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机构纷纷开展对于新型智库的第三方评估,发布种类繁多的智库排名。由于智库成果的政策性转化具有一定的秘密性、智库功能边界的柔性和智库参与的主动性有所不同,导致第三方评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评估结果难免出现偏差。在全面提升智库研究质量、深入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之际,作为主管智库的党委政府部门,迫切需要发挥信息对称的优势,针对智库边界的柔性特征,探索建立相应的质量考核体系,规范新型智库的发展秩序,以科学化、差别化的考核促进新型智库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一、 党委政府面向智库质量考核的主要特征
党委政府作为新型智库的资源投入和日常管理部门,需要对智库进行定期考核,以检验智库建设成效,增进智库发展动力。从目前看,智库进行考核主要有三大难题:一是智库边界的柔性化。如前所述,智库边界的柔性化,主要包括智库机构边界的柔性化、智库人员边界的柔性化、智库功能边界的柔性化、智库经费边界的柔性化和智库成果边界的柔性化等。二是智库产品的内部化,在评价的过程中顾客参与难。从智库绩效评价的过程看,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作为使用智库成果的主体,在智库考核的过程中基本上是缺位的,难以参与到智库的考核评价中来。三是智库产出的隐性化。与自然科学的硬转化和比较容易产生成效、看到效益不同,社会科学的转化是软转化,潜移默化,其成效显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决策者意见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意见流,再加上决策者个人思考、决策,是集体讨论、决策辅助机构积极参与的结果。除非有明确的领导批示外,其他很难说能够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研究成果被采纳。
但从另外一个视角看,第二方考核,作为智库的管理方,一方面对于智库信息的了解是相对完整的。由于组织考核方与被考核方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智库资源调配权力,考核的结果影响智库能够分配到的资源数量,甚至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智库的去留,从主观上,智库会更加重视第二方即管理方组织的考核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动力积极主动提供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和证明材料。并且,作为管理方,同时也往往是智库成果转化的组织方,对于智库平时的表现和成果,管理方有更多的了解,信息的对称性大大增强。与第三方机构对智库的评估相比,党委政府在面向智库的考核上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在主体上,评估的主体可以多元,考核的主体则相对明确和固定。第二,在内容上,评估方和被评估方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评估方只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来认定,而提供材料的质量与重视程度相关,部分智库机构对第三方评估并不重视。智库管理部门对于智库的评估,在关键信息上是相对对称的,比如,智库成果转化的数据,作为智库的主管部门是掌握的,考核工作也更加容易得到智库的配合。第三,在结果上,第三方评估具有社会效应,主管部门的考核,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激励和约束作用。因此说,第三方评估,带有一定的柔性,而党委政府的考核,则具有较强的刚性。党委政府面向智库的质量考核,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充分考虑智库边界柔性的特点,建立有利于智库专业化发展、高质量产出和高效能转化的考核体系。但同时也要注意,在有些时候,部分智库为了获取更好的考核名次,有可能会在提交材料的过程中,突破智库的模糊边界,过多加入一些并不一定是智库生产的外部成果,需要考核方建立一定的规则和机制,做好参与考核智库的成果筛选和甄别工作。因此,从总体上说,在第二方考核过程中,只要考核的方法得当、组织的过程周密,所了解到的信息就是相对完整和对称的,有利于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考核结果的形成。
1. 明确考核人员和活动的边界。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骨干专家的概念,主要包括首席专家、承担过智库重要课题的专家、在省级智库类内刊上发表成果的作者,以智库为署名信息发表一定数量核心论文的专家,防止智库通过购买署名权的方式装潢门面、应对考核。凡纳入考核的智库活动,均应以智库为第一主办、举办单位,联合举办的活动在认定时应降低权重。
2. 明确决策咨询成果的边界。按照智库生产的链条和深度,将智库成果区分为不同的形态,比如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为初级形态,课题成果获得内刊采用是中级形态,研究成果获得领导批示和政策转化为高级形态,并且根据成果影响的层次区分不同的层级,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凡是标注智库名称的成果,可以累计计算,凡是没有标注智库名称的,认定的范围只限骨干专家,并且限制进入考核的数量,比如最多5项。
3. 明确承担课题和发表成果的边界。将以智库名义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有关实际工作部门项目,获得的省部级奖励,发表在的核心期刊、党报党刊决策咨询栏目和供决策者参考的内刊论文,根据层级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成果,可以赋予更高权重。凡是没有标注智库或智库课题信息的,认定范围只限骨干专家,并且限制进入考核的成果数量,比如最多5项。通过建立体现智库柔性边界的指标体系,既鼓励智库集中精力做强核心团队,又鼓励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特别是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
二、 关于党委政府面向基于柔性边界的智库质量考核的思考
党委政府面向智库的考核,要坚持谁主管谁考核的原则,分层分级分类考核。要确定合理频度,一般以五年为一个考核周期、第三年进行中期考核为宜。年度可通过单项考核的形式进行,并将平时考核结果纳入综合考核,避免过于频繁的考核对智库正常工作造成干扰。要突出结果导向、质量取向,坚持以考促建,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智库,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凡考核成绩位居最后的,“限期整改”或末位淘汰,营造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具体过程中,要做到五个突出和兼顾:
1. 突出决策咨询导向,兼顾学术理论研究。智库类研究机构评价的重点内容是智库的决策咨询成果及影响力,要突出决策咨询成果考核、加大批示等成果转化的权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库主管部门对智库的考核,相对于智库真正的顾客和服务对象而言,仍然是第三方考核,在条件成熟时,可请决策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对智库和智库成果质量进行评价评定,进一步强化智库供给的针对性,提高供需对接质量。与此同时,由于智库往往内嵌在学术研究机构中,且学术理论研究影响决策咨询研究的厚度与深度,没有学术理论研究积淀的应用研究也缺乏持续力。而且一些智库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得到高级别的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关注,却在学术和思想上影响深远,比如在智库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意识形态上的澄清、在重大理论上的突破等,同样是优秀的智库研究成
果(6) 。因此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也应当纳入智库质量考核的范围。在设置权重的同时,建议对核心指标(决策咨询成果)上不封顶,非核心指标(比如学术研究成果)实行“限高”,以引导鼓励聚焦决策咨询主业。
2. 突出质量第一标准,兼顾数量规模指标。在对智库类研究机构的科学评价上,客观数量评价与主观质量评价均不可少。一方面,智库类研究机构评估自然要重视各类指标的总量和规模大小,包括研究报告刊发数量、专家队伍层次、研究经费总额、获奖和举办学术活动次数等,都是评价智库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智库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难以计量的指标。比如,智库成果的质量、研究成果与智库方向的匹配度、决策咨询报告的实用性等,需要请实际工作部门的“内行”评价。特别是针对党委政府以一次性打包资助的方式拨付资金的,要对智库资金使用的绩效质量和产出成果进行考核。针对部分智库边界不清、战线太长的现象,建议引入人均产出指标,防止智库在考核中以总量和规模取胜。而对智库成果质量的评价,可以通过代表作的形式来进行。在权重上,可按照量化评价40%、质量评价60%进行计算。如果在评价时,感到主观质量评价个人感情色彩较浓,往往受专家自身学术水平、偏好影响较大,客观数量虽然可能存在学术泡沫,但相对公正,在权重上,可按照量化评价、质量评价各50%或者前者60%、后者40%进行计算。
3. 突出首席专家作用,兼顾核心外围团队。柔性边界类智库兼职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的特点决定了其虽然人员规模很大,学术成果很多,但实际上真正与智库功能相符合的主体人员和成果有限,导致对其评价时容易将智库所有的人员、成果和功能纳入其中,得出不合理的评价结果。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时,要严格界定明确智库的主体人员和核心功能,剥离其他辅助人员和功能,将智库的评价主要聚焦于主体人员完成的科研任务、学术成果、课题经费、学术活动等重要事项,提高智库评价的精准性和可比性(7) 。具体到决策咨询研究评价上,则是突出首席专家作用,兼顾核心外围团队。
4. 突出成果结果导向,兼顾过程形式硬件。智库类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和转化中,智库类成果只有与时代合拍、与现实需求对路、与党委政府工作衔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生产力。考核要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政策性转化,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即是否获得领导批示、是否转化为政策、是否对经济、社会、城市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等。同时为避免过度注重成果结果导向的瞬时性行为,更好地评估智库发展潜力大小。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智库基础建设情况,包括是否纳入单位整体工作规划、运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拥有专用的办公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专门配套经费支持、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资料库与数据库建设等硬件设施。
5. 突出专业品牌打造,兼顾成果方向多元。从新型智库的实际看,除部分综合型智库外,绝大多数智库是专业化智库。每个研究基地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明确定位,整合资源,保持成果与研究方向的一致性,使课题研究更加深入,提出更加切实可行、专业的政策建议。在对专业智库考核时要突出优势和特色,把研究方向是否凝练,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是否一致作为重要标准。同时要兼顾成果多样性,除把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研究报告、网站专题报告等一并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也要多样化研究成果宣传,即智库是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活动、是否主办、承办大中型学术会议,是否与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开展调研、座谈、沙龙等小型活动,并向有兴趣的公众开放,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等,限量纳入考核范围并适当降低权重,以引导智库在研究方向上不断聚焦。针对不同类型智库,可通过设置个性化指标,进行差别化考核,促进智库发展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主管部门在对智库进行考核的时候,重点考核智库的投入和产出。同时,要适应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要求,把智库之间的横向协作协同作为智库考核的内容,目的是推动新型智库体系的形成。作为主管部门对智库的绩效考核,目标肯定是提高区域智库的整体绩效,而不是单纯地提升某一个智库的绩效,在制定考核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017年评估案例
2011年,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江苏省社科联组建了首批29家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013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批示指示精神,新增10家研究基地。研究基地采取三个方面组成,采取三位首席专家负责制,其中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位,省级机关专家一位,国家机关或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一位。中标单位的申报人为第一首席专家,对基地工作负主要责任。2017年,作为研究基地的主管部门,省社科联对39家研究基地进行了综合评估。
1. 指标结构设计
评估指标是智库评估的根本和依据,本次评估主要是评估研究基地成立以来的基本工作和成果绩效以及研究基地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根据39家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的具体特点,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基础建设、服务决策、队伍建设、科研活动与成果。
基础建设包括:纳入单位整体工作规划、拥有专用的办公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单位配套科研经费支持、基地研究方向相关资料与数据库建设等5个二级指标。
服务决策包括:承担省社科联决策咨询研究课题、被省社科联《决策参阅》采用,《决策参阅》用稿获省领导等肯定性批示、研究成果通过其他渠道获领导批示、被实际部门采纳,或转化为文件政策等4个二级指标。
队伍建设包括:三方首席专家齐全,履职情况良好;有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智库学者)建设;配备专职行政人员或联络人员等4个二级指标。
科研活动及成果包括:组织承办省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活动;主办、承办大中型学术会议;与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开展的调研、座谈、沙龙等小型学术活动;承担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奖;发表研究成果等6个二级指标。
2. 评估方式(www.xing528.com)
(1) 自查自评。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各研究基地逐条对照综合评估指标开展自查自评,填写研究基地评估申请表,并附相应的证明和支撑材料。
(2) 客观评价。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专门小组,根据评估细则,对各研究基地提交的评估申报材料进行核查,重点核查有关支撑材料的真实性,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和总分,再按照百分制折算出各研究基地的客观评价分值。
(3) 专家评估。邀请省内外专家在研究基地客观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评估研究基地运行和成果质量。在对各研究基地成果等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按照百分制和各大类指标权重,重点从质的方面进行评分。专家评审结束后,进行汇总,计算出各研究基地的专家评估平均分值。
最后,按百分制得出各研究基地总评分数,其中,客观评价占60%,专家评价占40%。
3. 阶段安排
评估工作分四个阶段完成:
(1) 研究基地自评和调研阶段。各承建单位组织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基地认真做好筹备工作,逐条对照综合评估细则指标开展自评,查缺补漏,制定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措施。
(2) 评估材料审核阶段。各研究基地填写评估申请表,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省社科联组成专门审核组(机关纪委人员参与),对提交材料中的成果部分进行汇总和审核。
(3) 评价评估阶段。根据对各研究基地申报资料的审核结果,开展客观评价,计算各研究基地原始分和折算分。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质量评估,计算出评分平均值。对客观评价和专家评估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最终评估结果和等次、方向调整等建议。
(4) 评估总结阶段。省社科联党组根据各研究基地最终得分确定评价等次,通报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推动下一周期工作开展。
4. 关于指标权重和成果统计范围设计
为突出成果导向,促进研究基地发展,树立研究基地品牌,对有关指标和成果统计范围进行如下设计:
(1) 关于各项分值及计分方法。在制定各项指标分值时,基础建设、服务决策、队伍建设和科研活动与成果四项作为一级指标,按照15%、55%、10%和20%的权重设计,并供专家评估打分时参照。二级指标则为一级指标的主要包含内容,共包括19项二级指标,并根据评估原则设计具体分值。考虑到成果导向和便于操作,在客观评价阶段,不对各项指标得分进行加权处理,采取各项累计总分然后按照百分制换算得出各研究基地得分的方式进行。
(2) 关于有关指标统计范围的界定。① 研究成果等指标的计算周期为自研究基地成立起,至确定的结束日止。②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应为该基地研究方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有相当的学术积淀和前期研究成果。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一般应具有厅局级及以上职务,在该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支撑。③ 研究基地骨干专家,包括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承担过研究基地课题的专家(课题负责人)、以研究基地(课题成果)为唯一或第一署名信息发表2篇以上核心论文的专家。④ 除非特别注明,作为评估支撑的课题、成果、活动,均指研究基地为第一署名或主办、举办单位。⑤ 实际工作部门参与课题研究,须真正参与研究,以立项和结项申请材料为准。⑥ 研究成果如获多名领导批示,累积计算分数。⑦ 研究基地发表的研究成果署名,有以下2种方式,在本次评估时第二类按照第一类的50%算分:以研究基地直接署名,即将研究基地名称直接放在论文或研究报告标题之下;文章标题或作者脚注中标注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资助或研究基地专家身份,或在文章末尾注明作者系研究基地专家等相关信息。
5. 研究基地评估指标体系。
本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指标分客观评价指标和专家评估指标两类,其中客观评价指标以定量为主,重点考察完成任务的数量;专家评估以定性为主,重点考察任务完成质量,特别是代表作的质量与分量。
表15.1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客观评价指标细则
续表
表15.2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评估指标细则
6. 评估意义。评估结果可以对智库内部治理、外部保障政策发挥作用。一是智库管理部门可以把握智库建设与发展态势,针对性优化智库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并根据智库成果,在研究方向和名称上进行适当调整,以利于更好地服务决策、发挥作用、树立品牌。二是智库个体可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和发展建设,提升能力水平,评估将对智库个体起到指导、引导、激励、促进作用。三是社会大众可以加强对智库的了解,扩大智库在社会的宣传和影响。四是智库类研究机构,可利用智库评估来加强智库发展规律研究,促进智库发展理论创新(8)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