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志
海笛,是王长清的笔名,民国时期天津的报人、诗人。他1945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与著名作家柳溪同班),曾主编《青年呼声》《文联》等杂志。
早在1940年,海笛的处女作发表在南京出版的《新东方》上,从此走了新诗创作道路。1943年1月,海笛与他人诗作合集——《蓬艾集》问世。海笛是一位爱国诗人,正如柳溪在《海笛诗存》序中所评价的那样,“他那风格粗放的诗篇,大胆地呼喊着自由民主、反美抗日,发出了黑暗时代黎明前的呼唤。”另据《海笛自述》一文(见《梦痕》),海笛不仅从事创作,而且对诗歌理论也有研究。他曾撰写了《再谈新诗》一文,发表在1943年5月份的《时言报》上。他说:“诗是人类灵魂的表现,当然是精神文明一种……所以说人类活着,求生存,是不能专靠物质文明的,更须有精神的创造与培养的,诗是精神上的食粮。”
因投稿关系,海笛结识了《时言报》社长的儿子常榕。常榕提出由海笛协助其打理副刊。后经协商,海笛和甫光共同创办了《时言报》的副刊之一《诗刊》(每周六出版),1943年3月正式出刊(总共出版三十余期)。(www.xing528.com)
1943年春,宋泛(宋大雷)、毛羽(毛尧堃)、何之、郭文杰、万格平等人,在天津共同发起组织飓风文艺社。这个文艺社,一方面利用本地报刊(如《新天津报》)开展创作活动,另一方面组织诗社成员进行诗歌朗诵活动,并广泛联系北平、唐山、秦皇岛、上海等外地诗友开展交流,这其中尤以北平《时言报》“诗刊”开设“飓风文艺社”专版可圈可点。
1943年夏,海笛利用假期专程拜访了“飓风文艺社”,并在6月27日这一天组织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围绕着“现代新诗的发展趋势”“诗与散文之区别”“大众化新诗及如何建设新诗坛”等议题进行了讨论。随海笛一同来津的有萧羽(何家栋)、邵佐卿(邵象)等人。飓风文艺社的闻杰、毛羽、宋泛、高棋、万格平、尹连鹏、李光、苏子光、张爽、何之等十余人参加座谈。会议达成一致意见,由《时言报》为飓风文艺社开辟专版。1943年7月4日,《诗刊》第11期正式推出飓风文艺社专版,这一期共刊载六篇诗作,有闻杰的《夏歌》,金风的《海燕》,久仰的《打鼓贩》,何之的《童年》,欧阳琼的《街头梦》,荷锄的《室息之灯》等。7月17日第12期《诗刊》又推出了第二个专版,这一期是宋泛的个人专辑。海笛在《编后》一文中作了这样的说明:“飓风社之成立,是我们文艺界一大欣喜;这次的特刊,为我们彼此间第一次形式上的联络!由这里的作品,可看出他们努力的成绩如何,编者不再赘言……宋泛之个人作品并陈于此,希读者有以公正的评价。”
海笛后任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1987年5月,天津昆仑诗社在小海地成立后,曾应约担任该诗社的顾问。该诗社陆续出版了十余辑《昆仑诗选》,其中有很多飓风文艺社成员的作品。该社不仅继承了飓风文艺社的爱国传统,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