对于弘扬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促进不同地域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传播,必将产生巨大影响和有力推动。根据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的安排,“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从2013年开始,已分别在贵州和重庆举办了两届。系列活动第三站选择在甘肃举办,既为我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我们展示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甘肃文化内涵搭建了更高平台,这对于进一步挖掘我省历史、文化、人文、自然等丰富的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绚丽甘肃独特魅力,提高甘肃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早在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周先祖、秦先祖创造的文明,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导源发祥地就在陇东、天水、陇南一带。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同样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地域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西夏文化,以及特色鲜明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中一朵朵亮丽的奇葩。(www.xing528.com)
甘肃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沃土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大通道,自从张骞开通西域以来,甘肃3000里长廊成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和交通枢纽,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内地和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精品创作、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文化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读者》发行量稳居全国榜首,一大批精品剧目搬上舞台,传统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出版了一批重点图书,书画创作成果丰硕。
过去提起甘肃,人们想到的往往还是丝绸古道、边塞荒漠。如今,当你踏上陇原这片古老的土地,就会惊奇地发现,文化的阳光普照着陇原大地,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2013年1月,甘肃省被国务院批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战略布局,正在认真组织实施,并以此为龙头,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措施,创新机制,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艺术家和各位来宾,在甘肃活动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祝“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甘肃”活动圆满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