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助赈备荒:备济社与其创始人

助赈备荒:备济社与其创始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动息不动本”、助赈备荒并举,是其颇著声名主因。关于备济社成立时间,记载不一。1884年版《畿辅通志》卷一〇九、1899年版《重修天津府志》卷七均载:“天津府备济社,光绪六年设。”笔者查考,备济社经天津道丁寿昌、刘秉琳及天津县知县王炳燮等倡导创办,成立于1879年的依据充分。关于备济社创办人,也是记载不一。

助赈备荒:备济社与其创始人

■王勇则

备济社是清末天津慈善组织之一,设于粮店后街孙家胡同,房舍三十余间,20世纪上半叶仍活跃。坚持“动息不动本”、助赈备荒并举,是其颇著声名主因。

关于备济社成立时间,记载不一。文献尚存光绪二年(1876)、光绪五年(1879)、光绪六年(1880)诸说。1884年版《畿辅通志》卷一〇九、1899年版《重修天津府志》卷七均载:“天津府备济社,光绪六年设。”《重修天津府志》卷四十三则载,李世珍于“光绪五年,纠同心,建备济社,捐集巨赀,备荒年赈济之用,凡每岁施放钱米、医药、棺木及牛痘局、恤嫠会、义塾诸善举,皆取办焉”。而《津门杂记》卷中、《津门纪略》卷六、《敬乡笔述》卷七却均载其成立于1876年。

笔者查考,备济社经天津道丁寿昌、刘秉琳及天津县知县王炳燮等倡导创办,成立于1879年的依据充分。

如《申报》1879年4月4日《科捐立社》:“天津刻下设立备济社,备者备荒、济者济贫也。经筹赈局出示,所有商船进口,无论米粮、杂货,每两抽助银五厘,另由绅富乐输,多多益善,集成巨款,存典生息。每年以息银三成济贫、七成籴谷备荒。无论郡中有何急需,不得借用此款。并此次踊跃输将,后来再有劝捐,不得援以为例。现在已捐有万余金,而李绅筱楼独捐银五千两,尤属乐善不倦云。”

又如李鸿章《绅捐备济社片(光绪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载,备济社“自光绪五年开河起至封河止,共收船捐银六千一百余两。除上年水灾收买红粮、棉衣,查户散放外,尚存银二千余两,连李世珍等倡捐银款、零星各户捐款及所得息款,统共合银一万四千六百余两。该绅等现垫足一万六千两,一并发商,按月八厘生息,俟续捐有款归垫。至船捐一项,众皆乐从,业经办有成效”。(www.xing528.com)

关于备济社创办人,也是记载不一。

如严修《李嗣香前辈七十寿》:“同光之交,公兄弟承先志,与先父及李丈筱楼倡办备济社。先父及李丈殁后,公兄弟独任其劳。”

又如李鸿章《绅捐备济社片》:“绅士李世珍倡捐银五千两,严克宽、杨俊元、黄世熙、杨云章、李士铭及无名氏各捐银一千两……李世珍、严克宽等董司其事,名曰备济社。”

再如备济社主任董事赵元礼于1936年呈报《天津市备济社章程》载,该社“以救济贫民及孀妇恤嫠贫苦灾黎,每年施放冬赈,春秋两季施种牛痘、施药等事业为宗旨”;“基金系由李小楼、李子香、冯小泉、严仁波、杨春浓、杨襄成等六人,共同捐助银二万八千三百七十两,现合国币四万一千九百元,以为基金,分存本市盐、当两商生息,每年以全部利息办理……概不得动用基金,并不另行募捐,但如有自动捐助本社款项者,亦得收受,以资扩充慈善事业”。

以上所载的李世珍(字筱楼、小楼)、严克宽(字仁波)、杨俊元(字春浓)、黄世熙(字静山)、杨云章(字襄成)、冯僧年(字小泉)及李士铭(字子香)、李士鉁(字嗣香)兄弟等8人,均应视为备济社创办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